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只是一个中性词,其正面含义要靠给人民带来福祉来获取。在对改革进程的反思和讨论上,2006年是个奇怪的年份。被一些人称为“第三次改革论争”的观点碰撞在时间点上始自2004年的“郎旋风”,到2005年发展为反思改革的大讨论,到2006年初达到了一个伴随着火药味的小高潮,但随即迅速划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早产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长期盛行的、忽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社会主义革命“唯生产力论”和“唯条件论”的中国翻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转而强调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就要分阶段、有步骤地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以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这是当时国内外形势综合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力图摆脱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模式的不良影响,探索中国自己的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推动中国由“渐进”而非“突变”、由和平而非暴力的方式实现了伟大的社会形态变革。因而,那种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改早了”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必须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3.
本期《理论前沿》栏目继续介绍国外学者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部 分论文。印度学者切诺伊认为,当前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替代资本主义的方 案,认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复兴是社会主义者必须全力以赴去完成的历史任务。克留奇 科夫的文章反思了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的教训,认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遗忘和党的领 导人政治活动家的素质的丧失是两大主要原因。安德烈阿尼的文章从哲学的层面上探讨 了社会主义问题,他认为苏维埃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一样,实行的都是一种否定的辩证法, 矛盾的一方要消灭另一方,从而求得自身的发展,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体现肯定的辩证法,应 该在各种因素的全面发展中实现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学界对中国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在海外中国研究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已经形成了海外“中国社会主义研究”这一重要研究领域和学科.近年来,国际学界出现了“中国特色新自由主义论”、“实用民本主义论”、“邓氏现实主义论”、“后社会主义论”等理论主张.这些观点一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高度肯定,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已经与传统社会主义大不相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作为英国新左翼早期的重要理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由爱德华·汤普森提出并经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深化,在理论争鸣中得以发展.汤普森在反思现实道德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呼吁,主张恢复人的主体价值和道德意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地位.之后,学术界围绕“苏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国社会党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法国社会党在参加欧洲各国社会党普遍进行的关于革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讨论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它强调要“适应现实,但是不应当屈从一个所谓自然的资本主义模式”,“要市场经济,但不要市场社会”;不应当再把社会主义界定为一种制度,但应承认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启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动方法;既坚持改良主义,又强调国家的“主观能动性”;它还强调自己是一个“跨阶级的政党”,并承认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当前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不过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因此,现在有不少人对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党大加追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提出质疑.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关系:一是肯定二者都属于当代世界左翼进步力量,二是从源流关系上说明二者“同源而不同流”,三是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斗争策略手段、基本理论认识等方面分析二者的根本分歧和本质区别,四是分析中国共产党和当代社会民主党的本质区别,五是探讨二者相互学习和借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政治经济学几个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我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政治经济学理论界围绕着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范围之广 ,力度之大 ,前所未有。本文将对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的争论作初步的综述。一、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否相容的争论学术界关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否相容的争论 ,观点针锋相对。从大的方面看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派别 ,各派之间的观点迥异 ,派别内观点也不尽一致。1 关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够相容”的各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从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 ,各种产权形式在不同层次上都能与市场制度…  相似文献   

9.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一崭新论断 ,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精辟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 ,凸显出理论和实践的辩证互动关系 ,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学风上的高度自觉自为。  相似文献   

