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一生中 ,拥有众多的朋友 ,有中国人 ,也有外国人。而且 ,不少还是可以推心置腹的至交 ,伊思雷尔·爱泼斯坦(IsraelEpstein)就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一位 ,我们都喜欢昵称他为“艾培” (Eppy)。外表上 ,他是个十足的大鼻子洋人 ,但在感情上却是个朴素的中国人 ,而且已经早在 195 7年就主动入了中国籍。听过他分析评论中国问题的人 ,不能不承认其深度为一般中国人所不及。高层面外国人访华 ,都以能与他见一面为极大荣幸。今年 4月 2 0日进入 90高龄的爱泼斯坦 ,实际上是以他独特的视角见证了中国的一生 ,他的众多著作已成为中国历史宝库中的特…  相似文献   

2.
据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徐向前革命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册)记载,长征途中张国焘和陈昌浩曾在甘肃岷县漳县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徐帅在回忆录中说,正当他们调动队伍北进时,张国焘从岷县匆匆赶来漳县。他一进门就把周纯全、李特、李先念  相似文献   

3.
江苏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可谓人才辈出、人杰地灵。今天,从这里又走出了一支保安队伍,他们走出了淮安,走出了江苏,跨出了国门,万成明就是这支跨国保安服务队的领头羊。胸怀梦想与保安结缘位于江苏北部的沭阳县是江苏省人口最多的县,历史上是革命老区,万成明就出生在这里,父母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父亲曾参加过淮海战役,还被授予了"二级英雄"功章。由于家庭的熏陶,幼小的万成明特别向往军旅生活,立志做一名军人,保家卫国。因家境的窘迫,十六岁的万成明不得不缀学在家务农,闲时靠在附近打些零工维持生计。1992年,他成为淮安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的一名保安员。穿上了保安服,虽然未能穿上心中的那身橄榄绿,但也足以让万成明  相似文献   

4.
张勇 《八桂侨刊》2007,(2):69-73
陈嘉庚(1874~1961)是中国爱国华侨领袖,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一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社会进步服务。他团结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战争,反对封建法西斯独裁统治,毛泽东同志曾誉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创办的《南洋商报》和《南侨日报》是两份新加坡华文报业史上非常重要的报纸,作为一名报业资本家,他的思想倾向和政治立场对其报纸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一以贯之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这两份报纸,来理清陈嘉庚的报刊活动历史。  相似文献   

5.
熊春艳 《当代广西》2006,(12):46-47
青少年时代,他就立志当一名刑警,并坚定地朝这个目标前进;当上刑警后,他屡破奇案屡获奇功……他就是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南宁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七大队大队长李文进。少小立志高中时代,李文进渐渐长成一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和身体一起成长的还有他的人生观,他认为好男儿就应该和坏人作斗争,保护人民。他立志当一名刑警。但离开校门后的前8年,李文进却当上了一名交警,在马路上挥舞着手势指挥交通,和刑侦工作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做刑警的梦想。1995年公安系统内部改革,李文进想调去刑侦支队。这一想法马上遭到朋友们的反对。他们…  相似文献   

6.
《今日民族》2011,(2):28-30
38岁的李海彦是一名白族农民企业家,多年来他立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他带领全村群众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使周边群众迅速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7.
黄镜天 《当代广西》2005,(12):51-51
孙中山曾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其意是做官是为了做事。领导干部的楷模、人民的好干部郑培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日记里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这次到省里开会,省领导告诉我已被提名作副省长候选人,这是省委对我的培养和信任。但原来没有思想准备,因此,内心很激动。对当官一事,我比较淡泊。但党和人民的信任,仍是激发我永远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重  相似文献   

8.
梁涛 《中国保安》2011,(24):40-41
陈明华曾立志做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但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如愿。2003年,他来到了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保安服务公司,成为了一名保安员。进入保安队伍后,陈明华如鱼得水,并以踏实敬业的工作作风和出众的个人能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半个多世纪以来,爱泼斯坦一直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他是从抗日战争之初就同情、帮助中国革命的外国人之一,也是今日中国杂志社的传奇人物。因为他的平易近人,老同事都亲切地叫他“艾培”,年轻一辈则称他为“爱老”。在爱老去世的前三天,他的病情牵动着杂志社里上上下下每个人的心。去过医院的人都被拉到大家中间,尽可能详细地叙述他所能听见看见的一切。“去世前几天,他还兴致勃勃地和我谈了一下午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一直守候在爱老病床前的今日中国杂志社社长宫喜祥说,“他的思维很活跃,聊天的话题很广,他谈到这几年西藏的巨变,还谈到国亲两党的大陆之行。他说如果这次能健康地从医院走出去,他最大的心愿是去西藏和台湾看一看。在最后的几天,他一直对生活满怀激情、充满向往。”  相似文献   

