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需要把社会史与自然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需要实现从本体价值向主体价值的转型,从主体维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基座。实际上,生态价值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正确的历史观必然是正确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交相利、自然史与人类史彼此和谐同步可持续。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并非指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纯粹客体或物质财富、"物质生产力",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实践,人的活动,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意义。从主体出发去看待"物",它们都只能是人的活动过程或活动结果,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然生命体和人类生命体同时受到威胁,遭受摧残,历史唯物主义将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源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尚未得到根本澄清和解决的开放性的理论问题。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实践哲学以及辩证法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所以我们需要从这三个视角,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源问题予以重新的梳理和阐释。这项工作对弈再文本学和哲学史的意义上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以及对于在当代的理论与现实语境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对外开放的发展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由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阶段。新中国70年,我国生产力实现了巨大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转化,也要求对外开放走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开放。新时代高质量对外开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世界历史进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阶段、对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弗洛姆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并结合其他著作,批判了西方社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系统解读。他认为,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综合、人类学的历史观、精神存在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特征。弗洛姆看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人本主义因素,这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他却过度拔高了人本主义因素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同时也没有意识到马克思的思想在1845年之后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而农业是这一转换的直接场所.马克思从对土地肥力的掠夺和对劳动力的破坏两个方面批判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发的农业生态危机,并指出“合理的农业”只能是“自食其力的小农的手”或“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土地股份合作制既能克服小农经济下家庭分散经营的地力浪费问题,又能缓解传统规模化经营方式下提高农业生产率与保护及改善土地肥力之间的矛盾,为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农业生态思想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生存的关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福森 《理论探讨》2002,1(2):17-21
物质本体论的解释原则不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既然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总体 ,那么对社会历史就不能离开价值论的解释。这种价值论是以人为尺度的关于人的生存论、发展论、解放论。而对历史的生存论解释则是终极性解释。  相似文献   

7.
哲学经历了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发展阶段。理论哲学是脱离实践单纯从理论出发用理论方式解决哲学问题、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的哲学;实践哲学则是用实践方式解决哲学问题,不仅解释世界,更重视改变世界的哲学。实践哲学是对理论哲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实践哲学,而不是实践首要论或实践核心论的实践哲学。用实践唯物主义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导致混乱,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更准确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实践业已成为人们认识价值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新视野。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2)
公正作为一种社会价值,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公正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公正观,它的形成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影响。马克思对两者进行扬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社会公正观丰富的具体内容。并且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与以往哲学家关于公正的观念相区别,形成了两个重要特质:人的自我实现以及公正的历史性规定。  相似文献   

10.
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生成理路、马克思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从个人视野、国家视野、世界视野三个维度审视《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新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9,(11)
"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之终结并不意味着现实意义上哲学的终结,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是人类摆脱原始和蒙昧的"理性之光"。然而,日益脱离感性世界的"理性"逐步失去了其生存根基,在这个"终结"的萌芽里生长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形态,这种全新的哲学形态在问题的来源、追问方式、思维特质、理论旨趣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形而上学",其"地基清理"式的"实践"思维方式彻底动摇了之前"形而上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庸俗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心理学误读,当代西方哲学家波普尔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它代表着一种理解历史的方法。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主义与经济主义两个维度,前者的核心观点难以成立,应该予以抛弃;后者在社会科学方法上,代表极其有价值的进步,但也可能存在忽视观念能动作用的局限。波普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解读对于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理解经济基础与思想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都具有启示意义,而他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目的解读为预测社会趋势,则存在限度。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价值.对人的价值的理解,歧义颇多.要搞清楚人的价值,必须搞清楚入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人的潜在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或现实价值及人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基石.本文阐发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根本基础是历史实践,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主体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实现路径是发展生产力、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以马克思价值理论为指导,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优先、人民主体、生态友好”.  相似文献   

15.
冯颖 《学理论》2012,(25):226-228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是近年来的学术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观念、发展的辩证思维,蕴涵了社会生态学的分析.这与生态学精神有相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要以培养“生态人”为目标旨趣,既树立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生态价值观,还有处理现实问题时坚持整体的、多元的、开放发展的生态思维方式.“生态人”既有生态情感又有关注现实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6.
徐玲 《学理论》2011,(12):37-38
针对目前社会对提高人综合素质的呼唤,首先探讨了提高人综合素质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接着分析了综合素质的内涵,最后简要列举了提高人综合素质的历史唯物主义措施。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不仅是价值生成的源泉,也是价值观生成的源泉.从实践与价值、实践与价值观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得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内在根据,同时也在三个方面体现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源泉,即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交往实践、文化实践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根本源泉、基本源泉和直接源泉.  相似文献   

18.
19.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以往基于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抽象的人”,第一次发现了处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下的“现实的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要求对人进行抽象,使人成为资本增殖的要素,其先后经历了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的历史嬗变。“数据人”是在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下生成的,“现实的人”沦为去情境化、符号化、数字化的人,受到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的操纵和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力图超越“数据人”背后的技术合理性逻辑及其深层次的资本逻辑,逐步构建出全面发展的人的逻辑,强调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人的生命向度。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真精神被人们做了复杂性理解,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人学"等种种类型的理解。虽然这些理解都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真精神做出了一定的合理把握,但是这些理解之间的冲突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们自身所存在的理解困境也没有被清除掉,这就削弱了它们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根据马克思文本思想,我们在比较中感觉到"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优越于其他类型的指称,更贴近马克思文本思想的实际。问题在于,时下流行的"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仍有理解间距,这根源于人们关于"实践"以及实践与历史、辩证法的关系的解读未能回归马克思的文本思想,未能确立实践的优先地位、根基性和全局化意义。与其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归结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倒不如归结为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