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印太"从地理概念转型为新的政治与战略构想,既是地缘政治变化的反应,又凸现了美国利用其继续维护全球领导地位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美国积极塑造"印-太"战略格局,极力拉拢其盟国,并主动发展新的伙伴国家,对中国产生了地缘战略制衡态势,从而使中国的崛起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地缘环境,中国必须高度关注并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印太"概念下的地理范围指向及其区域建构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成熟和塑造.但是,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印太战略"选择已然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印太"概念下,更凸显了美国的主导性,以及中美竞争下的多国博弈态势,原有的东亚地缘政治结构的独立性减弱,而突出了大国竞争中的海洋元素.在这种转变下,中国面临着新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周边的战略压力将增大,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将给地区带来新的安全对抗格局并影响中国的战略选择,同时将增加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难度.在这些挑战面前,中国仍然要致力于中美关系的对话与缓和,致力于建设稳定的周边关系,致力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在新的"印太"区域,中国仍然要发挥出大国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塑造和平与发展的地区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杨震  丁伊 《东北亚论坛》2021,30(5):112-126
美国近年来的地缘战略已经从"亚太再平衡"转变为"印太战略".作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战略,"印太战略"延续了"亚太再平衡"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并在范围和方式上有所调整,更加注重盟国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这是一个军事色彩浓厚、针对性强且地域广阔的地缘政治战略.在"印太战略"的框架下,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之间的四方安全合作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印太战略"的框架下,日本和澳大利亚近年来加强了海洋事务的合作,具体而言,日本和澳大利亚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涵盖各个领域,主要包括海军装备贸易、联合海上军事演习、相关人员交流等几个方面.由于这些合作带有针对中国的意图,且大多集中在军事领域,因此对于中国的周边海洋安全,尤其是南海地区的海洋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印太"成为频繁使用的地缘政治概念,背后反映了印太地缘政治的变迁。地处两大洋与两大洲交汇处的印度尼西亚对这种变迁极为敏感,不仅对国家发展方向进行"印太转向"的战略调整,而且在区域层面提出"印太合作构想"并推动东盟通过了《东盟印太展望》。印尼对"印太"的反应如此积极,与其"印太"认知密不可分。鉴于此,文章在梳理印尼"印太转向"进程的基础上,从新古典现实主义视角重点分析印尼对"印太"的威胁认知和利益认知。文章认为,印尼决策层通过国内因素这一干预变量对其面临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压力的认知是其"印太转向"战略逻辑的基础。印尼推进印太战略转向并实现其印太构想仍面临来自国际体系和国内层面的诸多制约,其对中印尼关系及印太区域关系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美国"印太"联盟战略是美国在变化了的时代和地缘力量格局下对亚太联盟体系所进行的扩展和深化。美国将作为冷战时代的遗产的亚太联盟体系注入了新的目标和动机,中国不幸成为美国这一尚在构建中的"印太"联盟体系的核心指向对象之一。但是尽管如此,中国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美国的这一联盟战略存在着两大根本困境。一个矛盾是来自联盟体系内部的,另一个矛盾是来自联盟体系外部的。这两大矛盾决定了美国的"印太"联盟构想既难以正式成型,也难以如美国所愿,真正达到借盟友之力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中国可以抓住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寻求突破,从而尽可能地削弱或消除美国的"印太"联盟对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前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正经历巨大变革,正在浮现的"印太"叙事就是这种地缘政治格局变化最为明显的体现。对美印关系而言,"印太"不仅为双边合作提供了新的叙事,而且使双方的合作在地理上进一步聚焦到东南亚地区。美印在东南亚的合作,涵盖了政治外交、互联互通、海事领域以及军事合作等诸多议题。尽管如此,美印合作受制于国家实力不足、中国崛起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战略取向等因素约束,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但是,美印合作对中国在东南亚的利益实现产生的负面影响仍需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7.
随着印太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的中心,在该地区拥有直接主权利益和永久军事存在的法国是欧盟国家中最早提出"印太战略"的国家。法国版"印太战略"希望通过军事及多边合作建立稳定的多极秩序。为此,法国不断增加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以海洋安全为重点强化与地区国家的军事合作,建立以法印澳为轴心的印太伙伴关系网络。法国希望通过"印太战略",重振其全球大国地位,呼应美国制衡中国战略,维护法国本土及海外地区的安全,拓展其在印太地区的经贸和海洋经济利益。不过,法国存在资源掣肘、身份认知困境、国内政治层面制约等局限,这些因素将影响其"印太战略"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8.
