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从国际法角度析空间武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孔祥 《河北法学》2007,25(6):67-70
美国于2002年退出《弹道导弹条约》,并启动导弹防御计划,使外层空间面临着成为军备竞赛新场所的危险.尽管现有的国际法对空间武器的使用是否合法没有作明文规定,但包括《联合国宪章》等在内的国际法律性文件都试图以法律手段实现外层空间的非军事化;而根据《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不允许缔约国进行任何使用核动力的导弹拦截试验;《环境影响公约》和《外空条约》等则禁止出于军事目的或任何其他敌对方式使用空间武器.  相似文献   

2.
刘浩 《法学》2014,(4):41-49
外空技术进步、外空活动国际化和商业化等新形势给"发射国"概念带来了挑战。由于"发射国"概念各个要素发生的变化,传统"发射国"概念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外空活动的需要。在新技术、国际合作和商业化背景下,可以从国际立法、国内立法和合作契约等三个层面作出适当安排,应对空间发射活动发展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在外层空间的国际立法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所出现的新一轮外空军备竞赛,对国际和平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暴露出现有外层空间法的不足;因而,缔结一项控制外空军备竞赛的国际法律文书刻不容缓。而这一历史的任务就落在外空委的肩上。  相似文献   

4.
我国外空相关发明的专利法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友德 《知识产权》2007,17(6):31-36
目前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和外空活动国际公约中,均未明确规定外空活动中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属于主权国家的管辖范围,而国际空间法所保护的外空属于"共有物"或"公有物",不为任何国家的主权所控制。因此,基于个人利益的知识产权法与维护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外空法的价值取向不同。《外空条约》确立了任何国家不得对外空行使主权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排除了任一国家对任何外层空间的控制,外空活动的权利行使不存在空域限制。这样,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在外空失去了其本意,为"非主权化"的外空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设置了障碍。  相似文献   

5.
论外层空间活动中的知识产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友德 《法学》2006,(11):75-85
在外空活动商业化和私有化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外空活动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日渐凸显。目前,由于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和相关的国际外空法均未明确规定外空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与保护,加之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专有性与外空人类财产的共享性相冲突,导致外空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有必要解决知识产权法与外空法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知识产权法的适用和实施、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卫星遥感数据和卫星直播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外空技术强制许可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技术转让,其向外国投资者提出的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经历了从自愿性技术转让到强制性技术转让的发展过程。发展中国家的强制性技术转让履行要求受到了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强烈反对和指责。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履行要求,与欧式双边投资协定未明确反对不同,美式双边投资协定确立了明确的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禁止规则。我国与美国正在进行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关于技术转让履行要求规则的谈判,我国应当作如下应对:坚持在双边投资协定序言中确立促进技术转让和保护公共利益的条约地位;尽可能地通过谈判协商,弱化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禁止的力度、限缩我国应承担的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禁止义务。  相似文献   

7.
人类目前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外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风险问题之一,其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国际社会的安全。风险社会中的外空环境污染具有特殊性,风险社会的来临为外空环境法律保护提出了很多挑战。以空间碎片为主要污染形式的外空环境治理,最终要依赖坚实的理论基础,适应风险社会的理念和价值观才是设计良好法律制度的先决条件。只有转变既有的法律理念和价值观,才能建构起完善的外空环境法律保护制度。世界共生理念为外空环境保护立法提供了新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人类从事外空活动已近半个世纪,但至今尚无一个被世界各国公认的“外层空间”定义,已没有确定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界限的条约规范。外层空间和空气空间构成了地球以外的整个空间的两大部分。人类在空气空间的活动早在1793年就开始了,即法国的蒙特高尔费兄弟(Brothers Montgolfien)首次使轻于空气的气球飞离地面而进入城市上空①。而人类在外层空间的活动则始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人类征服宇宙的外空时代已经到来②。由于《芝加哥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只表明了国家主权及于其领陆之上的空气空间,对空气空间的范围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相应地,外层空间的范围便无从确定。随着国家外空活动的增多,各国由于国家利益的不同,提出了各种不同主张,使外空定界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和复杂起来。事实上,只要存在着国家利益,而这个界线又未确定时,就会有关于这个界线的争端,因为主权就意味着疆界,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各国仍未在外空定界的利益冲突中达成一致意见。定义和划界问题成为各国政府、联合国和国际科学、法学团体所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国家是否拥有空中主权,各国怎样在外层空间和平探索和利用,国家对外空资源有什么权利以及外空法律地位如何等一系列问题,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是空间法赖以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外空活动中的国家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空活动是指一国的政府机构或处于一国管辖之下的非政府团体所从事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活动的总和.1967年<外空条约>为外空活动中的国家责任制度奠定了基石.在当代国际法中,国家对其外空活动主要应当承担两类责任,即国家不法责任和国家损害责任.现有关于外空活动的国家责任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五年九月六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在尼克松解释了美国政府关于“星球大战”计划的立场后说:“我们担心的是军备竞赛的质的升级。我们反对一切外空军备竞赛,无论谁搞外空武器,我们都不赞成。”这就是说,我们是不赞成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的。那末,什么是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呢?现简介如下: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三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全国电视讲话中,正式宣布了“星球大  相似文献   

