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Trademark law, like other area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frequently conflicts with First Amendment interests in various ways. One particularly critical intersection between trademark and free expression is the nominative fair use doctrine, which was created to ameliorate this conflict to some degre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nominative fair use and argues that the test is inadequate to the task of protecting First Amendment values within trademark law. The article then analyzes an arguably better approach, the Rogers test, and argues that courts should look to Rogers as a superior means of preserving expressive values in trademark doctrine.  相似文献   

2.
商标淡化理论起源于美国的学术探讨以及德国的判例理论 ,在一些国家得到了立法认可。其理论的基本内核在于欲彻底地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 ,突破了传统混淆理论的限制。这与商标功能重心的变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possibly disturbing developments in U.S. trademark law in recent decades is the rise of a federal remedy for trademark dilution. Dilution law in theory provides a remedy for owners of famous trademarks when others use similar marks in ways that blur or tarnish the famous mark.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ttempts by courts and scholars to formulate a methodology for proving this elusive cause of action. The article offers a history of dilution regulation and analyzes and critiques representative empirical approaches to proving dilution, with a focus on dilution by blurring.  相似文献   

4.
Chinese trademark law has established the cross-category protection system of well-known trademarks based on the confusion theory. The system, however, has many problems in practice and does not fulfill completely the needs for protecting well-known trademarks. Consequently, when hearing trademark cases, some judges have abandoned the confusion theory instead of using the dilution theory in judging well-known trademarks. Through analysis on 100 judgments concerning well-known trademark cas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dilution theory on the ruling of trademark cases is increasing. Certain conditions should first be satisfied when introducing the dilution theory to rule trademark cases: Firstly, the contents of the dilution theory shall be grasped as correctly as possible to avoid plausible understanding; secondl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lution theory shall adopt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al criteria as much as possible by full use of the leeway of interpretation provided by the existing system.  相似文献   

5.
商标法上商标使用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表明了商标使用的界定标准历来都是商标法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商标使用的多元化发展,现行商标法对商标使用的界定标准呈现出使用范围界定过窄、商业使用标准选择不恰当、显性使用标准不合理、注册地法域标准无法适用于网络空间等缺陷,造成法律适用的混乱.依据商标基本属性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借鉴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总结司法实践的经验,商标使用的界定标准应当重新构建为:识别来源功能标准、使用范围区分标准、产生商业影响标准和商业影响所在地标准.我国《商标法》第三次修改应当依照这些标准对商标使用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6.
梁志文 《法律科学》2013,(6):119-129
使用者利益是版权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版权法中的地位却日趋边缘化。它常常被其他议题所淹没,也尚未得到版权理论的系统梳理与阐释。版权法上的作品使用者具有不同的面孔,它们是作品载体的所有者,是消费者,也是重要的创作者。作为不同身份的使用者,存在不同的利益需求。这些使用者利益分别得到了默示许可、首次销售和合理使用原则的庇护。但是,这些规则均有适用范围上的局限性。适用范围广于首次销售的权利穷竭原则为成文法和司法判例所共同确认,它通过三要素来确定使用者利益是否应得到保护。因而,权利穷竭原则也属于保护使用者利益的重要制度之一,它与其他规则一起促进了版权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国际上对于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已突破商标专用权的地域原则和注 册原则,要求成员国之间相互保护尚未在本国注册的外国商标,并扩大到非类似商品 及服务上,还在驰名商标对抗的要素上,除商标外,进一步涉及到厂商名称等商业标 记及域名。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在立法和执法方面都有所进展,但在商标注册、地 域范围、认定方式等问题上,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对于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的目标、 途径都应加强研究,以期完善立法,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8.
彭学龙 《法学研究》2010,(3):149-162
在第一性的意义上,商标权无疑源于企业在交易活动中对商标的实际使用。这一论断既可从商标制度演进的历史中得到验证,又契合财产权劳动学说和符号学基本原理。尽管如此,各主要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商标注册制度,并由此形成商标权注册取得和使用取得两种确权模式。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各国商标法乃至国际公约都作了充分的技术设计,致力于寻求注册和使用在法律效力上的合理平衡。我国现行商标法采取一种近乎绝对的注册取得确权模式,在客观上助长了商标抢注行为,导致大量注册商标与市场实际脱节,影响了商标制度的正常运行。应在总体上沿袭注册取得传统模式的同时,明确规定基于使用也可取得商标权,并依此对商标法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9.
安玉萍 《现代法学》2001,23(4):81-84
本文认为 ,现行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由于立法认识上的失误及疏忽 ,在规定关于注册商标的使用及其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 ,在实践当中造成不良后果。因此 ,如何规范地界定注册商标使用的内容是真正发挥注册商标的基本功能 ,实现其经济目的的法律保障。在完善注册商标使用的管理制度方面 ,应凸现商标权这一民事权利的私权本质 ,围绕商标权的取得、行使及保护等方面作出科学规定 ,从而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作为保护未注册商标、打击恶意抢注的重要条款,我国《商标法》第15条规制的是具有代理、代表等特定关系的商标抢注行为。从价值定位来看,其是商标法调整不同情形的抢注行为的重要一环,该定位决定了其适用范围应与其他条款相协调,从体系化的角度防止适用边界的重叠。从规范设计来看,第15条第1款和第2款分别调整不同的特定关系,分别具有着不同的适用要求与法律效力。从具体适用来看,争议较大的是对特定关系的认定、对在先使用的判断,一方面,实践中的特定关系往往牵连着复杂的关系链条,这需要对所涉及的关系进行实质性把握,另一方面,面对第15条可能沦为一些竞争者打击竞争对手的工具的现象,这需要审慎地对在先使用与在先权利的归属进行实质性判断。面对第15条在理解和适用上的模糊与争议,有必要回归其规范目的和价值定位予以体系化考虑,以正确界定其适用边界,合理把握其适用要件,恰当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霞 《北方法学》2014,(1):101-106
对于澳大利亚为公众健康限制商标使用权而出台的烟草通用包装法案是否违反了TRIPS协定,众说纷纭。支持和反对该法案者的三个争议焦点是:限制烟草商标的使用是否违反TRIPS协定中有关商标注册条款、TRIPS协定赋予商标权人肯定性权利还是否定性权利,以及为保护公众健康限制烟草商标使用能否构成妨碍商标使用的合理措施。结合TRIPS相关条款解释及WTO类似案例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裁决,并对上述争议焦点逐一展开论述,确定为公众健康限制商标使用权的成员国没有违反TRIPS协定下的义务。  相似文献   

