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综合教育的基础,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在新时代我们要赋与人文素质教育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就必须突破传统思路,从阅读文学经典的视角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走进阅读、亲近阅读、开启阅读之门;同时丰富馆藏、利用图书、通向经典之海;建设校园文化,塑造书香校园,抵达理想彼岸;转变教育观念,贯彻素质教育,体味经典魅力;开办校园读书网站,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读书最好读经典何谓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他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自觉行为。古人有一  相似文献   

3.
郭大勇 《求索》2011,(5):194-196
对文学经典的讨论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学经典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而在西文语境中其含义稍显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艾布拉姆斯和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界定。文学经典的建构是由经典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建构过程也离不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影响。文学经典之争主要是指本质主义经典观与建构主义经典观之间的论争。本质主义的经典观认为,经典是由于具有内在的本质性特征使其成为经典;建构主义的经典观则关注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考察经典形成中的权力因素。  相似文献   

4.
汪涌豪 《传承》2012,(9):79-81
不要说有些书读了没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书本来就与实用无关,而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带着目的与人交往,又不能总带着目的,否则会很可怕。  相似文献   

5.
《政策》2013,(3):91-91
<正>一个民族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是该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辉煌结晶。诸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和二十五史等等。然而,经典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为了炫耀与宣扬,而在于学与用,在于有益于世道人心。可是,如今谁还读经典?读它又有何用?这倒真是个问题。问题一:快与慢。而今是信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文化背景下倡导经典阅读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生贵 《思想战线》2004,30(1):55-59
当代中国,经典阅读呈衰落之势,其既因现实情势的引导作用,也有历史上印刷文艺发展不充分的传统原因。在目前所有的各种文化———特别是文艺———接受形式中,阅读在调动和强化接受主体的能动性、想象力、创造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独特意义,是其他任何形式都不可替代的。阅读对拓展与涵养主体精神世界的特殊意义主要在于:文本特有的表现手段对主体参与再创造的能动性的触导与培养;阅读活动对主体审美心态的特别要求与陶冶;阅读品位对主体精神品格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7.
许军娥 《理论月刊》2010,(10):141-143,166
本文从文学审美的维度入手,认为文学审美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学经典的生成是"内部"要素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实践形态、知识建构和价值指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综合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体现和凝聚着审美主体对于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凝聚着作为审美客体与对象的经典文本的审美经验、社会历史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8.
闫续瑞  冯宁 《求索》2010,(11):214-216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经典陷入了较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传统文学经典文本被电子媒介改编、视听化后几乎脱离原著本来的面目,另一方面这些经典文本又借助电子传媒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引发大批读者重读原著的热潮。当网络成为大众直接参与的媒介后,各种平民式的戏仿又使经典再生并获得另一种存在方式。电子媒介在文学经典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解构者和开创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9.
尹传芳 《人民论坛》2012,(8):118-119
经典阅读可以也应该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有所作为。加强经典阅读,可以接引文化脉络,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可以提高阅读者的人文素养,助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阅读经典,应该以稳健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选择经典,以发展的眼光、严肃的态度阐释经典,并按不同的年龄、文化层次和培养目标在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方面分出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0.
李新 《求索》2012,(3):190-191,134
所谓情结是指困扰乃至支配一个人的生存及发展的深层心理原因,它往往以一种无意识的形式决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生存目标。革命情结也就是以革命为本位的人生取向。红色经典文学中革命情结的发生主要由传统复仇文化雄厚的道德伦理支撑、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大部分作家自身的仇恨经历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文学对革命历史及新的政治统治进行合法性论证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红色经典文本中对革命情结的过度推崇和张扬,除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审美的规训等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家顺服了这一规约而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对历史必要的尊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不论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还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形成都有其不变的对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真善美的宣扬;但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真善美的艺术准则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所发展和变化的。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文学的形式、内容和功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社会需求;这些因素促成或制约了文学经典的形成。因此,要创作出经典文学作品,既要不断追求和准确把握历代经典文学那些不变的普遍价值;又要敏于洞悉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从形式、内容和功用上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使作品植根于民众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2.
荣丹 《求索》2013,(4):165-167
为了厘清大众传媒环境下经典阅读的立场,我们从当下出现的经典阅读分流与异化等现象出发,运用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追根溯源,探寻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最终试图寻找到一条实现传媒与阅读良性互动、与受众积极自我实现的理想场境,并期待为大众的阅读理想期待视野定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信息文化语境下,大话文化、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等的流行强烈冲击着民族学生对经典文化的认知,影响着民族学生文化精神的理性建构。加强民族学生的经典阅读,促进民族学生文化认知空间建设,增强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涵养人文品格,在经典诵读中拓展新知,在传承经典中实践责任,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学生的经典阅读。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与商业化的背景下,我国民族文学经典呈现出种种消费扩张的新迹象,本文以《红楼梦》为解析蓝本并推究其他民族文学经典,意在分析经典被消费扩张的社会机制与本质特征,在消费社会我们秉持何种态度对待民族经典的消费扩张与文化活动是本文探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弓l,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6.
受电子传媒的影响,文学日益媒介化和声像化。纸质文学文本尤其是文学经典,通过符合声像规律的文本编码,将单一的文字文本转化为多媒体声像文本,借助电视媒介进行声像传播,涵养着新的文学阅读习惯。以电视为媒介的纸质文学文本的声像传播与声像阅读,使传播者与受传者及各角色之间实现了不同传播类型的结合,是对文学生存方式、传播方式、阅读方式的革新创造,是对文学外在形式、审美习惯、价值功能的拆解重构,而这又最终影响着文学的精神内核和存在本质。  相似文献   

17.
林长红 《前沿》2005,(9):189-192
本文立足文学经典,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思想层面和在古今中外的深远影响,提炼出传统思想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内容、特点、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赵勇 《公安研究》2009,(4):90-90
赵勇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八十年代中国曾掀起文学阅读的高潮,但从九十年代始,文学阅读则进入一个缓慢的衰退期,新世纪以来,其衰退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文学阅读式微的过程中,新媒介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因文字转换成图像,接受者的感知结构得以重塑;因读屏代替了读书,阅读过程的沉思冥想无法启动。  相似文献   

19.
陈静 《前沿》2013,(2):144-146
当前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文学教育,教师教学的随意化、知识化、机械化以及大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娱乐化等原因导致了文学教育的边缘化.大学文学教育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倡文学经典阅读、回归纸质文本、更新教师文学修养和教育理念、加强学校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与重建.  相似文献   

20.
创新思维是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的内在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