10.
在冷战结束,特别是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之后,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似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家争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学术界对塞缪尔·亨廷顿、弗朗西斯·福山等关于文明的观点,以及亚历山大·温特等人的建构主义理论表现出高度关注,可能还与这样一个特殊背景有关:中国是一个正在融入国际社会的上升大国,其文明经验与所强调的道路与西方社会的历史逻辑有巨大差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既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一重大议题的解释效力不大,而建构主义及文明学派强调文化、观念等“软”的方面,似有更大的讨论空间,存在着产生一种更具解释力的理论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学界提出了建立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问题。然而,建立中国学派,必须借鉴新的学科和引入新的研究工具。国际关系研究并无自己的方法,它是不断借鉴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发展起来的,因此,若无新的工具和新方法的引入,建立新学派的想法只能是纸上谈兵。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中国学派的建立问题应从应然(应当如何)层面的讨论转到实然操作层面,即尝试引入一些新概念工具和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本期刊载的这组“人、文化与国家行为”专题论文,将心理文化学的视角和分析工具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便是这个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王占阳同志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和社会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不断有新的学术成果问世.199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曾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0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新著<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我认真地从头至尾拜读了这部著作.我虽然不完全同意他在书中提出的全部观点,但我认为这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学术著作,书中所提出的观点一定会引起学术界的讨论与争鸣. 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是:在最一般意义上,所谓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普遍幸福主义.效率、公平、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福利、正义等,只有符合公民普遍幸福这一最高原则,才是社会主义价值.苏东剧变中,真正失败的并不是作为普遍幸福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某些非社会主义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2.
段丽娟 《当代世界》2010,(12):63-65
以 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的转折。重大的社会转折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心灵动荡,使俄罗斯哲学在短暂的“休克”之后表现出未曾有过的活力。对苏联历史的反思、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人类未来的关切,成为关注的焦点。特点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反思,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对全球性问题的探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深刻而富有新意的思想。随着苏联的渐行渐远,俄罗斯学者们已经逐渐改变了对马克思主义激情式的否定,重新以客观的、理智的、冷静的心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在波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在武汉大学召开了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波兰左翼学者哈卜·维克托(Hab Wik-tor)提交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在波兰》的论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波兰历史上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苏东剧变后的发展情况。论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波兰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态度波兰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保持极大的兴趣。由于有关中国的文献和信息的缺乏,波兰一些人认为,中国的领导人正在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我们却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是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卡尔·马克思写道,“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反过来说也是正确的:如果理论没有“被群众掌握”,那它就变得苍白无力、离题万里了。今天,在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在对有关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的政治和大众的讨论中,社会主义的评论已经被排除在外了。原因之一就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改革进行了许多可贵的理论探索,主要包括理论基础论、改革精神论和体制改革论等。而对体制改革,则有关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问题、经济管理体制的权限问题、企业内部管理的制度问题、经济运行机制的“主体”和“补充”相结合的问题、“联产承包”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等方面的探讨。这些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所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壮丽事业的理论前奏和历史序幕。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的突破口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苏东剧变成为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反思的契机.科技革命、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等不仅使传统社会主义的依存态势发生变化,而且使社会主义从价值载体、实现形式、活动方式到理论的构建基础和未来发展支点都遭遇了深刻的挑战.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十多年来,各派力量对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各种观点流派的交融合作,使社会主义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新问题中开始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重塑.  相似文献   

17.
一、序论 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从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为基础的现代化改革理论,是在邓小平等人的领导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原则和务实主义观点,摆脱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条化的错误倾向的结果。江泽民主席正在继承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8.
《反思现代性·导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思现代性》是以色列希伯莱大学著名教授、社会学家、重要的现代化理论家艾森斯塔特 (Shmuel N.Eisenstadt)有关现代性研究的一部论文集。作为现代化理论“修正派”的代表性人物, 艾森斯塔特力主“多元现代性”概念。他认为多元现代性的一个共同的核心是“高度的反思性”,认为理解当代世界——实际上是解释现代性的历史——的最好方法是,将其视为文化方案多样性不断构建和重构的一个故事。本书在宏观的历史比较中分析了现代性在西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模式,并对现代化的“经典”理论和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的古典社会学分析以及当代的“文明的冲突”论与“历史的终结”论提出了批评。本书中文版即将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这里发表的是作者撰写的导言部分。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了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始终坚持了“三个代表”。这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20.
2016年纽约全球左翼论坛以“愤怒、反抗、革命:组织我们的力量”为主题,不仅追踪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而且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工具,分析批判了当前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危机,反思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揭露种族问题的实质。左翼论坛比较客观地呈现了当前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左翼学术的研究现状。但从整体上看,左翼论坛不是严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性论坛,不可避免地具有学术色彩弱化、思想上不统一、行动上不协调等内在缺陷,应当辩证地分析和对待论坛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