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亚》1989,(4)
1986年2月22日,正当菲律宾反对党发动的反对马科斯独裁统治的斗争日益尖锐时,马科斯政府的国防部长恩里莱和副总参谋长拉莫斯发动兵变,宣布脱离马科斯,支持反对党领袖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兵变的发生,使斗争迅速白热化。四天以后,马科斯仓惶出逃,政权更迭以和平方式实现了(菲律宾人民把这一事件叫做“二月革命”)。耐人寻味的是恩里莱、拉莫斯等人身居要职,都是马科斯的亲信,军队又一向听命于马科斯,是马科斯政权的重要支柱,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倒转枪口发动兵变?如何看待这场兵变?这是研究菲律宾“二月革命”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菲律宾从1983年8月阿基诺被杀之后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最后导致了马科斯政权的垮台。在马科斯长达20年的统治时期,菲律宾经济虽然在七十年代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这种发展的背后隐伏着不少爆发危机的潜在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菲律宾的对外依赖问题与马科斯的对内集权问题,最后谈这些问题对今后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依赖外界提供发展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主政治在菲律宾的恢复与发展 ,是发生在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民主化进程的时代。菲律宾后马科斯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被称为“新民主政治” ,其意思是指它的内容与马科斯“新社会”不同 ,并象征着菲律宾参与到全球民主化浪潮之中。菲律宾后马科斯时期民主政治发展 ,始于 1986年菲律宾的“二月风暴” ,经历了“民主政治恢复”、“有效率民主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维护”阶段 ,这三个阶段推动着菲律宾后马科斯时期的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政治的恢复在菲律宾政治进程中 ,后马科斯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取决于民主化的恢复。 1986年菲律宾的“二月风暴”…  相似文献   

4.
自1983年8月菲律宾前反对党领导人阿基诺被杀到1986年2月25日马科斯政权垮台的二年半时间里,菲律宾爆发了一场战后以来最为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虽然这场危机是由1983年8月的阿基诺事件触发的,但实际上在危机爆发之前,菲律宾已经存在着爆发危机的各种潜在的因素。本文想探讨的是马科斯执政时期特别是七十年代初实施军法管制以后菲律宾国营公司的作用、经营情况及其与政府的关系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危机     
全球化进程是急剧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以及人类自身的深刻变革,它在给人类带来诸多福祉的同时,也会导致不同层面、相互联系的危机。管理危机、欠发达世界的危机、全球性垄断危机、文明之间的竞争以及第二次“古登堡”危机将给国际社会带来诸多难题,人类的智慧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战后拉丁美洲经济曾经历了持续30多年之久的稳定增长,在1973—1975年和1979—1982年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80年代初期终于急转直下,由增长而变为呆滞,拉美各国普遍面临着由此而产生的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80年代初开始的这场危机对拉美各国造成的影响只有1929—1933年的大危机可以与之相比。在经历了这场危机之后,拉美经济将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概况     
政府1972年9月23日以后,菲律宾国家元首费迪南德·马科斯总统实施了军管法令。马科斯第二次连任(也是最后一次连任总统)的任期按理应该在1973年到期。菲律宾的宪法(目前已中止执行)是仿效美国宪法的,国家设有参议院(有二十四个议席)和众议院(有一百二十个议席)。菲律宾的两大政党是国民党(执政党)和自由党,它们在参议院  相似文献   

8.
吴征宇 《国际观察》2006,8(3):70-78
1958-1962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机是60年代美苏冷战高潮的一个主要标志,而有关苏联发动这场危机的原因问题则又是研究这场危机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苏联发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迫使西方国家正式承认两个德国,而苏联之所以发动这场危机则主要出于三方面的原因,即美国对联邦德国追求重新统一的支持给苏联带来的不安全感,联邦德国的事态发展对苏联造成的现实威胁及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个人影响.本文指出,这场危机生动地表明了在冷战背景下那种由美苏间的相互疑惧而必然造成的"安全两难"局面给世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而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也正是第二次柏林危机给后人留下的一个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9.
世界经济衰退下的政治稳定所谓第二次石油危机的1979—80年石油价格大幅度提价导致了世界经济的普遍危机。这些世界经济危机虽然由于有了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经验而没有出现象上次经济危机的那种混乱现象,但世界经济危机却已经长期化了。这次石油提价的结果导致了石油供应过剩的表面化,1983年3月终于发展到石油跌价(每桶石油的价格下跌5美元)。东盟国家也受到这一过程的影响,这表现在它们的经济管理方面。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以来埃及阶级结构的演变及其对当前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05年以来,埃及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4个明显不同的时期:1805~1840年的第一次独立建构期(穆罕默德·阿里时期)、1840~1952年的第一次外力影响期(包括赛义德与伊斯梅尔时期、殖民与半殖民时期)、1952~1970年的第二次独立建构期(纳赛尔时期)与1970~2011年的第二次外力影响期(萨达特-穆巴拉克时期)。埃及阶级结构的变化影响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制约了埃及的现代化进程,导致社会长期动荡不宁。19世纪以来埃及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马科斯对伊梅尔达一见倾心的时候,这个虽出身名门却家道中落的小姐还是个清纯的少女,她当时最大的愿望是能在菲律宾的某一处海滨拥有一幢属于自己的别墅.然而,在接受了马科斯之后,这一切都变了……马科斯在菲律宾当总统20年,而执政的权柄实际上不是他一人所掌握的.他的有菲律宾“第一美人”之称的夫人伊梅尔达,不是在背后,不是在帏幄深处,也不仅是靠枕边絮语,而是在明地里,聚光灯耀人眼目的政治前台,明目张胆地出谋划策,颐指气使,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和马科斯分享统治的权力.充满诱惑的石榴裙下躺倒的是一国之君,演绎的是这个国家的荣辱升降和民众的悲欢离合.如果说马科斯编织谎言的主要手段是金钱和恫吓的话,那伊梅尔达的主要手段就是美丽和眼泪.  相似文献   

