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总体现状是令人鼓舞的。公民参与到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中来,推进了广大领导干部科学政绩观的树立,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公民的全面发展。然而,从我国现行公民参与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意识、渠道、方式方法、类型、效果的现状来看,与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作一现实考量,进一步找出症结所在,以期发现公民参与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有效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是紧密相连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机制创新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就当前来看,最重要的是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拓展考评内容和完善考评方式.  相似文献   

3.
前沿观点     
《廉政瞭望》2010,(14):11-11
创新政绩考评机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 第一,政绩考评是各级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指挥棒”。构建干部政绩考评体系,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干部的发展理念与工作方式,引导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有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领导政绩考评指明了方向。领导政绩考评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吸收我们过去的有益做法和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和完善,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领导政绩考评体系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贾博 《学习论坛》2008,24(6):48-51
优化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多种多样,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着力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优化公民参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重塑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治理的理念;加快信息公开、听证、民意调查和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培育公民精神;提高公民参与技能.  相似文献   

6.
公民参与在政府治理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民主性。通过分析石家庄市政府官网的相关数据,从公民参与地方政府治理的渠道、议题、类型及环节分布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公民参与渠道分布的多样性、公民参与议题分布的广泛性、公民参与类型分布的局限性、公民参与环节分布的集中性四个特点,反映出政府对公民参与地方政府治理的预期与公民实际参与地方政府治理现实之间的偏差,并从政治参与传统和公民认知两个层面剖析原因,提出构建公民参与地方政府治理的权利制度保障、培育公民参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自觉性与能力、增进公民参与地方政府治理形式选择的有效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朱佩娴 《理论学刊》2006,(11):53-56
2001—2005年的郑州户籍制度改革发生在全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其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三组矛盾:实现社会公平与官员追求政绩的矛盾、户口束缚解除与财政支出增加的矛盾、领导决定与公民参与的矛盾。这三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政府在政治过程中的职能缺位,所以,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基础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地方政府要树立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与透明政府的观念,并将之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8.
政府决策是国家行政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反映了国家的意志、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政府的决策行为应该处处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但现实情况是,在现行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诱导下,地方政府领导的决策行为有了明显的选择性,即他们更倾向于将对自己政绩是否有利作为决策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在界定选择性决策行为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选择性决策过程中呈现出的"三个追求"特点做了深入剖析,在追溯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利弊分析中,提出了改革现行考评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2,(3):9-9
要有效遏制有些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急躁症”。当务之急是改变传统的政绩考核标准。有什么样的干部考评指挥棒,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只要真正做到提高政策的宏观持续性、加大民众评分在官员考核中的比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式的“隐性政绩”就会多起来。  相似文献   

10.
公民是监督政府权力、反腐败和促进地方政府廉政建设的主力军.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廉政建设有助于促进地方政府民主行政的发展,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与全面预防和惩处腐败.然而,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廉政建设仍然面临着自身能力限制和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困境.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公民在地方政府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培育参与意识,提升参与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拓宽和完善公民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我国地方政府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1.
网络问政对政府决策、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我国公民参与网络问政仍存在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问政认识存在误区、公民参与网络问政的自由缺乏有效规范、公民参与网络问政的相关制度环境缺失等问题。因此,强化政府引导、推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提升领导干部对网络的认识与应对能力,培育公民有序理性参与网络问政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4,(1):6-6
<正>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中央有关部门不能单纯依此衡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成效,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能简单地依此评定下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和考核等次,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通知》要求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 ,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也带来了进一步改革创新的契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政府管理与WTO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以此为切入点 ,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组织建设等诸个层面 ,推动我国政府管理的进一步创新 ,提高政府驾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复杂经济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电视问政是政府主动提供的、以电视为平台公民参与的新途径,是公民利益表达和维护的新渠道,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同时,电视问政也给政府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电视问政中寻求政府治理的善治之道,实现角色回归,是我国政府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这些新挑战,政府应从善治的合法性、责任性、透明性、法治、回应性和有效性这六个基本要素入手,以窥视电视问政中的政府善治之道。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这给公民政治参与权的行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切实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有序行使,我们需要分析网络发展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性的政治参与体系,并使之与现有政治参与机制有效对接。为此,国家有必要通过大力培育公民意识、打造法治化的网络平台、构建长效的公民网络参与机制,来保障网络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有序、有效行使。  相似文献   

16.
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实现公民表达权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也是当前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地方政府实践过程结合的产物--政府网站论坛.是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实现公民表达权方面的一项制度创新,这一创新对于实现公民表达权与利益要求.对于社会稳定,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以及地方治理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中央有关部门不能单纯依此衡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成效,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不能简单地依此评定下一级领导  相似文献   

18.
时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为了获取个人“政绩”,纷纷抢着上马“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当地是否真正需要或是否迫切需要这些项目,也不顾政府口袋里是否有钱,有的地方竟预支、花光未来若干年的政府财政收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出  相似文献   

19.
关注     
正对政府债务严加考核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唯GDP主义”导向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模式走到了尽头.在新时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亟待加强地方政府绩效治理和考评制度创新,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社会现实发展要求的新型地方政府绩效治理体系和考评模式.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树立正确的政府绩效观,为地方政府绩效治理创新提供基础;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发展和完善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制度机制设计,确保政府绩效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强化公众参与,构建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