12.
People in all societies have a tendency toward magical thinking. This human inclination is extensively exploited by modern advertising, which routinely suggests that consuming goods will make us successful, happy, and fulfilled. In this article, I suggest that such advertising creates a system of beliefs resembling a totemic religion. In this religion, brands perform the role of sacred objects. Trademark law initially aims at preventing consumer confusion. Yet, today, famous trademarks are extensively protected against nonconfusing associations. I argue in this article that this broad protection is based on magical thinking. Pointing out the parallels between the laws of magic and trademark doctrines, such as the doctrine of dilution, I suggest that famous marks are legally treated as magical, sacred objects. This legal approach amounts to endorsing the commercial religion of brands.  相似文献   

13.
驰名商标法则缘自《巴黎公约》,其国际应用由来已久,但是它在美国的司法适用却在绵延不断的判例中摇摆不定,迟迟无法得到承认。21世纪著名的Grupo案、ITC案和Fiat案虽能对这一问题起到一定的导向性作用,但是鉴于美国的立法程序、司法体制和国内产业利益方面的考量,法则的适用仍会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关国际商标制度变迁的另一个热点话题是香烟平装立法,澳大利亚政府作为此项规定的积极推行者,其法律遭到了多方企业和国家的反对,香烟平装立法因与TRIPS协议第8条、第20条的相互关系而备受关注,而WTO专家小组在此项争议解决中的最终态度也将直接影响各国的有关立法。  相似文献   

14.
彭学龙 《法律科学》2011,(3):132-141
作为商标这一符号的所指,商誉乃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传统商标转让规则,无论要求商标连同商誉转让抑或允许其单独转让,其表述本身就背离了符号学基本原理,在适用过程中最终都转换为,要求商标连同营业转让或允许其自由转让。不进行这样的转换,上述规则根本就无从适用,更遑论合理与否。历史地看,商标转让制度经历了从连同转让向自由转让的模式转变。在当代,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实际适用的都是自由转让模式,这也正是巴黎公约和TRIPs协定所持基本立场。在我国,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考虑,立法者还为商标受让人设定了品质保证义务。表面看来,上述规定系商标品质保证功能的具体体现,实则违背商标制度的运行机理,理当删除。  相似文献   

