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照 《同舟共进》2011,(9):13-14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名为"文化",精神实质却是政治的,对应的是1966年在大陆开展的"文化大革命"。"文革"大范围地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与共产党敌对的国民党,很自然地采取了完全相反的立场,要"复兴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提出要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的相关论述必须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三个维度进行总体把握:中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一致,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文化复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特征,是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相关论述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5,(24)
<正>复兴中华文化需要两岸携手合作,台胞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贡献,参与民族和文化的复兴可以为台胞带来荣景,没有台胞参与的中华文化复兴是不完整的。影响两岸携手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因素,就积极因素而言,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岸的文化形态"花开并蒂、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4.
王东生  罗艳梅 《前沿》2013,(10):153-154
"软实力"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其应有之义的文化,也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蓝图正势不可挡地在地球上展开,在和平和发展的世界主题下,中华文化屹立世界文化之林,需要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自觉。  相似文献   

5.
武经伟 《思想战线》2012,38(4):96-103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及生存智慧。张尚仁先生《道家哲学》,深入阐释了道家哲学范畴体系及道家和道教中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宽容等中华文化精髓,揭示了其对重构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理论的时代价值。这是中华文化传统及其哲学的反思与重构,对于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的自身特性,自觉把握民族复兴的精神品格,"觉解""中国性",并在批判现代性缺失中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建构和谐中国及和谐哲学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友康 《新东方》2014,(5):9-16
中华文化自鸦片战争以后遭遇重重危机,100多年来都是被质疑、被批判、被否定的对象,一度形成"整体性反传统主义",造成了"社会性走火入魔"和"价值荒原"。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以理性、辩证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中西文化论争逐渐尘埃落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讲话,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理论体系,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的鲜明特点、宝贵价值、历史贡献、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标志着党和国家层面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充分肯定,它彻底扭转了"文革"思维和左倾文化观,从政治层面解决了中华文化的百年惶惑,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华文化复兴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蔡劲松 《人民论坛》2022,(22):37-39
文化自信自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与应有之义,凸显了文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应从巩固中华文化立场坐标、突出文化建设关键向度、激活文化治理内生动力、增强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等四个方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涵与实践要求,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谱写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  相似文献   

8.
王毅 《黄埔》2011,(2):1+6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饱经忧患而延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源于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纵观历史,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自信,关键是文化的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今天,伴随着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坚定步伐,中华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中华文化热"成为世界性现象。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9.
古老的中华文化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成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关系的现代文化,中国现代复兴之成功取决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通中学和西学,建设开放包容的现代中华文化。我们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吐故纳新、继往开来,推动社会结构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七大报告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由此发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并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任务列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规划。中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伟大任务令人振奋,发人深思,并使人就其实现路径与绩效评价,产生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11.
葛吉霞 《前沿》2011,(21):179-182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回归了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为冷战后世界政治框架的重建提供一种文化模式。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主要内容包含文明范式、文明冲突论、文明调和论,批评了把西方文明看做普世价值的观点,进而指出在现代化过程中文明的本土化非常重要。随着中国的现代化,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非常重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建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体系,是中国现代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不仅要不断凝聚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继往开来,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还要强化价值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意识。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以先进思想进行自我完善,展现中国精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承担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13.
何隆德 《湖湘论坛》2012,(6):57-60,70
从本质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从价值层面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上,要大力倡导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高度重视隐性教育,要崇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要体现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19)
<正>"中华文化与‘一国两制’"学术对话论坛9月16日在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行,14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等话题展开对话。本次论坛旨在从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一国两制"下需要共同坚持的"同"和可以包容的"异",共议中华民族复兴之道,推动海内外中华儿女基本政治文化共识的形成。论坛分"中华文化与两岸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较早和较成熟地接触世界其他地区异质文化的区域文化,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持续发展、进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为保护和弘扬作为中华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南文化,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公布设立了以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为特定区域的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与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的访谈中,他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这一重大课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强调要重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的思想文化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17,(6)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对文化软实力建设在目标建构、文化认同、价值观培育、意识形态引领、国际形象提升层面作出了诸多阐述,深刻揭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和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高度的历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大力提升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水平,同时也需提升制度、价值观、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水平。软实力和硬实力一样,都是国家民族强盛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涵,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大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才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同受中华文化滋养,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方面的论述已经从江泽民同志的“精神纽带论”发展为“心灵契合论”,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整体范式转换,揭示了两岸关系从物质性对抗走向心灵契合的人化世界的前景。“心灵契合论”涉及三对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辩证关系、中华文化复兴与两岸文化融合的天然连结。构筑两岸文化认同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标,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政治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存在着密切关系。要鼓励两岸同胞发挥各自优势和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金娟 《前沿》2010,(5):194-196
本论文以"宗教与文化"为主题展开研究,通过文化视角初步探讨宗教的文化属性,在总体考察我国五大宗教文化的历史现状的基础上,得出关于"儒、佛、道及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们彰显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的研究论断。  相似文献   

20.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要认清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多元化、多途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重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安全。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把我国从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