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统计,辛卯年清明节,全国累计已达4.6亿人前往墓园祭扫活动。可见"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国人心中是何等的被认同与重视!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发展,许多现实问题又突出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在倡导文明祭祀中,人们选择着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着相同的追思;而更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尤其是网上祭奠方式,其前景无疑将会被愈加推崇与看好。网络祭奠方式的出现已经历了约有10个年头,但至今还并没有被人们普遍认可或接受。但网祭做为祭祀活动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正>太昊陵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长眠之地。春秋时期之前,人死后挖坑葬之,称之为“墓”。墓的周围既不封土,也不栽树,即“不封不树”。春秋时期,淮阳人为了更好地祭祀祖先,在伏羲氏埋葬的地方,封土以祭,谓之“坟”,合称“坟墓”,自此有了“坟墓”一词。中国的坟头即源于淮阳伏羲的坟墓。后来,因为死者的地位不同,帝王的称陵,诸侯的称冢,圣人的称林,百姓的称坟。从此,太昊陵成为人们对太昊伏羲氏坟墓的称谓。汉代以前,人们为了祭祀祖先、神灵和先贤,  相似文献   

3.
近日,一本记述傈僳族世代口耳相传、进行祭祀活动的口碑古籍——《傈僳族祭祀经》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首发式暨座谈会,引起楚雄州有关部门、我省傈僳族文化人和学术界的关注。该书由张自强搜集整理、张自强和杨宗翻译,是他俩整理翻译的《傈僳族阿考诗经》的姊妹篇。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傈僳族祭祀经》,就民族口传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刊刊发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近日,一本记述傈僳族世代口耳相传、进行祭祀活动的口碑古籍--《傈僳族祭祀经》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首发式暨座谈会,引起楚雄州有关部门、我省傈僳族文化人和学术界的关注。该书由张自强搜集整理、张自强和杨宗翻译,是他俩整理翻译的《傈僳族阿考诗经》的姊妹篇。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傈僳族祭祀经》,就民族口传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刊刊发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近日,一本记述傈僳族世代口耳相传、进行祭祀活动的口碑古籍--《傈僳族祭祀经》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首发式暨座谈会,引起楚雄州有关部门、我省傈僳族文化人和学术界的关注。该书由张自强搜集整理、张自强和杨宗翻译,是他俩整理翻译的《傈僳族阿考诗经》的姊妹篇。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傈僳族祭祀经》,就民族口传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刊刊发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演化为一种民俗意义上的节日.从唐宋以来,人们逐渐把起火(寒食告终)、踏青(修禊消灾)、扫墓(祭祀先祖)等多种古老风俗集合于清明时节,久久扎根存活在民间生活里.今年将清明设置为法定假日,赓续传统,顺应民意,大家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正杭州市余杭区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面实施殡葬改革工作,目前有殡仪馆2家(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营性公墓(陵园)8家、生态墓地72处、骨灰存放室80处,生态葬法覆盖率达100%。围绕民政部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余杭区探索推行在"殡"上实现全程免费、在"葬"上推行节地生态、在"祭"上创新智能祭祀,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惠民力度加码,"殡"实现全程免费。2017年,  相似文献   

