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末,抗战正激烈之时,郁达夫接受新加坡《星洲日报》的邀请到南洋。对此,一直就有各种猜测。认为郁达夫到南洋带有官方使命,去作海外宣传占主流。也有人认为是为了挽救他与王映霞破裂的关系,在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有的甚至认为郁达夫到南洋,是一种自我放逐。根据最新资料表明,郁达夫到南洋,主观上只是为了摆脱特工王戴笠的迫害,他最终与王映霞的分离就是明显的标志。但客观上是为了抗日战争,并做了大量工作。这无损于郁达夫文学家、烈士的光辉形象。反而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的睿智与时代的无情。  相似文献   

2.
寻梦姑苏城     
林肖  凌影 《福建乡土》2011,(1):53-54
对苏州的憧憬,早先缘于郁达夫的《苏州烟雨记》。在他看来,苏州城内密布的环桥河水和狭小的街衢,乃至街上的石块,园林式的建筑,无一不在夸示着"过去的中国民族的悠悠态度"。这是一种很让人着迷的描写,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似乎就应该略带几分“颓废美”,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在评价苏曼殊时说,他的译诗比他写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及由此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我以为,作为人的郁达夫,也要比他的小说、散文、旧体诗更加丰富,更为生动,有着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于倩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6,(6):125-128
郁达夫以反封建斗士的姿态登上“五四”文坛,但是作为一个处于新旧转型期的作家,他的身上仍然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烙印。他的小说交织着出世与入世、颓废与守礼的矛盾,并着意于诗情与诗境的艺术追求,这体现出郁达夫独特的传统文人气质。在他颓废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深具传统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心。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直有一种冲动、破坏力,一种反现代性的蛮力,郁达夫的颓废是其代表。他对颓废文学某些方面的兴趣,与"五四"时期的主调是如此的不一致。然而,郁达夫的颓废是表达他的革命情绪的一种形式,在他身上,颓废与革命是一体的。这种与革命相关联的颓废,是他在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得到的,可堪称"现代性"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6.
于倩 《青年论坛》2010,(3):136-138
郁达夫以反封建斗士的姿态登上“五四”文坛,但是作为一个处于新旧转型期的作家,他的身上仍然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烙印。在他的小说中交织着出世与入世、颓废与守礼的矛盾,这都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传统文人气质。在郁达夫颓废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深具传统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心。  相似文献   

7.
<正>抗战时期美国大规模经济援华,与一个人有着联系,这个人就是郁达夫少将。因他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报国之心和得天独厚的机缘,成就了这一历史壮举。少将军衔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30年发起并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小品文的论争中,郁达夫对林语堂及其小品文观的批评是最实事求是的。他指出了林语堂身上“叛徒”与“隐士”的矛盾及其原因,揭示了其小品文观与这种矛盾的关系,进而分别对“性灵”“幽默”“闲适”加以分析,肯定它们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匡正它们的偏颇。郁达夫之所以能这样,主要因为他对五四新文学与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认识比较清楚;且处于集团之外并具有非政治化思维的缘故。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是著名的爱国作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每到一地,必对该地的风味小吃、美味佳肴饱尝而后快。1936年他来到福州,福州所有的著名的地方特产小吃几乎都被他  相似文献   

10.
王磊 《传承》2009,(13):34-35
郁达夫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让世人缅怀的不仅仅是他惊世骇俗、直抵人心的文章,更是他重视朋友感情、为朋友付出真心的义气。  相似文献   

11.
邓淑兰 《求索》2011,(2):183-185
赵孟頫是元初杰出的艺术领军人物,他在书画诗文等领域提倡全面"复古"的主张,其"复古"实为借古以创新。他在创作上实践自己的"复古"理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诗文领域,他奠定了有元一代"宗唐复古"的新诗文风,使元中期诗坛追求典雅平和、婉约雍容的诗歌风格蔚为成风,启迪了明代"前后七子"的诗歌复古运动,对明清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是鲁迅一生中少有的挚友之一。鲁迅在自己的日记中,把达夫称为“知人”,生动地记录了两位作家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这里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鲁迅当时所处环境的险恶,人事变化的无常,使得他经常对一些人抱着怀疑的态度,因此始而为友,终至离异的就很不少。而鲁迅同郁达夫却是始终如一,结交以后未曾有过笔墨相讥,还一  相似文献   

13.
魏长龙 《前沿》2010,(10):47-50
杨昌济把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特点运用到生活中,形成了他"求实致用"的生活伦理观。他的生活伦理观的形成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也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主要包括节俭的生活态度、勤奋的劳动品质、自立的奋斗精神,特别是他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亲""孝"以新的内容,极大地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他的这些生活伦理观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远赴南洋7年多,以笔为枪,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最后被日本宪兵残忍杀害,英年碧血与南洋波涛同在。“火一般的生命力”1938年12月18日,郁达夫接受新加坡《星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作品独树一帜,他的文艺观同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始终站在主体角度来审视文学,崇尚"自我表现",推重艺术对美的追求,同时也注重从智、伦理、情感三个方面来品评文艺作品的价值。其浪漫派主观表现类型的文学理论批评有力地充实了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被国人称为"国粹"。  相似文献   

17.
对郁达夫小说中感伤情绪与颓废色彩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茂海 《思想战线》2001,27(5):107-110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而发生,对于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浓重的感伤情绪与颓废色彩,不能简单化地用革命作家和现实主义的标准去横加指责,而应该用历史的、社会的和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它.正是由于郁达夫小说中的大胆与坦诚,以及那独特的、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使得他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张国立 《求索》2011,(5):133-135
生死天命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纪昀也提出了他的天命思想。本文试图从"自古无不死之人"和"生死由命"两个方面探讨纪昀的生死天命观。  相似文献   

19.
陈洁 《北京观察》2015,(12):74-77
郁达夫回忆与鲁迅的第一次见面,“不知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他所能记得的是“一定是在我去北平,入北京大学教书的那一年冬天,时间仿佛是在下午的三四点钟。……那时候,鲁迅还在教育部里当佥事,同时也在北京大学里教小说史略。我们谈的话,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只记得谈了些北大的教员中间的闲话,和学生的习气之类。”(郁达夫:《回忆鲁迅》)  相似文献   

20.
杨丹 《人民公安》2013,(11):17-17
13岁那年,父亲有一天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1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2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中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你知道的,家里日子并不好过,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