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市公司退市与否,取决于退市成本与退市收益的对比。现行体制下,我国股市的上市企业之所以难以退市,其主要原因是企业退市成本远远大于退市收益。而且在退市成本中,退市企业的私人成本远远小于其社会成本,两者的巨大差距导致了企业退市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性。要使TI≥TC这一企业退市的成本机制启动,必须建立企业质量评估制度,改造国有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彻底解决国有股、法人股流通问题。  相似文献   

2.
于洋 《学理论》2012,(11):93-94
面对不时冒出的欺诈上市案件,监管部门应以对欺诈上市案件的刑事审判为契机,让欺诈发行股票罪这把利剑真正锋利起来。不只是对发行人,对证券公司、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也应常常祭起这把利剑,对于符合该罪的犯罪法律构成的,依法从快从严按该罪名进行惩处,并与证监会的行政惩处结合起来,提高惩处效率以加大各方的违法成本,对于与发行人串通蒙骗监管者及投资者的保荐机构、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也应适用该罪名,并与发行人一起或分别承担欺诈发行的行政、刑罚和连带民事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3.
证券发行信息公开制度是公开发行有价证券者 ,以维护公司股东或债权人合法权益为宗旨 ,将公司信息完全、准确、及时地公开 ,以供证券投资者进行价值判断的法律制度。证券发行公开制度是公司信息公开制度的组成部分。一为了确保信息公开 ,各国均以法律强制保证信息公开。可以说 ,强制信息公开制度是信息公开制度生命力之所在。强制信息公开制度意义如下 :1 利于投资判断。从投资者角度看 ,投资获利是唯一的目的。要从种类繁多的有价证券中选择最有利的投资机会 ,投资人应当对发行公司的资信财力及运营状况有充分了解。从证券价格形成角度看 ,…  相似文献   

4.
对于华尔街中国概念股退市风潮,舆论有不同评价。有人称这是中国企业海外"欺诈"的应得恶果;更有人认为,此乃美国人策划的另一起"阴谋"。前不久,央视经济频道就此问题还策划过一场电视辩论。事犹过,境未迁!为了深入分析这一事件,使更多的中国企业从中吸取教训,本刊特约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四位年青专家,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5.
蒲涛 《学理论》2012,(23):120-121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证券市场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退市制度能够有效的保证证券市场的高效有序发展。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但该制度还很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梳理我国现有退市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运行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健全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对策,有利于我国早日建立完善的退市制度。  相似文献   

6.
董红超 《学理论》2012,(17):109-110
通过研究上市公司退市的法律性质以及成熟证券市场退市制度的特征,对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修订版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进行分析,表明本次推出的创业板退市规则有以下几方面发展进步:在退市标准设计上,退市标准与上市标准相呼应;注重定性化的退市标准;投资者“买者自负”意识的建立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相结合;完善多层次证券市场.  相似文献   

7.
宋怡欣 《学理论》2012,(23):90-91
我国对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真正引起关注还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通过《多德-弗兰克法案》作出有关明确的规定,而现行退市制度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十分欠缺的。从退市标准与退市程序两个方面讨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现有的退市标准应该在考虑到金融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多元化,现有程序则必须进一步细化、明确保荐机构的责任、完善退市后股票转让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马鹏 《学理论》2015,(8):55-56
当前我国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在逐步推进,这一改革对我国形成良好的证券市场生态至关重要,然而诸如强制保荐制度等现行法规定在注册制改革下有无存在的必要,需要对这些制度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试论合同民事欺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民事欺诈是我国民事欺诈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合同法》有关合同民事欺诈的规定较《民法通 则》有所突破。分析合同民事欺诈的法律特征及其构成,了解合同民事欺诈的救济措施,有助于认识合同民事欺诈行为,从 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事欺诈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商业欺诈认定的误区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商业欺诈的正确认定是商业欺诈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从现有对商业欺诈概念的界定入手,分析商业欺诈概念和构成要件并认识存在的误区,提出对商业欺诈概念和构成要件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任利兴 《理论探索》2005,(4):154-155
消费欺诈即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诈。消费欺诈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消费信息的不对称。只有通过民法和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规制实现双方消费信息占有的相对均衡,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消费欺诈,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12.
信用证交易中的欺诈例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欺诈例外是对传统的信用证独立性原则的一项突破。本文拟从信用证欺诈例外的确立及其界定 ,以及银行、法院、申请人在信用证欺诈中的法律职责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完善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现代信用欺诈理论对规范信用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主流的信用理论来源于西方经济学,因其关注现象解释的特点,在解释信用欺诈问题时不够深入。而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中蕴含有丰富的信用欺诈思想,涵盖了信用欺诈的来源、内涵以及现实作用等。研究《资本论》中蕴含的信用欺诈理论不仅是现代信用欺诈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同时能够为解决实际信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用欺诈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证券犯罪立法模式采用刑法典的统一模式 ,这种方式稳定性强 ,但难以适应证券犯罪多变的特性 ,而采用附属刑法模式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我国的证券犯罪应该是指证券发行和交易管理过程的犯罪 ,因此 ,现行刑法设置在公司犯罪中的“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应归属于证券犯罪之中。《证券法》颁布后 ,增设了不少新的证券犯罪行为 ,难以为我国现行刑法所规定的证券犯罪所包括 ,从而引起失衡 ,刑法宜增设相关证券犯罪  相似文献   

15.
童宇航 《学理论》2013,(11):142-143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信用货币(credit money)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现代信用货币是一种财产,但既非物权亦非债权,而是一种独立的财产类型。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5)
近年来广告业迅速发展,成为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显示出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各种违法广告日益增多,尤其是广告欺诈行为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监管规制的完善,提出广告欺诈治理的建议如下:增加广告代言人责任主体与扩大调整范围;引入广告欺诈公益诉讼制度;实施保证金制度。  相似文献   

17.
行政即时强制补偿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即时强制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予补偿。行政即时强制补偿不同于行政即时强制赔偿。行政即时强制补偿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行政即时强制补偿有一定的范围和标准,并应遵循一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18.
谢晓春 《学理论》2011,(20):73-74
诉讼欺诈不仅危害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正常的诉讼秩序、法律的尊严及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民事侵权法已不足以对其进行有效规制,设置"欺诈诉讼罪",以刑罚来遏制此类行为日益蔓延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刑事立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王茂松 《学理论》2010,(27):170-171
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执法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执法活动,作为一种单方面权威性的活动,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根本保障,具有强制性。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执法是一种行政赋权行为,确保了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执法活动都是合法进行的,一切行政执法活动都有法的依据。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执法兼有法律性和行政性的统一,对吸毒成瘾人员进行强制隔离戒毒,体现了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是一种行政制裁行为。  相似文献   

20.
康贤 《学理论》2012,(26):51-52
信用证欺诈以及止付令问题,一直受到国际银行界和各国司法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有关止付令的立法尚存在一些问题,完善的建议是:以实质性欺诈作为构成要件;严格止付令发布的条件;提高申请人申请法院止付令的举证责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