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思想论说的基点在于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点的指涉下,本文从"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和"尼采对西方理性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批判"两方面阐述了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本性,从而为新的价值原则的确立和尼采的"艺术拯救"思想开拓了路途。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8,(10)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极具隐晦性和破坏力的社会思潮,它的出现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违背了我国社会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而且还大大地干扰到与迷惑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与形成,甚至是指引错误的思想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破坏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所具有的或隐或显的基本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文重点阐述和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四个特征,以此使人们能清醒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并自觉与此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3.
高军祥 《学理论》2009,(23):73-75
权力意志是尼采最深入人心的学说。而尼采与基督教的关系又十分错综复杂。本文拟从美学角度探讨权力意志学说背后的基督教思想。权力意志的创造性类似于神在创世行为中神力的彰显,而其高贵性则与基督教同样源于对丰饶的生命力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尼采创立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生命哲学,他用实践权利意志的超人肯定和超越“悲剧人生”,引导和启发现代人与拒斥感性、惧怕变化无常生命的独断理性主义、颓废基督教信仰、悲观主义不断抗争,用昂扬生命斗志去塑造完整、幸福的意义人生。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虚无主义开始在中国出现,并在历史、民族和文化等领域不断衍生,形成了虚无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图景中的表现形态,即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三种样态。从虚无主义的演进逻辑来看,西方"虚无主义"强势传入的外部冲击力、社会舆论中由怀疑氛围逐渐聚拢而催生的现实生成力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虚无"基因的历史根源力,共同交织为虚无主义成型的三重动力。为警惕和防范虚无主义的进一步扩散,近代历史中积累的以历史眼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以民族情怀驳正民族虚无主义和以文化省思肃清文化虚无主义等应对经验,为当下克服虚无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6)
我国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而西方资本主义有新发展,导致我国部分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持悲观否定态度,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外部环境;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是全球化、信息化、西方价值观冲击的产物;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导致多元价值观的盛行,现代化困境也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存在提供了温床;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宣传手段的单调僵化和教条主义,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实际影响力大打折扣,甚至造成逆反心理;长期的历史一元化观念,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化结论,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乘虚而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记忆的存在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留存,记忆是自我与社会的根基,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附着与攻击之地。历史虚无主义沿着“什么记忆、如何记忆、谁的记忆”的逻辑进路,以历史记忆为“虚无”基础,借助历史记忆在时间、主体、性质层面的二重性实现在历史中的出场;以媒介记忆为途径,利用媒介记忆的建构功能进行记忆重置、赋魅、推送完成对历史的再生产;以个体记忆为指向,在个体记忆“客观化”中形塑主观的历史,在个体记忆具象化中生成抽象的历史,在个体记忆感性化中瓦解理性的历史,以达到虚无历史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反理性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看重支流,无视主流,把支流当主流;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否定本质;忽略历史背景,仅靠假设推理,以主观代替客观;认可抽象人性论,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以抽象人性论取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作为分析历史的基本原理;抽取部分,忽视整体,以部分掩盖整体;肯定西方价值观,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西方价值观代替唯物史观作为评判中国历史的基本标准。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一重要特征,是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10)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否定革命和戏说等突出表现,具有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摇中华民族做人立国根基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6)
虚无主义源于对绝对存在的否定,源于对善恶判断的绝对标准的否定,源于对自然正当的拒斥。在这个意义上,霍布斯的哲学努力不折不扣地成为培植虚无主义的土壤。他通过否认自然正当,将自然法或自然正当转变为"自我保存"的个人权利。此外,他否认个人具有趋向于善的本性,否认善恶的绝对标准,否认理性认识自然的可能性,以及否认城邦作为个人的自然延伸,其最终目的就在于降低古典政治哲学所追求的目标,致力于成就所谓的个人幸福,即自我保存,但其结果却使人深陷虚无之中无法自拔,失去了自我。  相似文献   

11.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人在西方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鼓噪下,攻击乃至否定中国历史,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并没有使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而是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形成,进而企图颠覆中国政府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提出历史应该重写等否定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辉煌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翻版,对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其展开严肃而认真的批判,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学术上明确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历史功绩,揭穿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用所谓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虚假的普世价值来攻击中国政府的种种图谋,捍卫中国政府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这既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更是学术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性意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论断主要从表现形态与内在方法两方面展开。从表现形态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虚无化命题主要为革命阴谋观、告别革命观以及枭雄革命观。从内在方法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构建虚无化论断的三种方法表现为历史的时空错置、历史的主观移情以及历史的断章取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以及中国革命道路的科学论断,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基础与特征。重新思考与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在于从实践的高度上出发,在根本上分析与辨清历史虚无主义论断的深层结构,准确清晰地把握与认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科学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历史观。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9)
现代虚无主义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的德国思想界,传入中国的过程与虚无主义在德国的产生非常相似,均是后现代化国家在后起压力下打压传统文化后,产生的一种悲观、虚无思想。现代虚无主义其本质是将"虚无"作为信仰,否定一切价值。当下必须直面现代虚无主义问题和危害,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颠倒的生态价值观,代表着对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否定与解构。这种思潮遮蔽生态恶化的事实,混淆生态问题的根源,颠倒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本之方与改善之法。实质上生态问题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生态虚无主义却刻意掩盖和弱化这一因素。我们需要把握当今生态事件的特质,透视生态问题的症因,对生态虚无主义造成的颠倒再颠倒,形成敬畏自然的生态观,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从制度层面探寻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5.
张宇 《理论探讨》2015,(1):65-68
虚无主义作为人类生存的困境,其产生既有理论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由于"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而海德格尔指出价值虚无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必然命运。他们尽管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却仍然没有切中问题的实质,而马克思则在现实的基础上指出虚无主义根源于资本的本性,并且只能通过瓦解资本的逻辑而超越。  相似文献   

16.
17.
《学理论》2017,(10)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通过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根基从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我国学者从1989年着手历史虚无主义相关研究,到目前为止经历了研究起步阶段、研究兴起阶段、研究猛增三个阶段。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背景、本质和特点、思维逻辑和表现方式、危害及抵御对策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是对历史虚无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研究太少,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群体研究局限于高校师生,而且基础理论和调查数据不足,造成研究过程与论证随意,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内容上呈现较高程度的相似性问题。今后的研究应该深入各种社会思潮关系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扩大影响群体研究范围,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及对策研究提供更科学有力的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发展。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在近年主要表现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歪曲和否定,严重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其历史本体论是唯心史观,历史方法论是形而上学,历史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历史价值论是抽象人性论。历史虚无主义无中生有、伪造历史,随意推测、臆断历史,罔顾史实、歪曲历史,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历史,从哲学根源上讲就在于其与唯物史观相悖而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历史价值论的有机统一,是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从其理论根源着手,以唯物史观作为根本的批判武器,深刻揭露其虚假本质,认清其本真面目,消除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伴随智能媒体的更新换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能化浪潮沉渣泛起,其实质仍然是历史唯心主义。透视智能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其以虚无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为根源,依托形而上学方法论,借助智能化传播方式得以“成潮”。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操纵算法分析、假借数据识别、利用智能推送等方式设置“价值陷阱”“学术陷阱”及“舆论陷阱”,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样态,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从未改变。因此,智能时代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应当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智能场域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厚植历史根基,将智能技术融入历史观教育全过程;加强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方式遏制智能场域历史虚无主义发展,以此解蔽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陷阱”。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凝结而成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民族财富,是值得继承并加以弘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