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8年清明节我去福田公墓扫墓时,朋友说这里有一块奇怪的墓碑.果然在一群普通的墓碑中,我看见一块鲜花簇拥的白色碑石,上面刻着:先母李云鹤之墓,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九一年,女儿、女婿、外孙敬立. 乍一看与周围的墓碑没有什么两样,普普通通,可是为什么落款不写立碑人的名字呢?这不能不让人产生很大的怀疑.再一细想,这不就是江青吗?生卒年份不差分毫.  相似文献   

2.
张善元  王月华 《各界》2022,(3):35-38
杭州西线景区杨公堤边的山坡上一座墓里,静静地安眠着京剧大师盖叫天.朴素的墓碑上只写着"艺人盖叫天"五个大字,墓前的亭子匾额上写着"学到老".亭子的两边有楹联,是"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和"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相似文献   

3.
房间是狭小的,但气氛却是热烈的。中国女排迎战美国队的准备会,正在日本大阪南海饭店举行。 中国女排十二位姑娘的名字写在十二张卡片上,如同十二只棋子,摆在床铺上。郎平好象一位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象棋大师,正在假设的排球场盘上,用  相似文献   

4.
一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知道姚文元了.与北京的李希凡相对应,人称"南姚北李",是文艺理论方面崭露头角的新人. 认识姚文元,则是在1959年底,作协上海分会召开的文艺思想批判座谈会上.我和戴厚英等一批来自高校中文系的学生,是在会议中间参加进去的.会议以批判十八、十九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创导的人道主义、人性论为题目,针对的却是国内文艺理论界.因为他们张扬人道主义、人性论,从舆论上影响了,乃至妨碍了党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的贯彻.  相似文献   

5.
吴营洲 《各界》2011,(9):90-92
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也说知识分子的妻子》,其中谈及“老舍之死”。当时我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6.
一个新加坡诗人写了一首歌颂祖国的诗: “我住的地方真好, 她是一个小小的岛。 小到地图上难找, 可是她的名字呀, 全世界都知道。  相似文献   

7.
贾葭 《各界》2008,(10):18-19
一代报人陆铿先生6月22日病逝于旧金山.依照其遗嘱,陆铿将归葬昆明市金宝山之名人园.陆铿在世时曾云,墓碑上刻"中国一记者陆铿葬于此".享年89岁的陆铿,是新闻界久负盛名的前辈人物.……  相似文献   

8.
华盛顿专电 这是一个传奇故事。 卡尔逊和斯诺、史沫特莱都是中国的老朋友。斯诺著有《西行漫记》,史沫特莱写了《伟大的道路》。在中国,知道这两个人的,可以说是成千上万。卡尔逊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988年3月6日,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阿灵顿公墓里,早春的阳光下,一位高鼻子和三位黄皮肤的70来岁的老人沿着山坡在寻找一块墓碑。610号、620号、630号……653号,终于找到了!这块同周围成千上万的墓碑没有什么两样的碑,历  相似文献   

9.
徐铸成 《各界》2008,(10):86-89
1957年3月初的一个晚上,我接到市委宣传部的通知,要我于翌晨去参加在锦江饭店举行的一个座谈会.内容没有说明,只说会议很重要,必须本人准时参加.第二天,我去参加,看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电影界代表人士,陈望道、陈平守、傅雷、周煦良、孔罗孙、周信芳及金仲华、舒新城、赵超构、吴永刚、石挥等都到了,还有一个宣传部文艺处的干事姚文元(当时文艺处长为张春桥),<解放日报>总编辑杨永直,也参加.……  相似文献   

10.
美术课上,老师拿出一张白纸贴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选各种颜色的彩笔,将各自的名字写在纸上。同学们很纳闷,不知老师是何用意.他们逐一在纸上签名。等全班人都写完,五颜六色的名字占满了整张纸。这时老师问道:“谁还能在纸上画出一朵花?”大家纷纷摇头,表示不能:纸上已签满字,毫无空隙,怎么可能再画一朵花?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去市场上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的标价牌上写着: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的标牌上写着: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应该买哪只好呢?这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玲珑可爱。这人转来转去,拿不定主意。突然发现了一只老掉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但标价却是八百元。这人赶紧将鹦  相似文献   