12.
在1969年末遭受了经济危机之后,由于政府的努力,最近的菲律宾经济情况虽然已经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但1972年8月袭击吕宋岛的大水灾对其经济活动的打击不小。1972年9月,马科斯总统宣布实行军事管制,标榜要建设“新社会”,决定要根本改革菲律宾的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后果及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7月以来,泰国爆发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很快席卷东南亚,导致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四国的货币大幅度贬值,股市狂跌,经济大滑坡。这场危机产生的严重后果大大超出人们的意料,目前,金融危机仍在肆虐东南亚国家。法国经济学家指出,东南亚出现的事态,“不是一场金融危机,而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只看金融上的问题,而应从广角度,深层次来看待和分析这场金融危机,并从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以后的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于1970年制定,并于次年,在第二个马来西亚计划(1971—1975年)中正式提出。它有两个直接目标,它设想通过这两个目标来最终实现民族的团结。第一个目标是“通过提高所有马来西亚人(无论什么种族)的收入水平和增加其就业机会来消灭贫困”。第二个目标是: 加速马来西亚社会结构改革的进程,以便纠正经济的不平衡,从而减少和最终消灭对种族与经济功能的等量齐观。新经济政策一直是在“远景规划纲要”(1971—1990年)的框架内加以实施的,如今已行将结束。现在该是为新经济政策以后的时期进行评论和规划的时候了。为了为这一重  相似文献   

15.
自1981年起,拉丁美洲陷入“近五十年来最严重、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的一次经济危机”。拉美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场“结构性”危机,它不仅使拉美发展进程滞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债台高筑,国内外结构失衡,而且使拉美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资本净流出地区。经济危机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92年3月波黑爆发内战以来,战火愈演愈烈,几十次刚达成停火协议,随即又爆发新的战斗。国际社会为结束这场战争提出的各种和平方案也都因交战各方的某一方反对而成为一纸空文。1994年7月5日,美、俄、英、法、德5国公布了其解决波黑危机的最新和平方案,并强调交战各方对此“不容讨价还价”,否则将对其进行“惩罚”。然而,波黑塞族仍未接受。不仅使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通过对马科斯就任总统前后的言论、就职演讲、国情咨文以及媒体访问的报道进行分析,剖析马科斯政府的经济政策内容与趋势,分析马科斯政府任期内(2023—2028年)菲律宾经济的前景和挑战。马科斯政府的《2023—2028年菲律宾发展计划》描绘了未来六年菲律宾的发展路线图,其中包含了历任菲律宾政府经济战略中的关键要素,如贸易自由化、放松管制、减少官僚主义等,保持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马科斯及其经济团队也在推动菲律宾国会修改1987年菲律宾宪法的经济条款以更好的发展经济。在基建方面,马科斯继续前任总统杜特尔特的“大建特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承诺保交付,并提出自己的“多建好建”口号。在菲中经贸关系方面,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显著增长,已经超过了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贸易。中国成为菲律宾投资和进出口的重要来源国。虽然有不少亮点,但农业衰退,制造业停滞不前以及服务业比重过大等菲律宾经济主要结构性弱点仍然存在,同时还面临着通货膨胀、贫困、就业,以及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和挑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批准可能会给菲律宾带来经济机遇,但仍需要为农业等弱势部门构建安全网。菲律宾海洋经济的...  相似文献   

18.
一、元朝对安南陈朝关系的演变 1257—1288年间,蒙古人对安南陈朝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先后在三次战争中途北撤。北撤之故,究其原因不外有三:其一,蒙古人为了从南中国夹击南宋和急于整顿朝政,没有必要久留安南。其二,蒙古军三次北撤,均在一定情况下与安南气候炎热,官兵生病死亡者很多有关。例如,第一次(1257年)北撤是因“国兵留九月,以气候郁热,乃班师。”第二次(1285年)北撤是因“盛夏,军士疾作,涨潦冒营,遽议旋军。”第三次  相似文献   

19.
拉美人看新自由主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 ,新自由主义思潮就流入拉美。尤其在皮诺切特当政时期的智利 ,新自由主义成了政府制定经济改革政策的理论基础。进入 80年代 ,新自由主义在拉美越来越流行 ,这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第一 ,由于拉美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拉美国家希望早日摆脱危机的愿望越来越强。新自由主义乘机为拉美国家开出了改革的“处方”。第二 ,在 80年代拉美“民主化”潮流中上台的所谓拉美“新一代领导人”多在西方国家接受过教育 ,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 ,学术界为新自由主义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 ,东亚经济的…  相似文献   

20.
4月12—14日,拉美第四大国委内瑞拉的部分军人和反对派联合“逼宫”,推翻号称“拉美政治强人”的查韦斯总统,不料形势突变,查韦斯仅在48小时后就东山再起,重掌总统权力。委政局表明,年初委出现的经济形势恶化、社会动荡演升为严重的政治危机,成为继阿根廷危机之后拉美地区爆发的“新世纪第二场危机”。其前因后果,值得揣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