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所谓政绩,是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贡献,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反映。所谓政绩观,就是对政绩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树政绩、树什么样的政绩、如何树政绩和怎么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我体会,这“三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权力观是基础,但利益观解决不好,权力观也正确不了,因此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特别注意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实事求是地说,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好的,但也确有少数党员干部,在利益观上出现了偏差。有的以权谋私,凭借手中的权力,非法谋取个人、家庭和小团体的利益;有的贪图享乐、奢侈挥霍,把吃喝玩乐当成人生的最…  相似文献   

3.
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提出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利益观,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讲话时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结合党的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学习这一指示,我们深切感到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问题,是摆在每一位共产党员面前的必须回答的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新时期的军人应该让精神动力主导物质动力,以高尚的思想道德指导物质利益的追求与获取,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断增强军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不断提高战斗力。军人必须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追求崇高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有获取和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要求,从而能更好地为完成"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履行好我军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监察》2010,(23):46-4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指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对外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做好三件事情。一是要树立对外经济发展的国家利益观。对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依据国内和地区条件,不能单纯强调招商引资和出口的规模。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衡量政绩需从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诸方面的思考,进而指出领导干部要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取得作为,关键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8.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一位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一个单位位、一个地区的顺利发展、其至会影响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9.
高额奖助学金增大情势下大学生利益观教育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冠声 《法制与社会》2010,(9):227-227,229
大学生利益观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利益观的教育成功将有助于价值观教育的成功。本文认为高额奖助学金的发放为利益观教育提供了决好的契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一个新的课题。文中从高额奖助学金增大情势下大学生利益观的显现及进行利益观教育的契机、意义、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反腐倡廉教育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在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中,权力观是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权力观是人们特别是执掌国家政权的人对权力的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观,本质根植于社会基本矛盾中,属于社会关系范畴,政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利益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相似文献   

12.
物质利益观是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看法。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是一定阶级的人们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占有。就我国人口总数和大学生总量而言,我国还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阶段,高考的录取率在2011年已经达到72.3%,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有600多万人,庞大的人口数字背后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13.
14.
法律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不仅需要将其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它在现实社会中的效用,这是法社会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即强调法与社会的实际关系。经济法作为能够使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调控的法律规范,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法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经济法产生的社会需要,发现经济法自诞生起就站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并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纵观经济法体系,其具体制度也体现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高波 《中国监察》2014,(6):30-31
正公款为公,不得自肥。从目标上说,公款不但产权归公、立项因公,而且其使用效果必须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本质上讲,公款是民财而非官产,古人因此说宁公而贫,不私而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  相似文献   

16.
求经世之道思济民之法--经济法之社会整体利益观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果  万江 《法学评论》2004,22(3):43-50
经济法的出现存在一个潜在的抽象理性假设 ,与民法的理性假设前提的进路正好相反 ,即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增进将带来社会成员个体利益的增进 ,经济法的利益保障对象是社会整体的经济利益。本文立足于对经济法得以存在的理性假设前提的分析 ,阐明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观。认为 ,经济法是通过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中人们的个人利益的法 ,社会整体利益与社会成员个体利益之间存在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 ,而经济法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处理两者的复杂关系 ,这要求经济法在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兼顾可能随时与之发生冲突需要不断与之协调的个体利益的实现 ,这种社会整体利益观是构建经济法法律制度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公民与法治》2010,(23):1-1
权力观,就是对于权力总的看法,包括权力来自哪里,掌握权力的目的、行使权力的方式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18.
孙岩 《法制与社会》2010,(2):238-238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其核心作用是通过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也遇到了困难,如今这个问题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引起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是党员的职业道德范畴,是用来调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党员干部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所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是反腐倡廉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本届政府工作时也深有感触地说:“政府工作走过了4个年头,它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