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两国间的积极接触,日朝关系近期出现了松动。朝鲜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以重启对"绑架问题"的全面调查。与此同时,日本以部分解除对朝鲜制裁的方式予以回应。然而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两国关系将会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也不会改变日朝关系在战后日本国家战略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一揽子计划",还是被置于独立的优先地位,"绑架问题"及其解决都已经成为日本推进其战后国家战略的手段。安倍第二任期对朝政策的调整,实际上是在内政压力与外交困境下的选择,并没有摆脱冷战后日朝关系的内在逻辑。受制于日美同盟关系和美日韩三边协调机制,当前日朝关系的松动是脆弱的,其再进一步实现突破的可能性有限。  相似文献   

2.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朝鲜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19世纪后半叶,朝鲜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虽摆脱了日本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却又遭到半个世纪的“国土两断”之痛。 一、朝鲜分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饱受日本殖民之苦的朝鲜人民终于迎来了民族的独立。但由于战后在朝  相似文献   

3.
大事综览     
2001年9月大事,各方有如下反应: 一、江泽民访问朝鲜。3至5日,江泽民总书记应邀访问朝鲜并与金正日总书记会谈,就中朝关系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广泛共识。江泽民还会见金永南委员长和洪成南总理。3日朝鲜《劳动新闻》发表社论指出,江泽民访朝将使朝中友谊在新世纪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英国《金融时报》3日发表文章认为,江泽民的访问是希望在“美中首脑会晤之前加强中国对美国的影响。”日本《东京新闻》4日刊登评述认为:江泽民访朝意味着中国全面完成近邻外交;朝鲜完成了“中俄朝”三国协调工作。外国媒体还普遍注意到在江泽民访朝之际,韩朝均表示恢复对话意愿。美国《洛杉矶时报》3日刊登文章指出:虽然“估计江泽民将敦促朝鲜恢复与韩国之间的接触,而平壤希望向全世界表明是它主动采取这一政策改变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特殊的地缘条件、历史原因和现实战略利益的影响,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朝鲜一直是日本外交和安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对象,但朝鲜却是亚洲唯一与日本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日朝关系正常化交涉几经波折,仍处于僵持状态,难成正果。为了把握冷战后日朝关系及朝鲜半岛周边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日本对朝政策框架的基本特点是必要的。简言之,日本对朝政策框架,是一种在对美协调的大框架内,以安全利益为主、以绑架疑案与历史问题挂钩为基本策略方针的多因性协调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5.
2002年9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在平壤进行了会谈。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首相对朝进行访问。两国领导人就历史问题、日本失踪人员问题及两国建交问题进行了会谈。从日朝首脑会谈的内容及涉及的问题看,实现关系正常化尚需时间,但从长远看,日朝实现关系正常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朝日平壤宣言》的签署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宣言签署后,因朝鲜公开承认“浓缩铀”计划及公开承认“绑架问题”,使朝日关系再次陷入紧张僵持的局面。但是双方对《朝日平壤宣言》所体现出来的对话解决问题的基本精神依然认同。绑架问题依然是日本对朝关系的首要课题,对话解决悬案问题依然是日本对朝政策的主流,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仍是其基本的对朝政策。  相似文献   

7.
<正>7月31日至8月4日,苏格院长率我院代表团访问朝鲜,与朝鲜外务省裁军与和平研究所、朝鲜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就中朝关系、半岛及东北亚局势等问题进行座谈。访朝期间,朝鲜外务省副相李吉成、中国驻朝鲜大使李进军分别会见代表团。  相似文献   

8.
日朝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上海社科院欧亚所崔志鹰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开始寻求一种替代意识形态冲突、有利于和平稳定的新的国际秩序。日本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正常化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90年代以来,日本与朝鲜为改善两国关系做出过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双边关系的发...  相似文献   

9.
近代初期,中朝两国一直维持着历史上传统的封建宗藩关系,中国一般不直接插手朝鲜本国事务。但19世纪70年代朝鲜开港后,随着日本及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渗透朝鲜,中朝两国关系逐渐出现复杂微妙的变化,清政府也逐步开始对朝鲜的内政外交施加影响。以对抗日本的侵略势力。因此,近代中朝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中日两国在朝鲜的争夺和角逐,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相似文献   

10.
8月29日,北京六方会谈在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下平稳结束,中国、美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六国在半岛无核化的大方向上取得共识,美朝之间虽在解决核问题的方式上对立犹存,但均能保持相对克制的建设性姿态。这不仅使继续六边框架成为可能,也为朝鲜核问题软着陆提供了一个良好开端。 首先,美国开始探索和平解决的途径。自去年10月朝核问题升温以来,美对朝采取无条件放弃开  相似文献   