15.
用法学的观点来宏观探讨医疗问题的学问就是医事法学。医事刑法学则是对刑法领域中的医疗与刑法相互交差的问题作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探讨医疗问题中刑法应该介入的领域或场合,其目的在于保护国民的生命和健康。在医事刑法的领域,必须坚持刑法的行为主义、罪刑法定主义、责任主义和谦抑性原则,但同时更要尊重人的尊严和患者的自我决定权,尊重医疗的正当程序法理,在存疑时坚持以生命利益优先。  相似文献   

16.
商标权权利穷竭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马强 《现代法学》2000,(1):83-86
解决商标权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应适用商标权的国际穷竭原则 ,该原则与商标及商标权的基本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商标权的地域性特点不能否定国际穷竭原则的合理性。同时 ,国际穷竭原则的适用也有利于市场的开放、贸易壁垒的消除、货物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7.
在司法实践中,正品转售商经常会援引指示性合理使用以抗辩自己在店铺招牌上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不构成侵权。通过梳理目前国内的典型案例,可发现当转售商单独或突出性使用他人商标于其店招之上时,法院仍然会作出侵权判定,但不同的法院在涉案行为侵犯商品商标或服务商标,以及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问题上存在分歧。进一步考察美国及欧盟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可以总结出指示性合理使用需要满足必要性、合理性、善意以及不构成相关公众混淆四个构成要件。在使用他人商标指示他人商品的来源的行为上,指示性合理使用与权利用尽的概念范围有重叠之处。指示性合理使用的主张以涉案行为构成商标性使用为前提,其作为一种构成商标侵权的例外,宜在涉案行为满足商标侵权的构成要件的基础上,作为侵权抗辩理由进行援引。无混淆可能性作为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应成为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之一。同时,若权利人的商标为其企业名称或其主要组成部分,转售商的使用还涉嫌构成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字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8.
注册和使用是两种取得商标权的方式,TRIPS第15条第3款提供了一种使商标注册依赖商标使用的可能,这种可能的价值在于在坚持使用取得商标权的同时,尽量吸收注册制度的有益元素。英国和德国承认使用和注册都能取得商标权,但商标注册并不依赖商标使用,法国商标权只能通过注册取得,而商标使用却并不是注册的条件。美国联邦商标注册制度是TRIPS第15条第3款所提出的可能性的典型代表,它坚持商标使用产生商标权,发挥商标注册所具有的宣示商标权的作用,而且通过将注册申请视为"建设性使用"而使注册对商标权的归属有所影响。美国联邦商标注册所依赖的商标使用,通过成文法和司法案例来进行解读,成文法在司法审判中得以解释和细化,司法审判中形成的新规则又及时为成文法规所吸收,从而使成文法规得以不断发展,这对于我国如何完善立法是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The indeterminacy of the fair use doctrine can frustrate those who wish to use copyrighted material to create something new. When coupled with the ready availability of injunctive relief for plaintiffs in infringement suits, this uncertainty can cause a chilling effect that prevents artists, scholars and others from asserting their fair use rights to the fullest. This article examines procedural changes regarding the award of injunctions that were mandated by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eBay, Inc. v. MercExchange, L.L.C. and extended to copyright cases by the Second and Ninth United States Circuit Courts of Appeals. It concludes that the procedural safeguards instituted in these cases will help shift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fair use cases away from copyright plaintiffs to protect defendants with credible fair use claims and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interest.  相似文献   

20.
《民法典》第1186条对原《侵权责任法》第24条作出重大修正,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正为"依照法律的规定",从而完全改变了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的适用机理。立法者作出此项修正之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的适用范围,统一裁判尺度,避免法官的自由裁量尺度过宽等弊端。为此,在司法适用中有必要对"法律的规定"之文义予以目的性限缩,即其仅指《民法典》或其他法律中有关公平分担损失的具体规定或特别规定,而不包括其中的原则性规定,尤其是不应包括内容抽象、空洞的"公平原则"。侵权法有其自身的原理和逻辑,其并非解决受害人救济问题的"灵丹妙药"。妥善解决受害人保护和损失分担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