11.
梁爱君 《法制与社会》2011,(12):115-116
外层空间商业利用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国际法上诸多新问题,如外层空间商业利用与现有外空法律框架间的冲突、外层空间商业利用领域不断丰富与发展、不同主体间利益的平衡与协调等。本文指出对现行国际空间法进行修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协调,建立有效的操作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外空商业利用为全人类谋取利益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它标志着人类外层空间活动的开始。从1957年到1987年这三十年间人类外空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发展来看,人类外空活动的早期处于探索和试验性阶段并且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所有这方面的活动当初都由国家参加和资助。随着外空科技不断成熟,外空活动相应地进入实用阶段。国家开始从事卫星通讯、遥感和新产品加工等营利性的外空商业活动。这些活动的进行使得一些国家的非政府团体(主要是法人组织和私人企业)认识到了外层空间潜在的商业价值,开始对外空活动产生兴趣。同时由于外  相似文献   

13.
外层空间的国际法与国内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层空间法是伴随着人类空间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外空活动的跳跃性发展也必然反映在外空法的发展之中。因此外空法尤其是统一的国际外空法律规约的建立已是日益迫切,开展有关的研究工作也就刻不容缓。随着世界各国对外层空间应用研究的不断加强,我国也应加速制定和完善有关外层空间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探索建立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这次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亮点和难点。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理出发,结合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模式,分析上海自贸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解释法理。“负面清单”实际上是原则的例外,体现的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律理念。在分析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时,有必要参考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负面清单”谈判模式。“法无禁止即可为”法理思想如果在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法治实践中得以贯彻,并通过“可推广、可复制”,定会促进我国进一步的法治改革。  相似文献   

15.
外空军事行动对外空法带来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芳 《河北法学》2007,25(1):129-132
2006年7月17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这也让美国宇航局决定重启已搁置3年的国际空间站扩建计划.而在去年,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成功返航,则标志着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进程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些外空活动的重大事件也引发了国际法学界对世界航空大国外空军事活动的思考与关注.国际法特别是外层空间法已经对外空军事活动有所规制,但新近出现的军民共用的趋势,却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如何以20世纪的法律应对21世纪的新问题是国际法学界需要面对的现实.跻身于航空大国的我国,也应该密切关注空间法领域的热点问题,参与其中并逐步实现与国际空间法的接轨.  相似文献   

16.
外空活动中的国际责任主体也是从事外空活动的主体,责任主体是外层空间法发展过程中必须涉及的问题。随着外层空间活动的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损害事件也威胁着人类的财产和生命,所以,确定外空活动中的责任主体就显得异常重要了。本文试着结合相关国际条约对其进行鉴定,以便明晰责任主体的范围,在求偿与赔偿之间架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7.
美伊战争与国际人道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人道法的一个重要规定是 :任何作战方在战争中所使用的作战手段和方法 ,都不是毫无限制的 ,其所使用的武器也必须符合国际法、尤其是国际人道法的规定。国际人道法有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如 :“应避免不必要痛苦原则”和“区分原则” ,从非常规武器的特征来看 ,其使用时很难做到避免产生不必要痛苦原则 ,也很难做到将战斗员与非战斗员进行区别。从现行国际法的规定看 ,目前还没有任何关于禁止或限制使用集束武器、贫铀弹以及“炸弹之母”等武器的明确规定。但在武装冲突中落实国际人道法有关规定时 ,必须考虑“马尔顿”条款这一重要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的发展,航天技术正得到广泛的应用,发射航天器的国家越来越多.航天器一旦进入太空轨道,它的活动就超越了一个国家的范围,因而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为了维护太空秩序,保障航天安全,合理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保护地球和太空环境,就需要制订一系列各国共同遵守的关于外层空间活动的法规,这就是空间法.目前,已制定出一些空间法规,它主要表现为国际条约的形式.如1963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的第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外空宣言》,它奠定了空间法的原则基础.1966年联大通过了《外空条约》,它把《外空宣言》中规定的9条原则加以扩大,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它具有17条,是指导各国航天活动的基本准则,现已有近百个国家批准加入,我国是1983年加入该条约的.该条约增加的新规定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例如,不得在环绕地球  相似文献   

19.
刘磊 《环球法律评论》2011,33(4):96-107
从美国法中的“毒树之果”规则的演进以及“沃沦法院”时期的宪法判例看,是否排除“毒果”要视“毒树”与“毒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定。德国的证据禁止规则包括证据取得之禁止与证据使用之禁止,证据取得之禁止与证据使用之禁止都可以产生放射效力,其“假设的侦查”理论与美国判例观点相似。我国引入“毒树之果”规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从刑讯逼供来寻找改革的突破点,赋予法院排除“毒果”的权力,我国法院应当运用平衡理论来审查衍生证据与违法证据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美火箭残骸碰撞事件引发的法律责任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新 《河北法学》2005,23(12):89-92
随着人类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迅速发展,外空环境中的空间碎片急剧增加,发生空间物体损害责任事故的可能性随之日益增大。中美火箭残骸碰撞事件引发了作者对《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能否有效应对当前责任事故的思考。基于空间开发新形势的需要,有必要对该公约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