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改造坚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原则,国家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方式,对资本主义商业采取经销代销的方式,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朝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后来,通过公私合营进一步推进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政策实践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设想,消灭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后来中国社会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也是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它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出现一方面是建国以后由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转变的需要,另一方面,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在民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常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指在工业中经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经过经销代销这样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逐步发展到在工业和商业中实行公私合营这样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再发展到全行业公私合营、实行定息、  相似文献   

4.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使湖南人民免遭一场战争浩劫,给予国民党反动政权以沉重打击,对于大西南的和平解放和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以及新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把来自南下干部、地下党和起义人士等各方面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湖南。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湖南党组织和人民努力贯彻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年至1956年,湖南省委领导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5.
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 主义改造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党在积极引导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改造是必要的。因为,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但是只要不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就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矛盾。所以,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6.
周小舟出任湖南省委书记之时,正好是中国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头一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头一年,湖南面临着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多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千头万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艰巨而复杂。周小舟在主持这些重大工作时,特别注意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考虑各项工作本身的特点,既积极进取,又稳妥慎重,  相似文献   

7.
周小舟出任湖南省委书记之时,正好是中国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头一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头一年,湖南面临着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多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千头万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艰巨而复杂。周小舟在主持这些重大工作时,特别注意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考虑各项工作本身的特点,既积极进取,又稳妥慎重,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工商业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城市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作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对立物发展起来的,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乡村民族工商业虽然带有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特点,但更富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封建性与落后性。尽管如此,它对封建...  相似文献   

9.
由省委统战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档案馆联合编纂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福建卷,将于今年9月由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央统战部、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组织编纂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史资料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福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杜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全书约40万字。内容分为综述、文献资料、大事记、典型材料(21篇)、统计表、图片六个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立了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方面理论。笔者认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这一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最有理论创新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张焕新 《党史文苑》2006,1(7):17-19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立了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方面理论.笔者认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这一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最有理论创新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文华 《探索》2002,(1):13-16
私人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如民族资奉主义、资本主义工商业、私营工商业、私营经济、私人经济,等等。但从40年代始,毛泽东更多地使用“私人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的概念。中国的经济是在与私人资本主义的复杂关联中曲折发展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得失存亡与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判断和中国国情的分析认识密不可分。本文分析和总结了毛泽东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私人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嬗变在苏区和革命根据地要保护和发展私营工商业;新民主主义社会需要资本主义经济有一个广大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要对资本主义经济由充分利用转向要逐步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和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湖南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在1955年底以前单个私营工业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统计,全行业公私合营中将96%以上的私营工业和86%以上的私营商业按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其中部分商业是合作形式和代购代销),胜利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变革。全省全行业公私合营前,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基础较好,但后段由于要求过急,许多准备工作和思想发动不够充分,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本文试就全行业公私合营中的一些问题作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52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这一总路线指引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首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国解放后,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我们党趁热打铁,坚持自愿互利和典型示范、国家帮助、逐步推广的办法,领导农民广泛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我们党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其次,通过和平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是对私营工业实行加工、定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这是对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好总结。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外国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迅速增长,外商投资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外商控股愈来愈明显。因而,保护民族工业便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 一、应当赋予民族工业新的涵义 民族工业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原来意义上的民族工业是指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所创建和经营的工业企业。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开始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下得不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把它们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地处湘西一隅的洪江市也按照中央的部署胜利完成了改造个体商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艰巨任务。成绩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改造后期也出现了一些缺点和偏差。今天,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些缺点和偏差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有一定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载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的市场建设,对于建立和完善湖南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湖南市场回眸新中国建立以后,我省市场的发展,曾出现三次大的起落。第一次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改造之前,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的政策是鼓励国营和私营工商业发展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后,中央认为市场上有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两家即可满足城乡人民生产、消费的需求,集市贸易是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应该严格限制。因此,私营商业被改…  相似文献   

19.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一五”计划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结束时制定的。其基本任务是进行以156个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计划规定:工业每年增长速度为14.7%,基本建设投资五年合计为427亿元,等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农业为主、分散落后的大国中,能否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怎样把亿万个体农户引向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极端艰难和重要的根本性问题。从1953到1957的短短五年中,我国逐步实现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带动了对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支援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我国创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中,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也曾出现不少缺点错误,但我们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