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然而造物主却没有造就一种完美无疵的生灵。以花而言,米兰,香气袭人,花却不艳丽;牡丹雍容华贵,味又不香;玫瑰倒是色香俱全,但又有刺。可见,色、香、形俱全的花实不易得。然而,园艺师却不会因为米兰不艳丽而弃如草芥,也不会因牡丹不香而报以冷眼,更不会因玫瑰有刺而置于死地,而是选择适当环境,精心栽培,使它们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因而裝扮出姹紫嫣红的大花园。养花如此,用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圣  相似文献   

2.
在《庄子》中,技作为显示人特殊才能的现实活动,特点是巧、精能,其意涵是与道相悖的。技伤物、乱世、害生,技中不能见道。但在《养生主》、《达生》等篇的能工巧匠寓言故事中,人通过纯熟的技的活动,可以达到“忘”的状态,使得道显现出来。即由技出发,而“技忘”“忘技”,而“见道”。在此过程中,技被消解了。技与道的悖离得到了克服。这一吊诡思路,为我们理解《庄子》智慧提供了一个新的面向。  相似文献   

3.
与在西方流行花语一样,中国自古也有借花隐喻的习惯,如人们常用荷花或莲花来表现高洁,用牡丹来表现富贵等。而这些花卉也成为中国花鸟绘画作品的主要题材。  相似文献   

4.
牡丹不俗     
民先兄曾送我一幅牡丹图,画中题款有句:“先曾祖言画牡丹易俗,佐以石能免此病。“民先的曾祖为大画师吴昌硕,所言当为经验之谈。我不懂画,亦未习过丹青,不清楚何以画牡丹易俗。但牡丹常常和“俗“连在一起,这却时有所闻。牡丹为什么让人感到俗呢?我想,这大约受濂溪先生《爱莲说》的影响。“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李唐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从白居易的《买花》诗中可见一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花的价钱也令人咋舌,“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到了宋代,爱牡丹之风依然不减,而且还出了几本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濂溪先生和欧阳修是同时代人,他是一位哲学家,哲学家  相似文献   

5.
冬品茶梅     
正寒风凛冽,万物萧瑟。南山下,那一片粉红色的茶梅花绽放了,气韵超逸,形象优雅。清人陈在《花镜·茶梅花》中指出:"茶梅,非梅花也。因其开于冬月,正众芳凋谢之候,若无此花点缀一二,则子月几虚度矣。其叶似山茶而小,花如鹅眼钱而色粉红,心深黄,亦有白花者,开最耐久,望之素雅可人。"古人为文,言简而意丰,短短  相似文献   

6.
<正>绘画人类学旨在以人类学的视角,就绘画群体、构成、风格、艺技、展示、流通做出整体性研究。近年来常见的研究关注各种绘画群体(含少数民族画家群体)在画廊与商业运作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而画家也因携带其(族群)认知、哲学与意识形态,进而展示其画作的政治、社会与艺术倾向。人类学绘画则展示在田野参  相似文献   

7.
正有一次在路上王庆元同志和我说,当他在回忆美好的往事和落笔行文中,常常会有"心生莲花"的感觉。于是我就想起佛家有言,"花开见佛性",心中生此"觉悟莲花"。《阳光漫忆》以笔墨抒情怀,其志则在一吐内心所存的"觉悟莲花"。  相似文献   

8.
张笃孝之所以对牡丹情有独钟,一方面是他喜爱牡丹花,另一方面因为牡丹堪称"国花",是中国出产而具有民族风格的花。在台湾,由于气候关系,牡丹难于适应其燥热的气候,无法养植,所从就用画家的画笔把它表现出来,让广大的民众都能看到,从而使人们回忆起大陆的风情,更加记得台湾与大陆同源同根。  相似文献   

9.
"花富贵致,风采神韵",这其实是个泊来的题目,引用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对沈杰松牡丹作品的点评。国画的语言体现是"笔墨",什么样的笔墨语言,就体现了画家什么样的创作境界。它能直接传递画家的艺术观和世界观,体现画家的才思和感情。所以,笔墨的驾驭能力是对画家很深的考验。沈杰松的牡丹,在线条和着色上,力求通过构图反差和墨色浓淡来达到深入浅出的视觉审美效果。他的笔墨不奢华,却很"高贵";不婀娜,却很"幽美";不艳丽,却很"华美"。沈杰松更多的是通过内在的笔墨语言来体现牡丹的"内涵美、深邃美"与"雍容"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赵小平 《思想战线》2012,38(3):97-101
在有明一代的货币政策变革中,初期"钱楮并用"货币流通格局的出现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考察这一格局的出现,完全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与自下而上的市场行为相互妥协、共同推动的结果;而究其迅速终结的原因,同样离不开政府与市场两大因素:市场开始抛弃纸币,而政府则以禁钱措施来维护纸币。禁钱的效果虽不理想,但却瓦解了"钱楮并用"二元货币流通格局。  相似文献   