10.
晁珊珊  余学海 《小康》2014,(2):90-93
对于王子威来说,他的人生过于丰富:他曾辞官下海,加盟跨国公司,也曾一口买下纳帕谷酒庄,过隐居生活;他曾在大学毕业前,登顶海拔7543米的獐子峰,也曾在不惑之年后,打遍世界绝大多数著名高尔夫球场……其实在王子威看来,他的人生简单得就像一场高尔夫,他曾经所有的情绪、境遇和经历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对应。  相似文献   

11.
赵丹与武训     
《春秋》1995,(3)
赵丹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影坛巨星。他一生敬仰武训,是他第一次把武训的形象搬上了银幕,也因此曾身陷囹圄、饱尝辛酸。但他对武训「立志兴学」的精神坚信不移,为弘扬武训,振兴中华教育竭尽了全力。武训(一八三八—一八九六年),原名武七,清末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今  相似文献   

12.
一朝立志 终生追求王太成在古都宏大的教师队伍中,他仅是平凡而普通的一员,他年近70岁,却仍一往情深地热恋着他的事业。他孜孜不倦,辛勤耕耘,最终在电子学方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就是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授、九三学社社员吴全德。抗战期间,不满20岁的吴先生怀...  相似文献   

13.
在湖北省当阳市城区的街头巷尾、乡村的田间地头,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车子前面挂着一个黑色提包。他不知疲倦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便是执着于新闻报道5年不辍的原湖北省当阳市人大常委会玉阳人大工作联络处办公室主任姜祖元同志,人们尊称他"姜老"。  相似文献   

14.
正他是鲁迅葬礼惟一的记录者;也曾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侵华日军对重庆野蛮大轰炸的滔天罪行;他曾用相机记录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延安的生活工作场景;也曾亲手拍下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如今已96岁的程默几乎一生与摄影为伴。每到黄昏,96岁的程默总习惯坐在沙发上,看着一把不锈钢发条钥匙入神。当年,他就是用这把钥匙打开电影摄影机,记录下了硝烟四起的战争年代。  相似文献   

15.
李坚 《当代广西》2006,(14):37-37
作为一个运动员,唐锦波有太多的遗憾,由于负伤,他只好提前退役。那时他正当青春年华,才22岁。在仰天长叹时,他咬牙道:“当不成优秀运动员,就当个优秀教练员!”唐锦波立志要培养世界冠军,导演自己的人生。果然,他将金牌梦圆到了弟子们身上:他培养训练的运动员,获奥运会冠军1次、亚军2次,世界锦标赛冠军3次,亚运会亚军2次,亚洲锦标赛冠军18次,多次打破世界、亚洲及全国纪录。1987年,26岁的唐锦波走马上任广西举重队教练,面对的却是一个“烂摊子”:由于军中无主帅,队里十几号人只剩下两三个家住南宁的,其余的自动解散回了原籍。唐锦波去信、通…  相似文献   

16.
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人类最优先发展也是最重要的科技领域之一,“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的观点已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在我国,生物特别是基因和遗传学研究领域近几十年来,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道路,如今在多个研究领域甚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前不久,我国作为仅有的几个国家之一参与的世界瞩目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的圆满完成,就是一个明证。民盟中央名誉主席、中科院院士谈家桢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人,也是这一历程的主要开创者之一。 立志做“中国的摩尔根”的他,幸运地成为摩尔根的嫡传弟子谈家桢1909年9月…  相似文献   

17.
因为名字也叫陈勇,因为曾在河北武安打过工,湖北省竹山县竹坪乡店坪村五组村民陈勇——一个22岁的小伙子,被河北省武安市刑警从竹山抓到武安……8天之后,一名刑警对他说:你自由了,我们抓错了……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中国近代史,被国共两党领袖同样推崇备至的人物,当属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为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同好。毛泽东16岁就通读《曾文正公全集》,当年他读过的这部书,至今还保留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1917年他再次通读以后,对中国历史人物作了一番研究,得出  相似文献   

19.
林静静 《台声》2014,(2):94-95
《世界第一麦方》(麦方,闽南话面包之意)改编自“台湾之光”——世界面包大赛冠军吴宝春的故事。憨厚的屏东乡下团仔吴宝春(李国毅饰),家庭穷困,靠着母亲(王彩桦饰)在菠萝田辛勤工作抚养长大。他爱上喜欢吃红豆面包的女同学欣玫(孟耿如饰),也爱上面包甜蜜的滋味。长大后的宝春不忍母亲劳苦,开始了艰辛的面包学徒生涯,他立志成为世界第一的面包师傅,  相似文献   

20.
邓演达———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颗闪烁着耀眼光芒的“慧星” ,毕生矢志不移地追随孙中山革命事业的佼佼者。从 1 4岁参加同盟会 ,到36岁壮烈殉国 ,经历了一段艰难困苦的革命历程 ,跨越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一生壮节炳千秋”这一激昂而悲壮的诗句 ,既是对邓演达无私无畏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同时也是对邓演达高尚人格魅力的中肯定评。虽然邓演达只匆匆走过短暂的三十六个寒暑 ,但他为了秉承孙中山的革命遗志一往无前 ,慷慨悲歌 ,甚至不惜为国捐躯 ,死而后已的彻底革命精神至今仍深深地激励着后人。(一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