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把以新政协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建国前夕香港民主运动梳理成四个层面:第一,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各民主党派公开响应和毛泽东复电发表的历史过程;第二,以香港分局为轴心的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就新政协问题的三次讨论及其体现的民主协商精神;第三,由香港工委领导的以争取国民党高级人员起义为主要内容的多党军事合作,初步显示了多党合作的威力;第四,中共护送民主党派领袖、民主人士北上参加新政协和民主党派对中共的信赖。同时,从中探讨香港新政协运动与多党合作的关系,说明香港新政协运动的主旋律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相似文献   

2.
刘立军 《广东党史》2011,(11):27-30
1957年6月反右派斗争展开,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因为“帮助共产党整风”而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进而受到点名批判和不公正对待。与此同时,民主党派的地位、影响、作用受到置疑。民主党派遭遇了建国后的第一次挫折。 然而反右派运动的创伤还未抚平,造成全面内乱的“文革”又席卷而来。虽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一再强调“文革”运动的重点是整中共党...  相似文献   

3.
正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嘉陵江边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是国内惟一的展示各民主党派历史的综合性陈列馆。陈列馆的旁边,就是民国时期建筑“特园”的遗址——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鲜英先生的公馆,即中国民主同盟和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成立之地。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三顾特园,这里也见证了中共和中国民主同盟密切合作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关于“民主党派”这一称谓的由来及其内涵发展变化的问题,人们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以为,历史地考察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清楚地了解历史上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此问题略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苏共解密档案证明,1947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致斯大林电报中,的确曾考虑过让“除中共之外”的“所有政党”,在中国革命胜利后离开政治舞台。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要取消“民主党派”,而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正确的解读。至于米高扬“报告”所宣称的,由于听了斯大林1948年4月20日复电“建议”,中共才“改变了对资产阶级政党的政策”,这一“结论”有悖于历史的真实。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认斯大林复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山西试办农业合作社争论成因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篇论文扼要叙述了山西试办农业合作社争论的来龙去脉,也简要地评述了它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主要分析了这场争论的成因。这场争论的发生,具有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与毛泽东、刘少奇两位中共主要领导人建国前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毛泽东建国后逐渐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而刘少奇仍坚持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人又未能及时沟通交流,因而在试办农业合作社问题上出现了冲突。  相似文献   

7.
鹿海鹰 《世纪桥》2009,(20):14-18
60年前(即1949年),是中华民族历史画卷中惊心动魄、光辉灿烂的一页!目前,电影《建国大业》力求生动地再现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肝胆相照、共商建国大计的历史一幕。在这个舞台上,邓小平公开出场露面亮相的时候并不多。然而,正是他和刘伯承等一起,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历史舞台上,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剧目,直接为新中国大厦奠基,浓墨重彩地烘托出“建国大业”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诞生后,有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不理解,甚至否认民主党派和广大中间势力在建国中的重要性,对协商建国的理念嗤之以鼻。对此,毛泽东明确说"民主党派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这个"头发论",形象地说明了毛泽东关于协商建国的理念。深入认识毛泽东的协商建国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政治思想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1937年 3月刘少奇《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是有关“实事求是”问题的重要之作 ,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 ,刘少奇和毛泽东各有其独特贡献。如果说 ,毛泽东是中共领导层中较早使用“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概念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于毛泽东而较早使用“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是最先对“实事求是”进行全新解释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毛泽东而使用“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最初对“实事求是”概念的使用 ,基本沿用古义 ,那么 ,刘少奇则一开始就是从哲学高度、思想方法角度来使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10.
198 1年 6月 2 7日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陈云对于《历史决议》的起草提出了不少重要的建议。他非常赞成邓小平的意见 ,即 :这个决议所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 ,就是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 ,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 ,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为此 ,他建议增加“建国以前 2 8年历史的回顾”一节。这个建议 ,得到邓小平和全党同志的一致赞同。这是陈云对《历史决议》作出的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徐兵 《学习论坛》2008,24(5):17-20
中共八大前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关于民主党派的存在问题,中共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如何,怎样处理这些关系,成为中共和民主党派非常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毛泽东和中共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指导方针,既消除了民主党派的疑虑,又为如何处理好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提供了准绳,也为以后探索党派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赵立纲 《世纪桥》2003,(6):17-18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正确反映出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规律,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一、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深刻认识是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第一个主体条件。 毛泽东一生酷爱中国历史,并有很深的造诣。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对历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他主张以史为鉴,历史要为现实服务,“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  相似文献   

13.
红书架     
《当代贵州》2012,(17):65
《建国的那些人与事》本书截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筹建至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这一历史时段,重点记述了各民主党派应中共之邀齐聚北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制订《共同纲领》,确定国都、国名、国旗、国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历史过程,让人们再度走近当年的那些人与事。  相似文献   

14.
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应张学良将军的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出的是“代表”还是“代表团”?笔者早在1983年曾著文指出,“中共代表团”之说,是一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传统说法,因为当时只有“中共代表”,而无“中共代表团”。但至今在一些有关西安事变的史书论著①、回忆录和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中,仍然把“中共代表”说成是“中共代表团”,或称之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根据档案文献记载,在西安事变时,党中央只派了“中共代表”,并没有组成“中共代表团”。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与毛泽东、周恩来的来往电报中均未提出派团问…  相似文献   

15.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各阶层人民、各民主党派强烈要求中国经由和平的途径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美、苏等国从各自的利益和全球战略出发,希望中国的国共两党通过和平谈判达成妥协,在国民政府实行某种改革的同时中共加入其中,实现中国的统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制约和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又鉴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日益壮大,自己的内战准备尚未完成,表示愿与共产党合作建国。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中共“一大”会议的有关情况,学术界已取得了很多共识。但是仍有不少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分歧意见,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为细致的考证。最近笔者在整理有关档案材料时,发现了李达回忆“一大”会议情况的一段佚文。本文兹先发表李达的佚文,并结合这段文字就“一大”的若干史实进行一些辨析。一、李达回忆中共“一大”会议的佚文1957年6月7日,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前身)的工作人员就中共创建时期的一些问题访问了李达。当时的访问记录经整理后,大部分内容于1980年发表在《党史资料丛刊》第1辑上…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的《毛泽东年谱》(中卷)曾披露了1941年毛泽东撰写批判王明“左”倾错误专题文章的有关情况.199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更加详细地介绍了此事的由来及详细情况,这为深入研究40年代初中共党内反对王明“左”倾错误斗争的历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时提出了“还是几个党好”的思想.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阐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的理论.两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党合作的思想理论既有明显的一致性,也有不可忽视的差异性.两者对于处理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调动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都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毛泽东“几个党好”的思想和邓小平“多党派合作”的理论都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客观必然性、政治基础、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选择与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淑真 《新视野》2004,2(5):52-54
政治制度是“长成”还是“做成”的,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当代中国政党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创造的结果。本文结合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产生时的政治生态,论述毛泽东设计中国政党制度的初衷和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党建》2016,(8)
正2012年12月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走访各民主党派。在民建中央,习近平强调,当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2013年,我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邀请,以《延安窑洞对——毛泽东与黄炎培》为题,创作一组大型雕塑。在中国近现代史人物的塑造上,我塑过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也塑过不少民主党派人士,但将民主党派人士和中共领袖塑成组雕,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