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从人与自然的"共通性"到"共融性",生态审美是自然审美"润化生命"功能的升华,更倾向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共荣"。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因中与生俱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永被恩泽"生态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发展观,让"生态意识"深深的植入藏族文学之中。生态文学作为现代生态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备"整体化、动态化"属性。基于生态审美视域对康巴藏族生态文学作品的"生态观"进行梳理,可探求传统生态理念与当代生态文化在康巴藏族文学作品中的演绎脉络。  相似文献   

2.
卢子跃 《政策瞭望》2011,(11):13-15
近年来,丽水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按照省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生态浙江的战略部署,围绕"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山区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3.
袁祖社 《思想战线》2012,38(2):45-49
关于幸福的传统理解,通常是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其原因在于思维方式上的两种观念缺陷:一种是纯粹工具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一种是简单的价值理性的思维方式。按照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所谓幸福被等同于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等,其直接结果是造成了现代消费主义文化与价值观制导下的以"占有性生存"为基础的"物役"性生存体验;按照价值理性的思维方式,幸福被理解为差异化个体之间的一种不可通约、不可捉摸的模糊的主观性心理体验。着眼于人类长远的、持久的幸福生活理想,我们需要确立一种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理性思维形态——"生态理性",并以此为新的基点,塑造现代人的"生态信仰",建构能够真正体现现代人之生存之本真境界的"生态幸福观"。  相似文献   

4.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用制度推进生态文明"的具体制度要求。作为国家首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吉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形势严峻,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生态治理效益不明显,地区生态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制度和机制"建设具有根本性、  相似文献   

6.
刘旭芳  王明安 《传承》2014,(8):84-85
工业文明必将被生态文明所取代,生态文明呼唤生态城市。生态文化引领城市永续发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其基本框架是"一条主线、二大内容、三个主体、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文明的人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出现之前,从人性的存在方式上看,经历了从"道德人"向"经济人"的跨越。"经济人"的人性缺陷及其所造成的生存困境表明时代需要新的人格内涵。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人们在追求"真、善、美"方面进入全新境界,实现了人性的生态化转变,产生了"生态人"理论,这一理论具有深远的人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盖光 《思想战线》2005,31(4):84-89
自然生态艺术审美从生成论的视域中将文艺审美活动视为人的一种自由精神的生命体验形式,它超越人的现实存在,在最有效、最合理的层面上凸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生命共通感.自然生态艺术审美特征表现为"天地自然"与"人心营构"之"象"的生态生成性;"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生态本体性;"不著一字"与"浅深聚散"的"无工"生态契合性;"芙蓉出水"与"外枯中膏"的"心意"生态流转性;"观山观水"与"悦心乐知"的"主客"生态互证性.  相似文献   

9.
《今日民族》2014,(2):25-26
<正>云南省2006年就提出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重大战略思想,2007年全面启动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2009年制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013年8月,又出台了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云南省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目标要求中,将"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十大示范内容之  相似文献   

10.
<正>生态文明是文明世界的组成部分,生态的稳定和谐是自然环境的福祉,更是人类自己的福祉。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1.
李汉勤 《今日浙江》2014,(20):50-50
正为坚守绿色生态理念,筑牢浙江的生态屏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今年7月,丽水市调整对各县(市、区)的综合考核办法,以绿色生态理念实施分类考核,放下GDP的纠结,分类施策,个性订制,引导各地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功能布局、发展水平和工作特色的不同,丽水将下辖的9县(市、区)分成"城市核心区"、"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区三类,设置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幸福"  相似文献   

12.
今年1月24日,省委夏宝龙书记在省"两会"期间参加丽水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十三五"期间,丽水应该有什么样的定位、追求什么样的作为?以"归零"的心态、"翻篇"的姿态,进一步凸显生态的底色和发展的特色,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值得丽水全市上下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面对省委的新要求、历史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3.
《重庆行政》2013,(4):2-5,130
<正>武隆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响应市委关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建设"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旅游富民、工业强县"战略的首要位置,加快建成"全国生态县"。  相似文献   

14.
语言生态学的几个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生态学是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语言生态学必须弄清生态、语言生态、语言生态学等概念的真正含义。在当今社会里,"生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生态"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语言生态学"是一门具有同质性、综合性、应用性、前沿性等特征的学科。  相似文献   

15.
刘新宇 《重庆行政》2013,14(4):25-26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也更加坚定了全县上下加速"绿色崛起",建设生态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一、坚定生态自信武隆县位于重庆市东南,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是全国十个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5A级旅游景区"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十佳生态  相似文献   

16.
袁祖社 《乡音》2013,(1):36-37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面对现代文明强势推进过程中日益严峻的生存与生活环境问题,国内外学界立足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度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诸如"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生态伦理""生态政治""生态美学""生态道德""生态体验"等,一种新的"生态理性"和"生态价值信仰观"正在彰显。与之相联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活品位以及幸福生活满意度等的追求,生态和环境应是构成现代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国内外  相似文献   

17.
孟子充分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非常关心自然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爱物"、"时养"和"制用"的生态爱护情怀,倡导"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责任意识,追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表征了人类文明史的逻辑进程。人根本上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大生态动物"。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甚至是一个世界的改变。发达工业文明造就的"单向度的人"是对现代"文明人"的价值伤害。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生态文明就是纯粹的生态,它的背后是文化的底蕴与价值的皈依。伴随"丰裕社会"消费时代的娱乐精神,人陷入到"消费的迷阵",倾倒在拜物教盛行中甘愿成为受物欲奴役迷醉的"消费型动物"。和合的社会伦理价值将一种"生生为大""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广度贯通起来,期望投射出人的"生活方式生态化"与"人际关系生态化"的价值转向。大生态思维是整体思维、整体谋划和整体战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向度投射着大生态观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高级文明形态,表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和谐程度。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更要革除不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蔽障。"包容性人道主义"是成中英先生在《创造和谐》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对西方"主客二分"思维的辩证超越,结合马克思"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实践辩证法,从人类解放视域探析彰显"和谐意志"的包容性人道主义,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重要理路。为此,就要在生态伦理上倡导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价值统一,在生态自觉上形成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制度安排,在生态治理上坚持生产发展与社会交往形式的革新,促进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代际之间包容性发展利益机制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胡盾 《人民论坛》2020,(10):106-107
为人处世,既需树立远大崇高理想,也需守住基本底线,生态建设也是如此.应当将眼望"生态高地"而守住"生态底线"作为要领,以此为政策制定、制度施行提供基本思路、切实参照,进而提升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降低在具体的生态建设工作之中出现纰漏、失误的概率,使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深入人心,推动生态建设的持续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