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文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所收录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出现了"只能求助于人权"这样一个句子,许多中国学者认为这是马克思对"人的解放"所作出的回答,并因此而论证了马克思对待人权持肯定的立场。但这样的论证却是由于对menschlichen Titel的错误翻译而引发的一场"美丽的误会"。menschlichen Titel应译作"人的权利",其与"人权"有本质区别。就人的解放而言,马克思所肯定的是"人的权利"而非"人权"。  相似文献   

2.
人如何从"物化能力"中超越出来真实面对"人化需要",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物化能力表现了人存在与活动方式的性质与特点,是人生产能力与水平的现实体现。人化需要体现了人自我生成与发展的状态,是人本质力量的表征。马克思说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说明,人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使物化能力与人化需要在历史中双向生成。  相似文献   

3.
论民法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印  路涛 《理论月刊》2012,(2):103-105
"经济理性人"是传统民法上的"人"的唯一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形象存在着的严重内在缺陷与历史局限性逐渐暴露,并与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不合拍,改变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形象,以"经济理性人"为形象主导,增加"生态理性人"形象设计,使"生态理性人"成为传统民法上"人"的形象即"经济理性人"形象的合理补充,以实现民法上"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这样一个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并存建设的新兴时代的不错选择。"生态理性人"形象设计补充,使得民法对"环境私权"的认可与保护成为一种可能和必要。但无论"人"的形象设计如何发展,动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法律上的有限主体。  相似文献   

4.
道德性是传统人性论的本质特征。"道德人"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中,本应将经济行为导向利他和公利,但现实却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是传统"道德人"的精神追求被遗忘,细究起来,恰是"道德人"与市场经济伦理的人性假设存在冲突,主要体现为"道德人"与"自利人"、"理性人"、"社会人"的矛盾。只有对道德人性论做扬弃的调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发育和成熟。具体体现为打造"自利人"的观念认同、进行理性的启蒙、确认个体实在性和探索时代化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5.
一个有着浓烈人文情怀的人,其必定愿意在精神家园里坚持一份纯真,坚守一份本真,藉心中拥有对中华民族无私的大爱,给善恶以公正,给灵魂以道义。"人文"的概念,《现代汉语》释为:"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是的,人文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关怀,是人对社会的一种关怀,是人们对文明的尊重。人文核心,  相似文献   

6.
刘志军落马前一天还在会上信誓旦旦,"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要管住自己"。话音刚落,自己就从铁道部长的宝座上轰然倒下。为什么口口声声强调自律,强调"管住自己"的刘志军最终却没能自律,没有"管住自己"?他怎么就不"管住自己"?大家都知道,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一点,是人有自控力、自律力,能够"管住自己"。人与人的差别以及一个官员的成败,很多时候都体现在和取决于自律力的有无和大小。有道德戒律和法纪敬畏的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这一关键性命题和研究纲领,并逐步建立了剩余价值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方法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解读,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从"人与物的矛盾"向"人与人的矛盾"发展和转变的必然逻辑,以及"人民内部矛盾"与"人性矛盾"的本质区别和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个体应是集现代"道德人"和现代"政治人"为一体的现代价值人."政治人"是最基本的政治主体单元和最活跃的政治活动单位,是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道德人"是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的承担者,它是人的道德活动的人格化和道德主体的普遍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的统一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叙 《协商论坛》2007,(11):56-57
在中国,"管闲事"历来不是个好词儿,管闲事的人也历来不招人喜欢。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显赫到能善天下的人有几个呢?所以很多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陈芳 《世纪行》2013,(7):34-35,48
山与山不能相遇,人与人却可相逢。说到"文革",就离不开文化人;说到文化人,就绕不过"五七"干校;说到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人们就会想到向阳湖文化;提到向阳湖文化研究,我们自然就想到了李城外。耕耘与收获李城外,向阳湖文化资源抢救性开发的发起人。自1994年起,他就开始了对向阳湖文化名人的采访与宣传工作。开始时,虽仅他一人孤军奋战,  相似文献   

11.
李刚 《人大研究》2007,3(12):36-38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某种人性假设为前提和基点。人性的假设有很多种,如"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以及"无限人性"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的工业革命和现代文明,在彰显人的主体性、个性、自由、批判精神等的同时也将人与自然、个体与共同体、肉体与灵魂、规则与美德等加以二元分割,这引发了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们广泛言谈的"现代性问题".我国自19世纪被迫开始其历史意义上的现代化进程以来,就走着一条曲折的现代性道路,深刻地改变着人的存在状态,产生了严重的人的不和谐现象."和谐人"作为人存在的一种美好状态,是人存在状态的最高体现.如何重构人的和谐性,无疑理应成为和谐社会追求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通过"价值"概念与人的存在方式的相关性,开启了"规训政治学"的思考。"价值"不仅成为人的劳动乃至人的生存的"规训"手段,也是"人受抽象规训"的存在论基础,而"剩余价值"则揭示了现代世界"规训"的根本秘密。在认识论方面,"价值"的实体化"错认"构成了人的拜物教"支配方式"。在马克思看来,拆解"价值"规训必须瓦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占有原则,因此,只有辩证地处理"价值"规训问题,才能走出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和是"和谐"。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社会生存状态。和是"公平"。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分强弱、贫富、亲疏,都需要公平对待。和是"友爱"。世界的力量构成,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和"就是要互为依存,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5.
论“人的自然化”不是马克思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哲学家A﹒施密特虚构了所谓马克思"人的自然化"命题,意在制造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对立。依据这一虚假命题,施密特主张马克思有不同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从而否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人的自然化"作为"自然的人化"的反命题是不成立的,马克思没有与恩格斯不同的自然辩证法,在自然观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形式和终极归宿。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已经蕴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明确和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正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张立文 《人民论坛》2013,(28):26-28
和排名:第7位得票数:5751得票率:52.6%精华阐释:"和"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没有饭,天下就乱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相似文献   

18.
说起广东,你会想到什么?"淘金"、"商都"、"改革开放",还是会想到每年春节数以百万计农民工的返乡潮?广东给我们的印象,总跟梦想与多金有关。但有人说,全国最富的人在广东,最穷的人也在广东。而肇庆不幸成为后者。广东人叫粤语为"白话",其实"白话"一点都不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人"现象日益成为公共管理关注的重要方面。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对"社会人"的管理,采取何种手段和措施来提高管理"社会人"的效能等问题,已日益紧迫地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对"社会人"的服务和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机制,为"社会人"提供尽可能完备的社会服务;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坚持属地管辖原则,加强对"社会人"的管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对"社会人"实施网络化管理。最终要引导和推动"社会人"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建设,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康德道德哲学通过对"自由意志"概念的论述与推崇,彰显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的本质性意义,代表了西方人性论一贯高扬"自由"、"主体性"的风格。而荀子对其人性论中的"辨"概念的论述,在道德目标指向性、先验普遍性和主观自信性方面与康德不谋而合,同样代表了中国哲学中的相同风格。中西哲学家关于"道德自由"的致思具有的一致性,说明"道德自由"是人的重要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