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玉明 《北京观察》2015,(10):13-15
<正>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推动城市内部功能重组的关系。推动城市内部功能重组,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一个重点工作。"十三五"期间,是北京贯彻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十三五"规划的方向,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有北京的地标体系,天津有天津的地标体系,河北有河北的地标体系。三地发展水平不同,地标体系参差不齐。而这种高低不同的地方标准体系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因此,建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新地标体系(以下简称"京津冀新地标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当今世界,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在区域内制定并实施新的地方标准体系。比如说,东京城市圈,东京与附近的千叶县、崎玉县、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京津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现阶段,切实提升区域整体生态福利水平,是实现常态化"利益促动型"协同治理目标的战略要求。通过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演化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协同—绩效"机制建设缺位,导致"闭环"体系难以自动循环升级、府际非对称利益博弈与多元要素联动滋生的内生性问题尚未被有效解决,从而无法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政治位势及环境承载力等约束下推动地方政府以集体性自组织行为结成稳定的联防联控同盟。基于动态空间视域下"协同—绩效"体系的逻辑探究得出: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协同—绩效"推进,须在中央嵌入式战略引导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扎根于省、市、县"治理规划—结构建设—过程管控—绩效评价—路径实践"的有序联动,实现府际"同效不同绩"的考核归责,防止"一刀切"式管制;与此同时,需通过促动大气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趋同、推进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的权责耦合、把控先行先试与全面推进的节奏,推动"协同—绩效"与"绩效—协同"的良性循环运转。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京津冀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关键阶段,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布局,缩小区内差距、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成为京津冀实现高水平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所在。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了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重要部署。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  相似文献   

5.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明确提出要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存在着严重的资源能源环境瓶颈性制约问题。北京人口众多、水资源日益短缺、雾霾频现、生态恶化,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压力大,已经成为制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为解决首都长期以来积累的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加快引渤入京与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片面地强调就业载体的疏解将导致职住分离,引起长距离通勤和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甚至有可能造成北京新的失业和社会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立足北京的实际,结合京津冀未来发展的各种因素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影响北京市"十三五"和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的主线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以坚持和强化"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7.
观点     
《群众》2017,(8)
<正>徐匡迪:设立雄安新区能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京津两地过于"肥胖",大城市病突出,特别是河北发展与两地呈现"断崖式"差距。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形势下引领新发展、打造新增长极的迫切需要。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基本上都是用了"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从我国经验看,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有力推动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瞄准的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建设雄  相似文献   

8.
<正>当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为先导,彻底打破固守"一亩三分地"的区划分割和利益分配观念,以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统领,以大力促进城市群建设为核心,以治理环境污染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打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尽管京津冀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并称为我国三大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密集区域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在经济总量、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等方面,京津冀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9.
<正>冬奥会把北京和河北两个行政区紧密连接在一起,将全面提升京张城市间的合作水平,对京津冀地区的城际交通建设、大气污染的治理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块"试验田"。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投票决定,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交给北京和张家口。北京举办冬奥会不仅是对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又一次贡献,更为北京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10.
<正>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没有产业的协同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协同发展,也就没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年多,从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看,北京非首都功能区的产业转移和工业园区合作项目,以及针对打造区域产业链体系和区域创新共同体系等方面的各项努力,支持了河北、天津的发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存在多重、重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科技北京"的理念与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科技北京"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遵从、崇尚科学精神,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实现科技社会协调化、科技经济一体化、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科技北京"是关于科学、技术与北京城市复杂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精炼表述;"科技北京"在社会层面的含义是指科技与社会协同发展;"科技北京"在经济层面的含义是指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正>委员和专家学者分别就影响和制约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一些重点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一、构建区域协同开放创新机制,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好两个协同。既要在京津冀区域内统筹产学研资源的整合利用,又要把产学研协同创新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去谋划落实。一是聚集一流水平的科技资源。吸引北京的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国际研发机构等高端资源融入本市创新体系。二是承接一流水平的高端产业。围绕天津高端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13.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可以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更可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2.0版提供重要尝试,其意义十分重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面临的最为尖锐的矛盾。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破解这个矛盾,这也正是习总书记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含义所在。如果不  相似文献   

14.
<正>综合运输体系结构中,相对客运交通体系,物流系统发展相对薄弱。但物流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已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高到国家战  相似文献   

15.
正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大的产业密集区,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地经济交往密切、互补特性鲜明。近年来,三地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加强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为京津冀区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京津冀区域虽然在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体关系。京津冀地区内部差异悬殊、不平衡问题突出,协同发展的关键是改善相互关系、优化空间布局、打造新的增长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部署并推动实施  相似文献   

17.
文魁 《北京观察》2015,(8):26-27
<正>北京"十三五"规划是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实施关键时期的规划,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时期的规划,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规划,应该充分与国家战略实施的阶段、步骤、节奏对接。北京市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正值国家几个重大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十三五"完成之时,也恰是国家战略的阶段目标实现之日,在若干方面,中央对首都  相似文献   

18.
新政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民政事业11月6日,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明确了"顺应大局、统筹推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先易后难、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的协同发展原则,提出了三地民政部门的10大重点合作领域,即共  相似文献   

19.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国家战略层面破解区域发展的协作难题。京津冀地区用3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100多年才走成的城镇化道路,快速、浓缩的城镇化模式在新时期碰到了"天花板",面临艰巨的人口、环境和城市发展转型的任务,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要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突出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新机场建设是推进首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本市产业重新布局的重大机遇,也是推动京津冀地区深化合作、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机遇,必将成为带动首都经济发展,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有其特殊性,因为地跨北京、河北两地,双方各有各的诉求,许多问题缺乏统一协调。因此,建议将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将其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验区,由中央牵头统筹规划和设计北京新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