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哲学教科书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遵循传统教科书的体系,未能全面概括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列宁《哲学笔记》中的物质观比之先前已有所发展,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马克思的物质观是从现实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入手,是对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对象、现实社会和历史、现实的个人的现实运动批判的物质观,他的物质观才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给物质下过明确的定义。在自然科学不断取得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辩驳唯心主义的反诘,列宁给出了物质的明确定义,并把哲学基本问题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有力地反驳了唯心主义,捍卫了唯物主义,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相似文献   

3.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基点。劳动范畴是实践范畴内在规定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展开的逻辑中介,无产阶级革命范畴则是实践范畴内在规定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向科学社会主义领域展开的逻辑中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和物质性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晓臻 《理论探讨》2007,18(6):45-48
"物质"作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奠基性概念,但事实是马克思在其哲学探索过程中并没有把它作为逻辑起点,他深入社会历史深处,揭示了存在即社会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超越的性质,即物质性。物质性是马克思探究存在问题的逻辑结论,为马克思从哲学上彻底解决自由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需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起点,又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范畴,同时也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论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研究需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即"人"中引申出交往范畴,而是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物质生产实践来解释和说明交往.交往首先是物质交往,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的"社会物质变换"活动及其关系的统一.马克思把交往范畴引入历史唯物论,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9,(11)
海德格尔在已经指明直观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能够将一个我们在某一具体的感知中进行的表达称之为真实的?就此问题对海德格尔接下来提出的一系列解释做分析,以将此问题的最终答案——表达如何真实呈现出来。海德格尔对于感知表达的两种理解一方面说明感知的表达可以是对于行为的通报,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在行为本身中被感知到的东西的传述。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来达到对该两种解释的通透,也就是表达状态如何在我们的感知之物中得到充实,同时再对两种理解加以系统地小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精神生产范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看,精神生产范畴有三重界定:一、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二、从认识论的视角看,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认识的直接来源;三、从人学的视角看,精神生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本质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马瑞科 《学理论》2012,(29):47-48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和灵魂,因此准确把握《逻辑学》纯粹范畴的推演思路及其推理特征是了解黑格尔思辨哲学本质的关键。以"存在论"诸范畴推演为例,以便准确把握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论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中,反思范畴是本质论其他诸范畴推移转化的形式,是知性到辩证理性中的一个环节,是认识真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孟庆刚 《理论探讨》2005,1(1):40-4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并非同一前提下的本体论,而是不同前提下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既是本原意义上的物质本体论,又是社会历史本质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0,(9)
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蔓延的当今社会,树立正确的物质价值取向对个人价值选择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为视角,通过恩格斯对物质主义价值取向的批判,探讨马克思主义物质价值取向。并通过解构当今社会存在的物质主义现象,为树立正确的物质价值取向,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提出建议。新时代的青年需要正确认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严格要求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注重构建精神世界,践行社会主义新风尚。  相似文献   

13.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唯一系统解读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历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实质的著作。贯穿该著的中心线索恰恰在于,恩格斯通过着重探赜以逻辑在先为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发展到其理论顶峰也即黑格尔哲学的过程,在呈现黑格尔辩证法历史进步意义的同时又指出其出现内在矛盾的必然性,特别是费尔巴哈以感性在先取代逻辑在先依然陷入抽象形而上学思维的深层根源,进而全面揭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改造,从中真正彰显出辩证法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底色,面向现实的实践指向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达实践范式的路径,是在批判地吸收传统哲学同现实的矛盾运动中,实现革命性地突破。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对现实指导的"肯定",必须要对从社会历史中产生的传统哲学,为何不断形而上学地构建一个个体系化的理论实体,却被发展着、革命着的现实解构掉的否定历程,进行批判性地追溯和反思。通过回溯马克思主义哲学脱胎的"源"和"流",更好地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孙会兰 《学理论》2014,(7):27-29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在《资本论》中既有社会经济含义又有生态意蕴,生态意蕴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变换思想的重点。在资本笼罩社会各个角落的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体现在物质变换的形式、目的以及结果上。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社会无法避免由此带来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超越这种资本逻辑,进而寻求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和谐途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6.
理想是指向未来的,是主体对自身命运的期待和关怀。理想是有结构的,它是由价值和理性两极构成。理想是有体系的,其中的每一个具体理想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理想是有层次的,它是由低级到高级的理想序列。理想是有功能的,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是人们关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观点,它本质上是一种问题观,反映的是主体如何观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理论需要、历史需要和现实需要。要从唯物史观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去理解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它是实践第一的通俗表达,是坚持顶层设计的内在要求,是深刻的解放思想和深刻的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以往的教科书不能适应党校教学特点深感不足,一直希望有一本具有党校教育特色的教科书.张瑞生主编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以下简称新教程),满足了我们的需求.一、篇幅适中.党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每期培训班,时间一般是数月或一年.在职干部的哲学学习,也不可能成天蹲下来上课,只能与正常业务工作穿插进行.所以,党校系统的哲学教科书篇幅不宜过长.以往,我们没有篇幅适合的教科书可选用,只得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情况,东拼西凑,自编教材.新教程首先以它的篇幅适  相似文献   

19.
所有制范畴是经典作家所有制理论的重要内容,对其内涵的界定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不同意见,文章分三个方面对该争论进行了归结整理。  相似文献   

20.
1935年出版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中国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奠基之作和成功范例,其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