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检察院作为羁押和办案期限的监督机关,因羁押期限和办案期限混同、期限延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各诉讼环节衔接设置不科学等问题存在监督困难。对此,文章提出确立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分离原则、改进羁押期限和办案期限延长的制度及科学设置各办案环节的衔接等措施,以规范和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人体损伤程度的法医学鉴定所需时间,是指被鉴定人从受伤之日起到鉴定人发出鉴定文书之日止的时间,目前我国对此尚无明确的法定时限,因此,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损伤鉴定所需时间与办案期限发生冲突的现象,办案人员往往采取改变强制措施或退查案件等被动办法来弥补损伤鉴定所需时间,给办案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引起当事人或群众误解。笔者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了粗浅分析,并建议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3.
赵阳 《法制与社会》2010,(34):176-177
缩短办案周期,提高办案效率,对于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伸张社会正义,具有积极社会意义。本文认为司法实践中存在对于取保候审案件拖延办案期限这一弊病产生的原因在于立法规定较为模糊和办案人员执法观念不正确所致,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4.
刑事公诉案件的办案期限是指法律对公安、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分别从事侦查、审查起诉和刑事审判工作在时间上的要求和限制。羁押期限则是司法机关因刑事诉讼所需,依法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在时间上的要求和限制。司法实践中,人们常常把这两种不同的期限混同为一,从而导致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超期羁押.侵犯人权。本文试图将公诉案件的办案期限和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羁押期限进行对比澄清,以从理论和制度上找出超期羁押的原因,彻底解决超期羁押问题。 一、法律对刑事公诉案件办案期限的规定 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整个刑事公诉案件大体规定了三个办案期限。分别是侦查机关的侦查期限、检察机关的审查  相似文献   

5.
刘宏成 《法制与社会》2012,(30):131+141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完善了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给检察机关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对检察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刑诉法对强制措施的修改内容、强制措施修改完善对检察工作的影响以及检察机关该如何应当这些修改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陈建钢 《法制与社会》2010,(31):176-176,185
执法办案的根本属性是解决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当前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如何充分发挥执法办案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作用,是继续解决的难题。本文着重从理念、机制、能力三个方面,就强化检察执法办案的社会矛盾化解功能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刑事侦查中的强制措施是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实现刑事诉讼目的之重要手段。侦查阶段,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的自侦部门做出决定,统一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根据执行方式的不同,强制措施可分为羁押性强制措施和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侦查机关可能会对同一犯罪嫌疑人重复适用强制措施,这不仅没有发挥强制措施保障诉讼的作用,反而对刑事诉讼形成干扰。本文试通过实际案例来分析强制措施重复适用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明刚  李云风 《行政与法》2003,(10):105-106
行政强制是行政管理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然而,对它的理论研究目前尚有不足,立法更是存在明显缺陷。这些不足和缺陷已大大影响了行政执法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本文旨在通过对行政强制措施功能、特征的分析加深对行政强制措施的理性认识,并在分析当前行政强制措施立法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行政强制措施立法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9.
职务犯罪案件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该类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具有不同特点。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中存在适用条件缺乏统一标准;强制措施的决定权和执行权相脱节;强制措施的期限存在一定的漏洞等问题。应在立法上对相关未完善的问题予以明确,改变不合理的规定,同时为使强制措施的使用在职务犯罪侦查案件中发挥最大的功效,应对相关的侦查手段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刘程 《法制与社会》2013,(15):133+135
本文从检察机关基层办案实践入手,总结了公诉环节风险案件矛盾化解工作概况、涉及因素及矛盾化解标准等实践问题,提出了矛盾化解的难点及公诉工作所处的困境,提出更新执法理念、提升实践能力、构建长效机制等框架性的对策建议,希望对于公诉执法办案及矛盾化解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重罪案件审前羁押率长期居高不下,原因包括径行逮捕观念的不当扩张,案外因素的显著影响,取保候审的独立价值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羁押的证据保全功能被不当异化。强制措施的适用应根据新时代犯罪结构变化由概况式、粗放式向个别化、精细化适用转变。重罪案件适用取保候审既存在理念更新问题,更涉及相关保障机制的优化和关联制度的协调问题,要倡导精细化的社会危险性评价模式,重视听证程序在消解案外因素方面的价值,优化取保候审的约束手段和有效传导证据标准及案件质量追责压力。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都特别重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在检察工作与矛盾化解的结合方面,尚处于个案处理的经验阶段,长效机制仍在探索当中,部分检察干警"就案办案"的思维定式还有待进一步转变等等。一、检察各办案环节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现状分析(一)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工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检察机关办理个案所依循的重要准则,实践中对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  相似文献   

13.
针对隐性社会矛盾具有关联性、传导性、随机性等特征,本文揭示如何发挥公诉工作在刑事诉讼各个环节中承上启下的地位优势,提高办案能力,转变执法理念以及完善外部配合机制,着眼于源头化解隐性社会矛盾,契合了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第五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社会,法制不断在变化发展,在此过程中矛盾纠纷的多样化、激烈化、群体化、复杂化和疑难化等多方面问题不断突显。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现状进行探究,对完善现有矛盾纠纷的诉讼解决机制和矛盾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提出建议,对建构我国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越 《中外法学》1995,(1):20-23
<正> 司法实践表明,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对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已经并正在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逮捕人犯的条件不太妥当;以收容审查代替刑事羁押;取得保审及监视居住的规定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补充侦查的次数未作限制,致使多次以退回补充侦查为由而延长刑事羁押期限的案件屡屡发生,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术界已有一些人予以关注并进行了探讨,笔者在此略抒己见,以求有助于完善立法和司法。 一、关于强制措施的期限 强制措施作为刑事诉讼中对被告人采取的临时性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立法中应对其适  相似文献   

17.
案名:孟某等敲诈勒索案 [基本案情]2007年10月28日凌晨2时左右,孟某(女,17周岁)与网友王某(男,28周岁)在网上聊天后双方约好见面,因第一次相见王某请孟某吃了夜宵,后双方边走边聊走到某旅馆处,二人在旅馆内休息时,王某趁机强行将孟某奸淫。孟某哭着跑出旅馆,  相似文献   

18.
对于以无法排除“合理怀疑”为由而作出无罪判决的零口供毒品犯罪案件,应根据证据规则,结合经验法则、逻辑法则等进行综合分析。对据以定罪证据是否达到确实、充分的认识存在分歧的,应主动开展补充侦查工作,形成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证明体系。发现因对“合理怀疑”适用不当作出无罪判决的,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提出抗诉。庭审中可通过可视化示证系统有效出示证据,动态还原案发经过及犯罪事实。对于查清事实后足以定罪量刑的抗诉案件,如未超出起诉指控范围,可建议法院直接改判。  相似文献   

19.
[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谢某因其未婚妻王某与犯罪嫌疑人杨某互通电话,关系暧昧,谢某与杨某由此产生矛盾。为泄私愤,2010年12月5日22时许,双方电话约定以斗殴解决,后犯罪嫌疑人谢某纠集了被告人谢某江、谢某贵(二人系谢某堂哥)、谢某宝(谢某父  相似文献   

20.
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纠纷解决和司法制度发展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则成为公安机关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以新时期公安机关参与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分析公安机关在化解矛盾纠纷多元机制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找出公安机关在化解矛盾纠纷多元机制中的困境,提出完善公安机关化解矛盾纠纷多元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