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彝族人的宇宙观念中,虎是万物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神君。 彝族史诗《梅葛》中记载说:天地间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是神灵把虎尸解开,用虎的四根大骨作撑天的柱子,用虎的肩膀作东南西北方向,才把天撑起来了,这样才使天地稳定了。此后又将撑天剩下的虎继续分解:用虎的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牙齿作星星,虎油作云彩,肚脏作大海,虎血为海水,虎肠为江河,虎  相似文献   

2.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3.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I0001,I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4.
“三月会”里跳“左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定古称茅阳,被誉为“左脚舞之乡”。而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三月会”既是“左脚舞之乡”的重要标志,又把牟定彝族同胞一年的快乐推到了极致。 康熙41年(1702 年) 修的《定远县志》载:“三月二十八日,城南东岳宫赶会、卖棕笠、毛毡、麻线,至晚男女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跳左脚至更余方散。”算得上是三月会最早的文字记载。 “三月会”为什么要跳左脚舞?关于这个问题民间传说甚多,流传甚广的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牟定坝子芦苇丛生,人烟稀少,坝子中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引发洪水危害百姓。彝族小伙阿里和彝族姑娘阿罗是…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族民间习俗,常常有扮哑巴角色的活动。比如宋代中原市井傩戏中就有“粉墨其面”的哑巴出现;白族“田家乐”演出中,哑子、哑妹(又称来兴、来妹)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镇盖瓦洒的彝族村寨中,240多年来也一直流传着一种古老神奇的舞蹈——“哑巴舞”,又称“跳哑巴”、“哑巴会”。这舞每年只跳一次,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八,原来舞者是全部裸体的,近年来才开始着裤。舞者身上涂有油彩图案,戴着面具,舞时大家都不能出声,更不能张灯照明,故名为“哑巴舞”。相传多年前,离盖瓦洒不远的一个村子叫阿须落,村中庙内供…  相似文献   

6.
论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伦理价值与教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俗是少数民族进行道德教育的传统形式,在习俗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中,伦理道德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们的心里。习俗文化融汇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承载的道德内容涉及少数民族精神文化活动的整个领域。将优良的民族习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协调起来,有利于建立起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道德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熟悉兴仁县的人都知道,这个地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部的多民族县份,算得上是中国西部的一块风水宝地。 在黔西南州的9个县、市、区中,兴仁的区位优势特别突出,处于黔西南州的交通中心位置,联结省城贵阳与自治州首府兴义的关(岭)兴(义)高等级公路的重要关节点上。从兴仁县城四周延伸出去的多条公路,如同一条条美丽的飘带,把周围的兴义、安龙、贞丰、晴隆、普安5个县、市,紧密地联结起来。兴仁在黔西南州这个和睦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8.
北路壮剧——田林的文化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天龙 《当代广西》2007,(14):58-59
田林山川秀丽,景色优美,群山流水间村落绵延,炊烟袅袅,如诗如画。 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能歌善舞,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汉族的山歌、唢呐、哭嫁歌,苗族、彝族的婚嫁习俗,壮族的春牛舞、花扇舞、八仙贺寿舞,瑶族的盘王舞、铜鼓舞等,美轮美奂,魅力无限,构成了田林独特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