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国法制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世界上各种类型并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及其法律体系的学科。其确立不足百年,20世纪30年代由苏联建立,在我国经历了60年发展变迁。但作为其研究对象和基础的外国法制史学,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渊源却十分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相似文献   

2.
中国外国法制史学60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的活动、教材出版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术争鸣、外国法学著作的翻译等方面。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外国法的经验和成果,中国的法学发展需要外国法的理念和知识,回顾新中国60年外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和演变,总结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这一学科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法制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指出法制史的本质就是立法群体或个人意志的实现的历史,法制史研究的对象,实质上就是法律治理国家的历史。法律治理国家的含义是:制定法律、设立一定机制,通过执法、司法、法律宣传教育、公民的守法、法律监督等法律实践活动,实现立法者立法之目的的活动。法制史的研究应该以法律实践活动为基础,而不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制史的学科困境体现在法律专业办学资格的硬性要求下法制史教学实践的边缘化、教材的僵化和教学体例的单一化、教学方法上的技术化倾向等方面。谋求中国法制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创新的姿态和思维对学科意义进行深入探讨,给予其理性定位,并从教学体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法制史的教学改革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制史的教材,自1906年日本学者浅井虎夫的《中国历代法制史》以来,最保守的估计,不下一百种。中国法制史这门学科知识的传播,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基本教材,对于大多数法科学生而言,毕业后不会从事法律史的教学和研究,因此,他们关于中国法制历史的了解,一般仅限于教材本身。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范围的确定问题。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范围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法律制度史领域内,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救灾制度等强制性规则体系的发展历史也应当纳入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视野之内。此外,由于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学史存在一定的交叉,所以在研究中国法制史时,还有必...  相似文献   

7.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21(3):F0002-F0002
倪正茂,男,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先后任教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杨浦区教育学院等;1979年至1997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该院研究员,任比较法研究室主任、科技法研究中心主任、生命法学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至今为上海大学法学院(今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主编,现任上海司法研究所所长,法律出版社上海出版中心主任。先后担任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理事、科技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法律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海峡两岸法律研究会秘书长;1988年至今,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政协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十届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8.
林咏荣先生所著《中国法制史》采用了广义法制说。他认为,中国法制史不仅在于记述中国过去的法律及由法律所形成的制度,而且要通过考察其沿革,分析其得失及其因果关系,以古为镜,以古明今。《中国法制史》包含了三方面内容,即法制史的分期、传统法的效力渊源、传统法的组成部分等。林咏荣先生倡导研究法制史要注意三种方法,一要关注史实以及史论的正确性,二是研究中国法制史要强调整体性,三要注重探讨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可能性功效。林咏荣先生的《中国法制史》是台湾法制史学者的重要论著,其结构、内容、立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表现了我国台湾学者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上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上政名师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23(4):F0002-F0002
丁世洁,女,上海政法学院社科系教授,文学硕士,兼任中国法律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理事、河南省立法研究会理事等。先后在河南大学、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大学法学院任教。  相似文献   

10.
法制史课程作为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十六门核心课程之一,是理论法学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重要的科目,在法学学科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法制史所特有的学科内容属性,大多数学生对法制史的学习难以提起兴趣,进而使得中国法制史的课程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为全面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改变法制史课程现状,应从法制史教学方法领域进行改变创新,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制史是以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法律制度的本质、特点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广大干部学员对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普遍感到难懂、难学、难记。为指导学员学好中国法制史,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德国民法典》以其高超的立法技术、严谨的法学概念和科学的法律体系在外国法制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追根溯源,这些特点可以说归功于潘德克顿学派的理论研究.潘德克顿学派对《德国民法典》立法技术层面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法典编纂体例、概念体系和法学语言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上政名师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23(2):F0002-F0002
康晓光,女,上海政法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黑龙江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系常务副主任。  相似文献   

14.
上政名师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24(3):F0002-F0002
李惠,女,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人事处处长,兼任上海市法医学会理事、上海市生命法学研究会理事。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习惯法是以法律社会学视角考察清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极好例证。本文以学者们对清代习惯法所体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论研究为例,探讨法律社会学方法作为研究的新路径,在清代法制史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对法制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上政名师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23(1):F0002-F0002
陈晓敏,女,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198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女性人才研究中心副主任;大连女子学院兼职教授,北华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中国法制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中国法制史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改变这种状况,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即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外,还有必要引入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从而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的法律思维能力。本文以《宋代法律制度》一章的教学为例,探析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英国 15 36年《用益法》的颁布奠定了近现代信托法律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而英王亨利八世在 15 4 0年和 15 4 2年颁布的两个遗嘱法从广义上讲是《用益法》的重要内容 ,对《用益法》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因此也是研究信托法律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对这两个法案的研究将会弥补我国外国法制史和民法学界对信托发展史研究的欠缺。  相似文献   

19.
上政名师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23(5):F0002-F0002
王明华,男,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经济管理系主任,政治经济学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兼任上海市经济学会理事。曾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副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上海政法学院教务处处长。  相似文献   

20.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1,(2):F0002-F0002
倪振峰,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委经济法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和法理学研究会理事。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曾于复旦大学法学院任教,后任职于上海大学法学院(前上海政法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