2020年9月,德国发布其"印太战略"的里程碑性文件——《德国-欧洲-亚洲:共同塑造21世纪》,明确提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是德国外交政策的优先议程"。在实践中,德国"印太战略"呈现"印太"概念建构的开放性、利益诉求的综合性、行动路径的多边性和政策倡议的实心化等特点,暗含德国为应对印太地区地缘政治和经济新态势、一定程度迎合美国战略需求、维护自身战略利益和引导制定欧盟"印太战略"的重要考量。德国"印太战略"虽然反对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但其对华政策的"经济安全顾虑"和"文明力量"因素有所提升。中国应该警惕德国在"后默克尔时代"推进"印太战略"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对华制衡因素,未雨绸缪,推动中德双边关系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9.
《和平与发展》2021,(5):34-51
马尔代夫在印度洋及印太地区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美国试图通过干预马尔代夫国内政治走向、加大经济援助、增强军事存在和扩大人文社会交流等手段,将其纳入到"印太战略"的整体规划中。美国对马尔代夫政策的调整明显出于地缘政治考量,旨在对冲中国在该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进而削弱中国在中印度洋的影响力。具体表现为:以马尔代夫为筹码,刺激和推动印度进一步与美国协调;制造地缘紧张局势,谋求扩大军事存在,进而强化美国在印度洋的主导优势。萨利赫政府迎合美国并试图"联美制华",有悖于马尔代夫的长远利益及"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传统。但未来美马进一步走近将受多重因素制约,马尔代夫的政策选择仍有不确定性;美印在对马政策上的协调与合作可能有所发展,但根本分歧不会消除。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及印度和印度洋地区在全球战略格局中重要性的上升,"印太"作为一个新兴的地缘战略概念受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倡导。日本对"印太"的认知具有明显的海洋中心倾向,并且包含有牵制中国的内涵。在上述认知的影响下,日本强化西南防卫,介入南海争端,联合美国、澳大利亚及印度牵制和制衡中国。然而日本无法正确评估印度及中国在"印太"中的影响,同时也无法给"印太"建构合理的内容,日本牵制、制衡中国的"印太"战略是不会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印太战略"是美国均势+有限遏制+规制+话语诋毁的混合型战略。它意在前沿、中间地带与后方的三层构建不对称的对华遏制性力量,突破中美双边、单区域战略竞争的狭窄战略空间;在多地域与多维度孤立中国,拉拢更多国家在产业价值链、数字经济等层面与中国切割;制订基础建设投资透明化的新标准,嵌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规制;通过国际法、舆论等软性手段抹黑中国的"一带一路"与海权发展。虽然共同逻辑都是制衡中国崛起,但日澳印在策略上强调非对抗性。其中避免成为中国优先反制是日本重要的策略目标;印度在拉达克边界冲突后尚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倒向美国的战略,因为这必定使其背上沉重的战略包袱,成为美国的附庸;澳大利亚作为地缘政治影响有限的中等国家,在美国反华行动中冲在最前列已使其利益严重受损。而"印太战略"与东盟所推动的包容性、合作安全理念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东盟要在"印太地区"发挥中心领导作用,定位"印太"为对话与合作区域。所以由于东盟的抵制、印日澳的消极政策,这个战略形成的攻势将很难保持可持续性,其长期前景并不看好。  相似文献   

12.
甘均先 《东北亚论坛》2015,(1):107-117,128
中美印三国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的方案上具有不同的战略,其差异在于,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保护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成果,并服务于美国的中亚和南亚战略,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中国和印度则将新丝绸之路作为贸易拓展、能源供给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三国新丝绸之路战略中,印度跟美国更为相似,路线走向也更为一致;中国的战略包容性更大,持续性更强。若中美印三国在新丝路建设上进行良好合作,将给亚洲一体化带来动力;若展开恶性竞争,则将为亚洲带来地缘政治动荡。中国应当尽力规避地缘政治风险,优先与政治关系良好的邻国开展跨境交通建设,不断促进新丝绸之路的连通。  相似文献   

13.
"印太"战略作为一个尚处于形成演进阶段的不成熟战略,加深对其认识理解极其关键。从相关不同行为体的各自角度看,"印太"战略具有不同的意涵与目标。决定其交集形成部分大小的关键因素,本文认为是安全困境和经贸合作这两大变量。各相关行为体面临的安全困境问题愈突出,其指向对象愈集中,则战略共识愈易建立,"印太"战略的地缘政治经济影响力愈大,反之则反是。与此同时,各相关行为体经贸合作愈密切,则"印太"战略愈益朝着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印太"战略对地区政治经济秩序的冲击愈小,反之则反是。未来"印太"战略能否成为影响地区格局的根本性因素,"印太"战略能否令美国亚太联盟战略得到强化和新生,应取决于域内主要行为体的政策选择与外交互动结果。  相似文献   

14.
