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流人文化是辽宁重要的一项历史文化资源。辽宁清代流人涉及辽宁众多地区,其中名人众多,他们在诸多领域中均有所建树,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对于辽宁来说,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应该得到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李秋  任树民 《长白学刊》2011,(2):123-126
铁保的<白山书院跋>是人们了解清代吉林教育情况的一个重要文本,然而,当下对这一文本的解读却存在诸多误解,以致以讹传讹.经过对原有文本所涉三位流人生平事迹的重新考证,我们辨证了跋中的一处标点问题和跨的撰写时间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对于人们研究白山书院,乃至清代吉林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铮 《长江论坛》2016,(6):80-86
清代流遣区域的选择,清初多集中于东北,到了清代中期,由于中原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导致大批汉族百姓到关外垦田以求生计,影响到东北旗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一面对东北厉行封禁,一面改变流遣政策,将遣犯改发到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流遣区域的改变造成两种结果,一是东北治边政策趋于保守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清乾隆中期的东北封禁政策的出台;二是清代西北地区开发力度加大,对当地移民实边,保卫边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富有 《前沿》2011,(3):195-197
从元上都扈从诗的内容可以发现元代文化多元与开放的特点:最高统治者在对待儒家文化上,采取了经筵制度,从儒家经典中汲取统治方略,恢复科举考试;在宗教上实行自由、开放、平等的政策,建立了大量寺院道观,宗教人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各族文人在创作倾向上,对上都地区及其人民表现了文化上的认同;在艺术上,统治者对各种艺术兼收并蓄;对外文化交流上,领域广阔,交流频繁。这些是中华民族多元开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代吉林地区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其经营策略经历了“封禁——弛禁——新政策”的变化。驿路交通亦随之发生变化。清代驿路交通的发展变化对吉林及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化开发,尤其是对清政府边疆防务发挥了重大作用,亦为该地区城镇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花沙纳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臣,他出使朝鲜留下的纪行日记《东使纪程》全面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的中朝关系,虽然世界风云变幻,但中朝历史悠久的宗藩关系仍坚如磐石。另外,对我们了解清代使者出使朝鲜的礼仪,清代后期两国的社会状况,边疆风貌,朝鲜风土民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朝两国文化交流的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东夷列传》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夫余、挹娄、高句骊、沃沮、濊等东北边疆的民族,而且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述这些民族的文化。在所记述的文化当中,表现了夫余、挹娄、高句骊、沃沮、濊等东北边疆民族鲜明的地域特征。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这种以文化为中心的记述,实际上是秦汉时期东北边疆民族的民族志书写,是我们今天从整体上认识东北亚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8.
阿勒楚喀为清代东北吉林的重要地区,其现存档案反映了清代同光年间阿勒楚喀地区的丰富的社会状况,并且比较能够代表东北地区的特色.通过阅读阿城档案,再结合清代有关典章制度,可以发觉清代对东北旗人土地权利的保护,既有同关外一样的权利保护情形的共性,更有其独特的地区个性.清政府对东北旗人土地所有权的保护,主要的目的不在于"保有旗地",而在于尽量阻止汉人势力的进入,保持其满洲特色和旗民的纯粹性.  相似文献   

9.
《今日海南》2005,(5):25-25
说到乐东,不能不提到黄流。黄流人,以及黄流中学曾经在海南人中有着不小的名气。黄流只是乐东目前11个镇中5个汉族镇中的一个。这5个汉族镇——佛罗、莺歌海、黄流、利国、九所从北到南依次沿乐东海岸线分布,黄流正好在中间。也许正是这样的居中地理位置,成就了黄流人后来的名气。在乐东,过去人们经常用“一根扁担挑起一家”来形容黄流人,据说,这既是在赞扬黄流人的勤劳肯干,也意在说明黄流人精于经营,尤其是商业经营。过去,黄流人起三更睡半夜跑生意,通过“一根扁担”在周边乡镇之间做起各种营生,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经济就比较发达,尤其…  相似文献   

10.
孟繁勇 《前沿》2011,(22):179-183
清代在"龙兴之地"的东北地区先后设立了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清代前期,先后担任东北三将军的共有178任,119人。清廷对东北三将军的选任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体现了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的鲜明特色,也体现了统治者的执政风格和用人风格。这种选任制度虽然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但也有很多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第二十九届吉林人大新闻奖评选工作已经结束,本次评选共收到来自省直新闻媒体和市(州)人大常委会报送的各类新闻作品130余件,经评审委员会专家认真评选,共有61件作品获奖。其中,吉林日报推荐的《向着高质量发展坚定前行——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吉林机遇》等16件作品获一等奖,吉林广播电视台推荐的《全国两会·云上面对面》等20件作品获二等奖,《吉林人大》编辑部推荐的《看好群众的"保命钱"》等25件作品获三等奖。现将评选结果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文化建长廊 祖国镶金边──建设万里边疆文化长廊的报告崔永胜1994年,在中央转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要求把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1995年,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搞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丁关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传统话语体系中,“边疆”与“中国”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词语,今人从不同的角度又赋予了更多不同的含义,但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有具体的指称对象。历代王朝虽然自称“中国”,但也应该动态地认识“边疆”和“中国”含义的变化,同时即便在全球的视野下审视“边疆”与“中国”的交融也需要有一个基点,这是“历史上中国”大讨论出现的价值所在。这一基点应该是将“中国边疆”的“中国”界定为以1689年中俄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为开端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清代中国,其疆域属性由传统王朝国家开始转变为主权国家。  相似文献   

