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圣与世俗、超越与临在的二重性是宗教现象内含的两对矛盾与张力。随着西方启蒙运动的兴起,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俗化趋势日益加强,宗教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逐渐衰退;另一方面是代表宗教复兴的非世俗化或后世俗化潮流也在强劲增长。宗教的二重化被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下一步任务就是如马克思指出的:在理论上揭示这种自我分裂的社会和经济根源,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相似文献   

2.
王恒 《求索》2012,(1):253-256
罗马法的世俗化始肇于11世纪末,伴随着教皇革命而逐步开始的。中世纪王权和神权的斗争为罗马法的世俗化带来挑战和机遇。王权的最终胜出使罗马法在19世纪完成了世俗化的重大转变。世俗化的罗马法在婚姻、主体制度和利益等方面强烈地表现出与过去不同。作为一种形式理性的罗马法,世俗化疏远了人对神的关系,带来了人的焦虑。  相似文献   

3.
钟璞 《求索》2011,(6):125-127
人性中追求自由反对束缚体现了人类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本质力量,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符号系统所要共同表达的普世性价值和终极关怀。人性自由强调生命本质力量的内在放逐与超越,从而形成一种还原人类自然天禀与原初真实、始终保留超越物质生存而具有丰富精神内生活的生命美感与质感,呈现人类内在的、自由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它是本体价值的自由而非实践理性的自由,即美学自由主义,而非权利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4.
靳桂玲 《青年论坛》2006,(1):135-138
对新时期的文学及各流派的代表作品,从分割式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贯穿始终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对金钱、物质的崇高叙述;对婚姻关系的质疑;对人性直接进行游戏和调侃等。这是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另一脉———热爱世俗传统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现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及流露出一种美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经典世俗化理论、精英世俗化理论和新世俗化理论是美国主流的三种世俗化理论。经典世俗化理论认为要用世俗化的科学与理性的术语对人的行为和其他现象做出解释和论证,世俗化的最终结果就是神圣和超自然论在各个领域慢慢失去原有的威望和影响,甚至于消失。精英世俗化理论认为精英分子在各个领域发挥世俗化的作用,并拥护现代多样化和理性文化。新世俗化理论认为超自然观点并没有消失,而是它基于现代化力量发生了一些改变,转移到私人领域了,但社会文化现象的复杂性说明此理论也还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6.
贝格尔早期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探讨宗教对人类"建造世界"和"维系世界"的神圣作用,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他的世俗化理论,但是对世俗化对宗教产生的影响表现出悲观态度。然而,随着宗教复兴运动的发展,贝格尔又提出"去世俗化"理论,以宗教更加复兴的基调回击世俗化理论中的悲观论点。  相似文献   

7.
论现代化条件下的宗教世俗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俗化是当代宗教意识的主体色,也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潮流和显著特征。宗教世俗化的过程是一个涉及人文精神、宗教权力、宗教观念、宗教价值取向、宗教礼仪和戒律、宗教情感及传道方式等诸多方面,经历从"附魅"到"祛魅"、从核心化到边缘化、从"上帝万能"到"上帝已死",从彼世到此世、从繁琐严格到简约宽松、从间隔性到新的交感性的复杂过程。世俗化与宗教热这两种似乎矛盾的相关性现象的奇特结合,伴随着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传统宗教的复兴和新兴宗教的兴起,其背景恰恰是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青年思潮的世俗化倾向不仅是青年反思历史和现实,进行主观选择的结果,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青年思潮的世俗化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宗教主权的时代,现时代无疑已进入后宗教时代.世俗化的不断推进,使宗教时代得以终结,它还继续深化,成为后宗教时代的社会基础.后宗教时代的到来,在内在逻辑上可以归因于宗教的自我否定.其中,世俗化进程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此外还有宗教自身的一些其他原因.只有在后宗教时代,真正的宗教研究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谭容培 《求索》2006,(4):123-126
审美理想的内在要求是审美超越,即根据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禀性(即自由创造)的需要,在最高层次上建立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在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对象世界的同时实行对世界的观念改造和艺术掌握,把人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置于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人性的完善和自由本质的实现、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之上,即生命和自由与生存的诗化。  相似文献   

11.
论传播“世俗化”潮流的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股关注日常生活及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文化思潮。自世纪之交兴起迄今,世俗化潮流始终伴随市场化的进程而波动,引起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极大的关注。"世俗化"现象与文学创作响应性互动,引起文学叙事的冲动与张扬,对中国当前文学有着时代性和阶段性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震环 《前沿》2010,(19):4-7
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发展过程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这一过程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其研究取向恰恰契合了意识形态转型的内在要求,同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谢奕  门小勇  李鹏 《前沿》2007,1(5):204-205
本文通过对于艺术和审美的理解分析了艺术与审美的关系,提出了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信息和设计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的不断探索精神,它最终要展现的是人类全新的精神境界;艺术和审美智慧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盛睿  舒景林 《前沿》2013,(16):150-153
现代土耳其自成立之后,凯末尔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世俗化改革,宗教被限制在私人领域。共和国历史上三次伊斯兰政党的复兴都被世俗化的军队所遏制。近年来葛兰运动的兴起以及21世纪初伊斯兰背景的正义发展党(正发党)执政,土耳其的世俗化面临挑战。始于2010年的中东巨变又为土国内伊斯兰复兴创造了适宜的周边环境,土耳其世俗化灭亡的观点被提出。土耳其世俗化的灭亡与否,主要取决于四大因素:军队,欧盟,国内中产阶级以及国家领导人埃尔多安的个人威权。  相似文献   

15.
钱拥军  郭定昌 《求索》2007,(5):81-82
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流行音乐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时代的声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反映出流行音乐文化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世俗化的倾向。流行音乐文化的世俗化体现了社会文化价值的缺失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建设,解决好“扬弃”问题;需要更多“有志之士”投入于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与创作;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超越性和审美的超越性杨方善与美的关系向来为哲人们所关注。在古代哲学中,善和美作为两种基本价值几乎是浑然一体的;在近代哲学中,它们被要求各立门户自成一体;而在现代哲学中,它们又被期望重新统一起来。人们普遍持有美善统一的观念。然而,这种统一的依据从...  相似文献   

17.
马晓军 《前沿》2009,(3):79-82
宗教世俗化是当代宗教的演变趋势,它在现实社会中主要有宗教教义阐释现实化、宗教活动形式简约化、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的管理松散化三种形式。宗教世俗化有利于我们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统治者的崇道,明代道教地位隆盛。因迎合了统治者的喜好,正一道更是地位显贵。正一道的贵盛促进了民间道教的发展,而民间道教的兴盛加深了明代道教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9.
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公民政治文化变迁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政治的看法表现出一种现实化、利益化,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进程的开始:这种世俗化的存在会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一定的震荡;所以,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建构新型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