11.
<正>1987年5月,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结果揭晓:被誉为"花魁"的梅花荣获冠军;"花中之王"的牡丹夺得亚军;"高风亮节"的菊花评为季军;"花中君子"的兰花、"花中皇后"的月季、"花中西施"的杜鹃、"花中真品"的山茶、"水中芙蓉"的荷花、"秋风送爽"的桂花、"凌波仙子"的水仙分别为四至十名。  相似文献   

12.
孔一 《中国保安》2001,(12):48-49
给你提个醒 女性因其天生体质上的弱势,易于陷人暴力侵害而无力自救?因此,防 卫意识和防护知识的获得尤为重要? 一?独自在家的女性之防卫 案例1:一日某20岁的女大学生独自在家,一青年男子敲门?女大学生从猫眼查看,见并不认识就没有开门?男子声称是电话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检修电话并从门下递进了名片,女大学生仍不放心,依名片上的电话打电话询间"证实"了男子的身份?男子一进门即掏出匕首在女大学生胳膊上刺了一刀,威胁其交出现金及钥匙,女生随即赤手与之搏斗,身中20余刀,歹徒见女生英勇,仓皇逃跑?后女大学生因失血过多死亡? 分析: 被害人有一定…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05,(2):78-79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花朵硕大,花容端 丽,雍容华贵,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 称。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 "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宋人欧阳 曾赋诗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来称赞洛阳牡丹。牡丹的自然美质哺育了历代数 不尽的花鸟画家,而盛产牡丹的洛阳更是以其自 身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造就了当代著名中国书画家 --李炳焱先生。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5,(11)
<正>"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以其雍容华贵被誉为花中之王。其实,牡丹不只极具观赏价值,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牡丹产业已逐渐由过去单一观赏拓展至食用、药用、保健等多个领域,特别是油用牡丹以其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独特优势,显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牡丹之都"山东菏泽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围绕牡丹花做文章,将  相似文献   

15.
王晓宏 《前沿》2004,(12):115-117
钢琴演奏中技巧与艺术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辨证统一关系 ,艺术是钢琴演奏的目的和结果 ,技巧是钢琴演奏必不可少的手段和保证 ,两者既相互渗透又互为基础。这就要求在钢琴教学中做到不能重艺轻技 ,或者重技轻艺。而应该以艺术带动技巧 ,以技巧表达艺术 ,逐步达到技巧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我畫牡丹近三十年,最近有了點名氣,於是有人稱我為“牡丹王”鋵?我只是因為生在牡丹之鄉,自小喜愛牡丹、熟悉牡丹,畫起來比別人多一分情,而且也順手,於是越畫越多而已。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富貴華麗,有“國色天香”的美譽。我的家鄉山東省荷澤市,古稱曹州,四百多年來廣植牡丹,歷久不衰,是著名的牡丹之鄉。從童年起,每逢仲春時節,牡丹盛開的時候,我便隨着賞花的人流,到城區東北角的趙樓鄉牡丹園中,踏着花間小路,盡情領略牡丹芳姿。年復一年,終成習慣,即使在北京作畫,也要?袒厝ベp花。這就是我與畫牡丹結緣的由來。  相似文献   

17.
桑林峰 《今日浙江》2014,(16):62-62
正保持定力,终无败事,当"慎"。我们常说,要慎独、慎微、慎初、慎终、慎好。除此之外,还应慎染。《墨子·所染》记载一段故事,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这告诉我们:社会是个大染缸,真善美、假恶丑同时存在,必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必须慎染!  相似文献   

18.
<正>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鲁中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乡民的生计基本上以农耕为主,间或也有其他补充。乡村士人们居住于乡村,与普通乡民有相似之处,同时因其具备了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在诸多方面又与普通乡民有很大不同。其谋生之道既具有普通乡民的特点,即重视农耕等"本"业,也从事经商、放贷等"末"业;同时,其谋生之技较之普通乡民又相对丰富,如可以教书谋生,亦可凭借身份结交官府以牟利,甚至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步入仕途。"本""末"具有双重意思:其一,"本"是指与传统社会所提倡的耕、读有关的本业,而"末"则指经商、放贷等其他行业;其二,"本"指本分的收入来源,既包括耕读,也包括经商等合法行业,而"末"则指不道德的、非法的收入,如在正当行业中通过尔虞我诈、勒索敲诈所得,以及出外做官时的贪污与搜刮。总体而言,明清鲁中士人的谋生之道游移于"本""末"之间,但在形式上更重视以耕读为代表的"本",即使"以末致财"也往往会"以本守之"。  相似文献   

20.
提起菊花,总会想起陶渊明。陶渊明与菊花,早已成为诗人与花的经典绝配。年少时读周敦颐《爱莲说》,写的虽是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开首已提到: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陶诗有一首提及菊花的是其《饮酒诗二十首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