8.
仪式互动与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的法定节庆假日,通常作为蕴含和承载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意义的重要符号,具有很强的情感互动和人文指向意义.今年,国家首次把清明列为法定的节假日,这是我国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重要节日.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提出清明祭扫要"积极倡导和推广居家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电视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时尚的祭祀方式",这是通过现代社会制度形式对"日常日用即道"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7,(8)
<正>时代在变,而不变的则是人们对亲人和先烈的思念和怀念之情。网络时代的大潮下,人们不拘一格,广开思路,用各种新形式缅怀亲人与先烈——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与扫墓的日子,传统的祭祀形式主要是焚香、烧纸、燃放鞭炮。随着时代发展,国家提倡绿色清明,文明祭祀的观念,提倡人们用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等健康环保的方式祭奠和缅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在古代福建省,有一种将棺木或船棺悬架在高岩洞穴中的葬法,文献上称为“悬棺”,又称为“架壑船”。这种葬法除在崇安县武夷山发现外,在福建省其他地区(如建阳县栏杆山,安溪县鸟石岩等地)也有。在这些葬区中,以武夷山的悬棺数量最多,流行时代最长,保留时期最久,直到现在仍有少许悬棺留存下来。所以,武夷山的悬棺葬,不仅在福建,而且在分布广泛的我国悬棺葬中,是最有名的一个。武夷山的悬棺葬传说是武夷君留下来的。关于武夷君和武夷山悬棺葬的记载,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11.
王雨 《传承》2010,(15):163-165
仪式与信仰构成了民间宗教现象的两个基本范畴,祭祀仪式是信仰展演的过程,对村落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广西全州县文桥镇江头村伍元龙信仰的祭祀仪式的描述,揭示祭祀仪式在村落生活中的作用。对研究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玉珍 《求索》2016,(4):188-192
上古时期人们所认为的“神”的世界,其实是无比强大的外部世界和当时人力局限二者产生冲突后衍生出来的“第三世界”,只是当时人们无法自知这一点。“神”的世界主要通过宗教祭祀仪式展示出来,并非纯虚化的世界,具有实体存在的形式。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与上古神话生成的内在逻辑理路来分析,先民受万物有灵观念影响,“神”是先民根据自身“原型”,将自我形象高大化了的结果,是先民“自我”意识觉醒前的一种尝试和探索,神力主要通过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人神沟通的巫祝来体现。上古时期规模化的宗教祭祀活动表达先民最基本的生命诉求,其中有意识无意识地生成了上古神话中的诸多神,以祭祀活动表现人对神的依赖,神对人的护佑,人神的互化,从而成就一种神圣的人格,成为人们尊崇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贵州崖葬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崖葬是将死者葬在悬崖之上的一种丧葬形式,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般又将之分作悬棺葬和岩洞葬两类.两类崖葬在贵州均有发现,分别分布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内.通过对贵州两类崖葬的考察,我们认为悬棺葬和岩洞葬是渊源有自的两类葬习,应区别对待.贵州悬棺可纳入到长江流域悬棺葬系统中予以考察,而岩洞葬与广西岩洞葬一体,应源自黔桂山地.它们都是少数民族特殊的信仰和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仪式与信仰构成了民间宗教现象的两个基本范畴,祭祀仪式是信仰展演的过程,对村落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广西全州县文桥镇江头村伍元龙信仰的祭祀仪式的描述,揭示祭祀仪式在村落生活中的作用.对研究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会稽山禹王陵及其相关问题杨东晨一从春秋、战国时起,我国历史文献就开始记载禹王葬于会稽之事了,在时间上是比较早的。但关于会稽山禹王陵人们仍颇多歧议,近现代大体上有三种认识。一是肯定,见之于刘宜均、赵鸣的《禹葬会稽考》①。二是否定。梁玉绳《史记志疑》云...  相似文献   

16.
直村彝族祭祀仪式以多元信仰为基础,以人神交换为祭祀逻辑,以神鬼各司其职为祭祀目的。祭祀仪式的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通过信仰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确立人的生存策略和建构社会组织。祭祀仪式的文化阐释主要是仪式背后隐藏的符号、象征和隐喻。社会基础是祭祀仪式产生的根源,是文化表达的载体。文化阐释则深化了社会基础存在的合法性。考量祭祀仪式的社会基础与文化阐释,能够呈现祭祀仪式的全貌,折射人们生存的社会规则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一辆灵车缓缓驶入沧桑古老、繁茂的胡杨林,树梢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灵车鞠躬致意,车内安放着优秀共产党员、林业先进工作者、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林业局长李德平同志。人们从千里之外的呼和浩特赶来,从国防基地东风航天城赶来,从盟府巴彦浩特赶来,牧民们骑着摩托从居延绿洲的四面八方赶来,为把生命理想交给胡杨的李德平送行,足音震颤着居延海。呜咽中,有不绝的思念如风在漠野中萦回。李德平的妻儿老小、与他风雨同舟的领导、林友、同学把他葬于与之将全部心血浸透的胡杨林中,葬于他无比眷恋的胡杨树下。居延葬忠骨,热泪撒绿洲,春风悠悠地…  相似文献   

18.
湖南平江县的东、南、北三乡及西乡的一部分,至今还保留着二次葬的习俗。人死后进行第一次葬,葬具为木棺,棺里不放置任何防腐防蛀的物质,然后在山坡上挖一浅坑,置灵柩于其中,再在上面堆土成一圆堆,即完成第一次葬。第一次葬进行得比较草率,叫作浅葬。隔几年后再进行第二次葬。所隔时间一般按死者生年计算,  相似文献   

19.
舞彩澜沧     
雨周 《今日民族》2013,(3):38-39
舞蹈是另一种语言,它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不同的舞蹈具有祭祀、娱乐、表演等不同的功能,在澜沧这片热土上,就流传着这样一些多姿多彩的舞蹈。摆舞摆舞是拉祜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是拉祜族两大传统舞蹈之一,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只要高兴,人们便相聚而舞,深受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建立50周年,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3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生活。《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农业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应当统一筹划……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指靠。”从此,人们便将吃、穿、烧、教、葬,这五项保证简称“五保”,将享受“五保”的家庭称为“五保户”,形成了独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