12.
王震办学     
王艳华 《侨园》2012,(1):58
1946年8月29日,王震将军率三五九旅南下,打算在华南地区立足,却被国民党军重重包围,被迫退回陕甘宁边区.夏夜,王震只穿件白布衬衣,戴着花镜坐在窑洞灯下看书.他一只手举着书本,另一只手机械地摇动一把破蒲扇轰蚊子.一会,教育科长来了:"报告!"王震放下书,摘下眼镜.教育科长一眼瞥见那书的封面上有三个墨写的大字:矛盾论.  相似文献   

13.
史飞翔 《各界》2014,(9):91-92
胡适很早就认识陆小曼。有一种传闻,说最初是胡适看上了陆小曼,但由于无法跟妻子江冬秀离婚,这才将陆小曼让给了徐志摩。这种说法大概属于戏说,于史无考。但是胡适与陆小曼的关系的确有些不一般,这却是事实。1925年,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两封英文信,很能说明问题。第一封写于6月初,内容如下:“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单你很快地来看我。  相似文献   

14.
华山橙 《各界》2008,(3):57-60
1966年6月开始文化大革命,首先是姚文元那篇"评现代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北大第一张大字报,大鸣大放,学校学生革老师的命,干部子弟整"七类分子",道一因为是"反动学术权威"的孩子,自然就挨整了.……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去市场上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的标价牌上写着: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的标牌上写着: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应该买哪只好呢?这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玲珑可爱。这人转来转去,拿不定主意。突然发现了一只老掉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但标价却是八百元。这人赶紧将鹦鹉的主人叫来问道: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技术,凭什么值这么多钱?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相似文献   

16.
永恒的承诺     
魏鑫 《慈善》2021,(2):40-40
新泽西的一名矿工在下井刨煤时,一镐刨在哑炮上。哑炮响了,矿工当场被炸死。因为矿工是临时工,所以矿上只发放了一笔抚恤金,不再过问他妻子和儿子以后的生活。悲痛的妻子在丧夫之痛后又面临着来自生活上的压力,由于她无一技之长,只好收拾行装准备回到家乡那个闭塞的小镇去。这时矿工的队长找到了她,告诉她说矿工们都不爱吃矿工餐厅做的早饭,建议她在矿厂开个面包店,卖些面包,说不定可以维持生计。  相似文献   

17.
阿卜杜 《侨园》2011,(1):19
我的名字叫"阿卜杜",我的全名叫"阿卜杜拉赫曼阿巴斯·阿卜杜拉阿米尔",名字特别长有点怪,这是阿拉伯人写名方法(第一个是我的名、第二个是我爸爸的名、第三个是我爷爷的名、最后一个是我的姓)。  相似文献   

18.
闲话避讳     
平白 《瞭望》1999,(43)
广闻录名字旧称名讳。《辞海》中说:“活时曰名,死后日讳,分用义别,合用同名字”。中国人讲文化,对名字的称、写、用,自然也都文化,其中很要紧的是姓名文化中的避讳。封建时代,历朝皇帝及孔子之名,臣民共避之,不能随便喊,随便写,随便用,那叫“国讳”。实在避不开了,或写缺笔,或用代字。孔子名丘,缺笔就要少了右边那一竖,读为“某”。读史书,常怪某些名字变来变去,也没什么道理,其实好多情况下是避帝王名讳之故。秦始是名政,“政”“正”同音,于是,“正月”就读作“征月”,写作“端月”。吕后名雉,雉被改名野鸡。汉…  相似文献   

19.
夏晓虹 《各界》2008,(4):87-90
说到秋瑾的婚姻,1896年,她在湖南湘潭和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结婚了,丈夫叫王子芳.王子芳这个名字很长时间都被人弄错,一直都把他的字当作本名,他的字叫延钧.秋瑾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当时她的父亲在湖南做官.秋瑾对这桩婚姻始终都不满意.她在湖南时写了很多诗,这些诗读起来跟那些传统的闺怨诗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在那些思亲诗中,特别突出地表达了秋瑾对家人深切的怀念.有些诗写得声泪俱下,比如有一首诗写她刚刚和家人分离:"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  相似文献   

20.
约翰·唐奈这个名字对不少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一九七三年,在中国监禁了二十余年的唐奈在中国公安人员的押送下从深圳被驱逐出境了。他给中国人民留下的记忆不过是一个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十年后的今天,当唐奈带着妻子和儿子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友谊,他成了中国人民的朋友。这一变化是唐奈自己也未曾想到的。 九月一日晚,唐奈和妻子李孚带着三岁的儿子杰克,乘坐班机重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