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2月31日,小凉山阳光明媚,温暖怡人。来自普米族聚居区的我省兰坪、字蒗、维西、永胜等县和四川省盐源县的300多名普米族代 表欢聚宁蒗县,与当地的普米族同胞一起欢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吾昔”节。 吾昔”节是普米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热闹的节日。普米语中“吾”意为“年辰”,“昔”意为“新”,“吾昔”即为新的,知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举行。“季冬息农事祭祖”,节日这天,人们着艳丽的盛装,欢聚一起,祭神祭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福寿康宁,继而欢歌曼舞,谈新叙旧,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  相似文献   

2.
紫萍 《今日民族》2005,(12):F0003-F0003
2005年12月31日.小凉山阳光明媚,温暖怡人。来自普米族聚居区我省兰坪、宁蒗、维西、永胜等县和四川省盐源县的300多名普米族代表欢聚宁蒗县,与当地的普米族同胞一起欢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吾昔”节。  相似文献   

3.
赵芳 《今日民族》2005,(2):F003-F003
1月10日,对普米族来说是“双喜”临门的大好日子。其一,云南民族学会普米族研究委员会成立,其二,来自北京,四川和我省各地的上万名普米族同胞欢聚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共同欢度2005年普米族传统节日——“吾昔”节。普米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与其自古崇尚白色有关,1960年经民族识别后由国务院正式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源于西北青藏高原的古代游牧部落羌族群,公元八世纪左右,逐渐南移至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20日,宁蒗彝族自治县迎来了自治县成立50周年华诞。被称为“小凉山”的宁蒗,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县域面积6025平方公里。全县辖14个乡1个镇,居住着以彝族为主体的12种民族,总人口24.4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72%,彝族占总人口的63%。境内有以泸沽湖、青龙海、吉意溶洞、永宁温泉为代表的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有以彝族毕摩文化、摩梭人母系文化、普米族韩规文化为内容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以彝族火把节、摩梭人转山节、普米族吾昔节为载体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服饰、民居…  相似文献   

5.
玛格乐节“玛格乐”系克木人语言,意思为“丰收”,“玛格乐”节即丰收节,是克木人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公历十二月至第二年一月举行节日活动,各村活动时间前后不一。克木人认为,人、动物、植物、生产工具等世间万物都有灵魂。到年底的时候,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收回归仓,为了纪念祖先,不让祖先和故人的亡灵回到村寨伤害人类;同时,为了把稻谷、玉米、蔬菜等的灵魂和镰刀、锄头等生产工具和田地的灵魂叫回来,期待来年生产获得丰收。所以克木人普遍地举办“玛格乐”节节庆活动。每到“玛格乐”节到来,克木人身着节日…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怎样过传统节日?“节日”这词从哪里来,是怎么组合成的?“节”字的原意是什么?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申。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的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  相似文献   

7.
傣家关门节     
7月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群众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关门节。关门节,傣语叫“毫瓦萨”,意为进入传授佛法的时期,定于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六月中旬)。  相似文献   

8.
怒族仙女节     
在怒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在丙中洛山顶上的钟乳石前举行的仙女节节日活动。仙女节主要流传在云南的贡山县一带,是怒族最隆重、最具特点的民族节日。仙女节的传说凄美动人:相传在很久以前,由于怒江上没有桥,两岸的怒族人家常常是  相似文献   

9.
白族尝新节     
杨玉藩 《今日民族》2012,(11):26-26
秋风送爽,稻穗初黄的仲秋时节,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村寨里的农家,又喜气洋洋地欢度本民族的传统农事节日——尝新节,“初享”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  相似文献   

10.
周琼 《人民公安》2013,(8):40-41
一年一度的“五一”劳动节”又要到了。现如今,许多时候,很多国人已经只将“五一”节视作一个放松休息的契机,渐渐忘却了这个节日最初诞生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布依族首届“牛王节”于2004年农历4月8日(公历5月26日)在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乡老董下寨(布依村)隆重举行。夏历四月八日的布依族“牛王节”,是农耕、稻作民族的节日,是“牛王”的生日,自古以来布依族是以“牛为伴”、“牛为友”而兴旺发达起来的民族。关于牛王节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据史料记载:古时候,在一次布依族与侵略者激战时,一头大犊牛怒冲敌阵,用牛角将敌人挑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使布依族队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反败为胜,为布依族战斗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这天正是农历四月八日,又是这头大犊牛的生日,所以,布依族把这头…  相似文献   