14.
<正>"重德重义、敢闯敢为、善融善创、思源思报"的吉商精神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时代特征的企业家精神,弘扬吉商文化,塑造吉商品牌,把吉商的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吉林振兴发展的宏伟事业当中,这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对吉林区域及东北商业文化的特征及其演化逻辑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对吉商的文化精神内涵进行系  相似文献   

15.
清代以来是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时期,清政府在新疆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等叛乱和抵御中亚外敌阿古柏入侵等事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通过一系列移民政策和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了对新疆的治理,新疆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中原与边疆各民族间的文化进入快速融合时期,中原汉文化对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的社会文化生活影响极为显著,我们可以从当地民居的汉建筑元素明显看到中原文化对这一地区产生的深刻影响。本文就中原汉建筑文化自清代以来对吐鲁番地区维吾尔传统民居影响这一典型现象,从内地与吐鲁番地区在政治关系、垦殖移民、商业贸易等方面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7,(18)
<正>一部展示儒家文化和文庙特色,讲述文庙历史变迁和年代故事的大型文化专题纪录片于不久前在济南府学文庙开拍,至今已拍摄了东北的哈尔滨文庙、长春文庙、吉林文庙和四川阆中文庙。记者从中国孔子基金会了解到,由该基金会策划,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山东广播电台联合摄制的《中华文庙》将把拍摄镜头对准各大文庙,集中展示各地文庙的建筑特色,挖掘文庙背后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气息。此次拍摄是与有关专家学者研讨之后,对在全国几百所  相似文献   

17.
清末《长春日报》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在吉林地区主办的一份极具社会影响力的进步报纸,在“监督地方官吏,鼓吹政治变革,牵动社会方面”,与同盟会在哈尔滨参与组织的《东陲公报》、奉天《大中公报》齐名,为清末东北三大革命报刊之一,是事实上的同盟会长春支部机关报。在清政府及东北地方当局的高压封锁政策打压下,该报曾屡遭挫折,被迫三易其名,但一直能艰难支撑,持续刊行时间近三年之久。因此清末《长春日报》不仅在近代东北新闻史、区域辛亥革命史上留下光彩篇章,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亦享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史德新 《求索》2010,(7):257-257
20世纪以来,对清代《孟子》学研究,相比对汉、唐、宋、明朝《孟子》学研究之繁荣景象,要清冷得多。迄今为止,从宏观角度研究清代《孟子》学的专论或专著甚少。令人欣慰的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扬州大学文学院刘瑾辉先生的《清代(孟子)学研究》(2007年9月),填补了这一空缺。该著作以清代《孟子》学专著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清代《孟子》学的发展脉络,考察了清代《孟子》学研究的学术成就、特点及其学术影响。全书结构简洁,体例严谨,计26余万字。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山高水险,民族众多,环境复杂,边疆治理和备边尤为需要舆图的支撑,从唐代李德裕编《西南备边录》开始,历代都在编绘相关边舆图,但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边舆图是明代的。清代有关边舆图众多,主要分成边疆民族治理和边界界务两大类,清前期以边疆民族治理类为主,清末民国则以界务舆图类为主。清代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舆图主要集中在大小金川、苗疆、康藏、滇缅、中越界5个方面。总的来看,元以前的边舆图中的备边概念中的"边",不过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的"边"的概念,即"中原与边疆"之边,呈现为一种传统的国家观下的"内边",多为一种文化边界、军事边界,"界"的概念存在,但并不重要。元以后的"边"既有传统国家观下的文化边界的"边"的概念,即中原统一王朝与周边边疆各民族之"边"的概念,也有一定中国统一王朝与境外国家、民族政权的"外边"概念,并逐渐有了明确的"界",但直到清代中叶,"界"在现实国家政治、军事运作中地位并不突出。只是在清中后期,现代国家建构下的"边"的概念才完全形成,才完全演变成一种政治边界,"界"才成为边疆话语中的核心,故清后期的"界务图"往往成为边疆地图中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0.
王冰 《求索》2012,(7):130-132
《歧路灯》有多种不同的抄本和印本。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抄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清代抄本是存世两个版本系统的代表。安定小斋抄本、晚清抄本、洛阳石印本及上海明善堂排印本与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抄本有较多的共同特征。乾隆抄本、朴社排印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清代抄本三者相同点较多。按有无《家训谆言》对《歧路灯》版本进行分类的做法,不符合版本演变的实际情况。乾隆抄本不是最早的学生抄本。洛阳石印本底本不是乾隆抄本。栾星校注本系由多种残本合校、补缀而成,不能真实反映小说原貌,重新校勘和整理《歧路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