11.
日本首相村山富市访美 今年1月10—12日,日本首相村山匆忙访问了美国,尽管成果寥寥,但从会谈的内容及围绕会谈各方所作出的反应看,日美关系在战后50周年之际,出现了某些令人关注的新变化。 村山访美的背景 村山此访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 (一)1995年日本外交面临两大外交课题,一是纪念战后50周年,关系到日本能否以此为契机,结束战后遗留问题;二是11月在大阪召开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关系到日亚太外  相似文献   

12.
应日本东海大学和平战略国际研究所邀请,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蔡文中主任等5人于2003年9月6日~12日赴日进行了学术访问。 在日期间,代表团参加了由日方举办的题为“伊拉克战后的国际关系——日美同盟和日本与亚洲紧邻国家关系的协调发展”国际研讨会。与会的有60名来自中、日、韩、美、俄五国的专家学者以及在日朝鲜人工商联合会的代表。会议分  相似文献   

13.
1991年日朝开始建交谈判以来,朝核问题和“绑架问题”一直是阻碍谈判取得进展的两大障碍。日本至今仍对朝鲜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两国关系的基础十分脆弱,加上美朝关系对日本的影响,日朝改善关系的道路仍将是漫长而曲折的。  相似文献   

14.
访朝观感     
访朝观感刘连第,曾日初应朝鲜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邀请,九月中旬,我们作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代表团成员访问朝鲜,受到了热情接待,使我们亲身感受到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情。中朝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有着源远流长的友谊。这次访问虽然时间不长,但所见所闻都...  相似文献   

15.
访朝观感     
访朝观感刘连第,曾日初应朝鲜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邀请,九月中旬,我们作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代表团成员访问朝鲜,受到了热情接待,使我们亲身感受到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情。中朝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有着源远流长的友谊。这次访问虽然时间不长,但所见所闻都...  相似文献   

16.
东亚佛教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古代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中国汉语系佛教在公元 4世纪后期传到朝鲜 ,然后在 6世纪中叶经朝鲜传入日本。长期以来 ,佛教是中、朝 (韩 )、日三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对推进中、朝 (韩 )、日佛教界的文化交流和三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继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 5月 2 2日访问美国后 ,韩国总统卢武铉又于 6月 6日访问日本。对朝政策无疑是日美及日韩首脑会谈的最重要议题。面对美国对朝的强硬立场 ,日本的对朝政策也明显向美靠拢 ,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它又不可能完全追随美国 ,今后日本会在何种程度上支持美国的对朝政策 ,将直接关系到朝核问题的解决 ,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 ,小泉内阁的对朝政策基本是向美靠拢 ,联手对朝施压。布什邀请小泉访美 ,除犒劳小泉对美军事打伊的政治及军事支持外 ,主要议题有二 ,一是希望日本向伊拉克派出自卫队 ,为美英军队提供支持 ;…  相似文献   

18.
2009年8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朝鲜外交接连出招推动半岛形势新变化.4-5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应邀访问朝鲜,得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接见,朝方允许其带回被扣的两名美国女记者.克林顿成为自卡特1996年访朝以来,前往平壤访问的第二位美国前总统.13日,朝方宣布释放被其扣留的韩国现代集团员工.16日,金正日接见并宴请了韩现代集团总裁玄贞恩,双方达成重开金刚山旅游等五项民间协议.  相似文献   

19.
日朝关系是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在战后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日朝关系发展历程经过了“五起四落”。值此新世纪到来之际,与朝鲜半岛北南和平统一进程加速化相伴随,日本虽然有可能加大对朝关系正常化的谈判力度,但若不把以往对朝政策做一番战略调整,其对朝关系发展仍很难摆脱“起起伏伏”的局面,其邦交正常化目标亦很难尽快实现。  相似文献   

20.
1997年12月9—10日,中、美、朝、韩在日内瓦召开了朝鲜半岛问题“四方会谈”首次正式会议,这标志着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进程的启动,意义重大。 一、会议提出的背景 1996年4月1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韩国总统金泳三建议举行有中、美、朝、韩参加的四方会谈,其背景有: (一)有必要缓和朝鲜半岛局势。冷战结束后,朝鲜与美日关系和韩国与中俄关系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朝鲜南北方的关系却几度剑拔驽张。1993年3月朝鲜爆发的核危机使刚刚起步的南北关系缓和陷于停顿。1994年10月,美朝签署核协议后,核危机引起的紧张局势渐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