12.
蓝剑明 《当代广西》2012,(12):55-55
“吃懒节”是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林城村林王屯瑶族同胞特有的一个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七。会期传统上为一天,今已发展为3天。  相似文献   

13.
征鹏 《今日民族》2013,(1):19-21
傣家人称节日为“摆”。称过节为“毫摆”。“赶摆”是汉、傣语混用词,“赶”为汉语,“摆”为傣语。连起来意为过节。  相似文献   

14.
所谓"造物节",即对国内涌现的新节庆所做出的美学意义上的概括。它集中体现当今由经济因素驱动的商业性艺术节的三个特征——"造"(创造性)、"物"(商业性)、"节"(仪式性、大众性)。借此范畴,可以鸟瞰节庆时代艺术发展之状态趋势,勾勒文化产业盛会之美学蕴含。造物节的由来体现在神文、人文和物文三个维度,其演变诠释了由神的节日到艺术家的节日再到全民的节日的发展过程。在今天,创造性是造物节的美学要旨,商业性是造物节的经济诉求,大众性是造物节的社会旨归。通过以创造精神引领,以物质文化支持,以节庆氛围渲染,造物节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文化与商业的和谐互促,最终让百姓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受惠,真正将文化产业的繁荣当成自己的盛大节日。这正是"造物节"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一哈尼族是个有众多节日的民族。其中重大的节日就有十月年、六月年、正月年、祭龙节、尝新节、“里玛主”节等。哈尼族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由于山区造成的差异,方言土语的不同,支系的繁多,就使得各支系过节的时间、形式和内容乃至节日本身都不尽相同。但是,一些重大的节日是基本相同的,“六月年”就是这样一个节日。哈尼族的“六月年”,云南红河地区称“苦扎扎”节,是该民族一年一度重要的传  相似文献   

16.
《精神文明导刊》2013,(12):53-53
昭公后醒【原文】昔宋昭公出亡至乎境,喟然叹日:“呜呼,吾知所以亡失矣。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内外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昼学道而昔讲之,二年而美闻。宋人迎而复之,卒为贤君,谥为昭公。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亡,此后醒者也。(群书治要·贾子)【译文】  相似文献   

17.
月亮山"鼓藏节"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鼓藏节"是以牛牲祭祀祖先的传统民间宗教性节日.作者两次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调查的苗族"鼓藏节",这里介绍了此祭祀节日的基本程式、要点以及包含于其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康 《今日民族》2003,(2):68-68
2002年9月19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佤族聚居的富岩乡举行了盛大的“新米节”活动,富岩民族中学师生集体前去庆贺。“新米节”是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新米节,佤语称“地京国”,意为“收头道谷子”。又称“朋窦”,意为“尝新米”。节日里要用新谷舂成米,做成新米饭,先祭祀谷神、祖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然后邀亲朋来尝新。富裕的人家要剽牛、杀猪宴请客人。入夜,人们聚集村场载歌载舞,欢庆节日。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农历八月十四日为佤族新米节。中午时分,当师…  相似文献   

19.
金洁 《前沿》2014,(17):196-199
瑟宾节作为能够集中体现鄂温克族民族文化风情和精神的重要节日,已成为传承鄂温克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载体,对鄂温克族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节日的形成和发展状况、活动内容与文化内涵、完善瑟宾节的建议等方面为切入点,初步探讨瑟宾节对鄂温克族文化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早在二千多年前,哈尼族祖先就从每年的十一月到十二月选定一个吉样日子作为“昂玛突”节日。哈播村“昂玛突”节在各位村民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定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举行。1992年,元阳县政府正式批准,哈播昂玛突”节由俄扎乡政府主办。在节日前夕,要选节日主持人,俗称“咪谷”。“咪谷”系村里儿女双全,品行端正,德高望重,未丧偶的老年男人。“昂玛突”节为期3天,第一天由“咪谷”举行祭把活动:在村里选定的“寨神树”周围摆上一头猪,一只大公鸡,数对染色鸡鸭蛋,染色糯米饭和长龙宴酒等供品,由“咪谷”在寨神树前跪拜,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