姜扬 《东北亚论坛》2021,30(1):19-23
美国"印太战略"的实质是平衡和抑制中国在"印太"地区乃至全球日益提高的影响力,企图打造一个遏制和反对中国的同盟.特朗普政府实施"印太战略"严重激化了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严重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美国大选以特朗普连任失败而告终,拜登政府必将对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内政外交战略和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新一届美国政府将采取什么样的亚太或者"印太"战略、美国"印太战略"将走向何方?本文将在此展开一些展望分析,并提出中国的战略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17年7月,印美日三国在孟加拉湾举行了第21次"马拉巴尔"联合海军演习。"马拉巴尔"联合军演从小到大、从双边到多边,折射出印太地缘战略格局演变和大国战略竞争互动的新态势。印美日三国拉帮结伙搞"小圈子",加剧大国地缘战略竞争,不仅将对未来10-20年印太地缘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给中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带来复杂因素。中国应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推动印太海上安全合作,塑造地区海上安全新秩序,努力走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6.
韩国认为,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深受日本安倍政府的影响,其主要目的在于拉拢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区域内的国家共同围堵中国。由于这个反华企图,再加上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等,导致该区域内其他国家不愿完全追随美国,所以特朗普任内很难落实"印太战略"。在此认知和判断下,2017年5月上台的文在寅政府开始明确拒绝支持"印太战略"。随着美国白宫、国防部和国务院相关报告的出台,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的意志日益强烈,要求韩国参加"印太战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韩国越来越需要美国协助解决朝核问题和调解韩日矛盾,再加上中韩关系逐渐恢复,所以韩国最终决定用其"新南方政策""对接"美国的"印太战略"。韩国一再强调,此举不是"加入印太战略",而是以东盟为中心,仅围绕经济、治理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在寅政府的"均衡外交"理念和扮演"桥梁国家"角色的愿望。今后韩国如何进一步回应美国的要求,主要取决于未来韩国政权的性质、拜登政府推动"印太战略"的连续性,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等。但无论未来内外形势如何变化,韩国都会认识到中国和中韩关系的重要性,而不会一边倒地完全参与到旨在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中去,而是有选择地支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以整合地区战略力量、遏制中国崛起为目标的"印太战略"一定程度上已实心化和常态化。美国在安全层面正在加紧打造"亚太版北约";经济层面加速拼凑排斥中国的全球经贸体系;外交层面企图构筑联合制衡中国的"民主国家同盟"。美国"印太战略"对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造成严重冲击和挑战,这些举措恶化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安全环境;将抬高中国-东盟合作的经济成本;有可能削弱中国-东盟的信任基础。东盟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及美国"印太战略"的认知,主要受东盟中心地位、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南海问题等因素影响。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可考虑加大对周边国家的外交力度、加快推动落实RCEP、助力东盟维护其中心地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多边化。  相似文献   

18.
在特朗普政府不断强化对华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战略界对"数字丝绸之路"的负面认知突出,认定"数字丝绸之路"在经济利益、技术发展、军事和情报安全、国际标准和规则、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其构成挑战,反映了美国战略界日益从"数字地缘政治"视角审视对华政策。为应对"数字丝绸之路",美国从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强化对中国企业打压、深化与盟友和伙伴国协作等方面多管齐下,并通过推动"经济议题安全化"、挑弄意识形态分歧等方式压制中国的"数字影响力"。美国将东南亚视为制衡"数字丝绸之路"的首要区域,不断细化充实"印太战略"框架下的相关机制和举措,在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和网络安全等领域与日本等国协同推进对华竞争。尽管美国的制衡措施会对"数字丝绸之路"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受限于国内国际各方反对因素,美国难以实现其压制中国经济和技术影响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印太"地区正演变成全球地缘战略的下一个中心,印尼作为东南亚的地区大国和中等强国,也对"印太"概念给予了较大关注。印尼对"印太"概念的建构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冷战时期印尼立足东盟,关注民族独立与国家强大;冷战后印尼走出东盟,开始将目光转向印度洋。2014年佐科政府上台后,重新重视"印太"并推出了具有印尼特色的"印太愿景",这是印尼基于国家利益考虑、区域合作现实以及国际战略重心转移大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前,佐科政府主要以维护东盟中心地位为根本支撑,以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为重要抓手,通过加强与美日印澳等大国的接触来推进实施其"印太愿景"。尽管印尼的"印太愿景"与美日印澳等国的"印太战略"存在较大差异,但不可避免地会使印太地区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D.卡普兰是美国顶尖的"鹰派"战略学者,他的研究以地缘政治的基础,详尽分析了中国的地缘环境与美国的亚太地缘战略。从卡普兰的观点来看,他代表了美国大部分政治家与地缘学者对亚太地区的战略考量。对中国而言,美国的亚太战略既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地缘政治挑战,也为重新认识我国的地缘环境与制定有效的地缘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当前,中美之间的利益博弈依旧十分复杂,这客观上决定了两国关系仍存在诸多变数,这需要我们对中美关系有新思维与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