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滕帅  马景惠 《学习月刊》2023,(11):31-34
<正>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源于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和建党先驱们的革命实践。李大钊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为我们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探讨李大钊对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重要贡献,对于总结中国共产党先驱的建党成就和经验,准确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在新时代更好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应用于中国实践,聚焦"为什么建党、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形成了李大钊建党思想。李大钊建党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深入系统地研究李大钊建党思想,对于缅怀李大钊革命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一、李大钊建党思想的生成逻辑李大钊建党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3.
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奋斗征程中始终保持踔厉奋发、昂扬向上的意志品格,为培育广大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并将其转化为青年责任教育的实践形态,要遵循由“知”到“行”的逻辑理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理论自觉,是涵养青年责任认知的逻辑起点;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是涵养青年责任情感的催化动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是涵养青年责任意志的坚实保障;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政治品质,是涵养青年责任行为的最终归宿。四者之间层层递进,形成了青年责任“知情意行”一体贯通的实践逻辑模式,共同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青年责任担当的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4.
“两个确立”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全面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传统政治理论“根与本”的有机融合中把握其理论逻辑;在中共团结奋进与苏共分化解体“正与反”的经验教训中把握其历史逻辑;在党和国家事业“内与外”发展的现实需要中把握其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申,并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升为大会主题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揭示,是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和将来成功的精神密码。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是我们党取得辉煌成就的动力之源。我们党要继续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推动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四个伟大”的实现与发展,并为建设强大的国家、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红船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酝酿创建时期,是宏观意义上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升华和凝练。2005年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红船精神”并将其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探赜红船精神的生成逻辑与科学内涵,对于新时代讲好党的初心故事、丰富思想建党的内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发展的探索史。从三重逻辑考量党的理论创新,就理论逻辑而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就历史逻辑而言,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基本前提;就实践逻辑而言,“两个结合”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在新征程中,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握发展规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定理论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遵循与精神指引。  相似文献   

8.
“伟大建党精神”是激励党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内涵。伟大建党精神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结合与落实具有极大现实意义。基于这一背景,深入分析伟大建党精神对高校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价值、构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高校应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致力于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渠道作用,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大力培育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伟大建党精神在校园文化中日益充盈,逐步破解思想政治工作“孤岛现象”,切实做到“三全育人”。  相似文献   

9.
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独特教育资源,能够激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肩负初心使命、强化奉献意识、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从理论逻辑来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是传承红色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风险挑战的战略需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从实践逻辑来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是体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代要求,完成“为谁培养人”的现实需要,实现“怎样培养人”的有效路径。高校要通过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一体化等路径,形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纵观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具有严密的逻辑架构,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想指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凝结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探索。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信仰追求,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奋斗主题,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鲜明特质,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优良作风。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知、情、意、行协同发力,在认知上加强理论武装,在情感上促进爱党爱民,在意志上锤炼坚韧品质,在行动上强化使命担当,真正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三个务必”的重要命题,其中“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要论断具有深远意义,其形成既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又有强烈的现实逻辑。新时代“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包含着敢于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斗争、同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同贫困顽疾作斗争、同党内腐败现象作斗争、同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等实践方略。“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斗争精神的当代发展,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依托,也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兴党强党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理论。这一重要思想自党的十六大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以来,有力地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展现出巨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价值。“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3.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意识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先驱们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所孕育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内容上承上启下的一个历史环节。而作为一种对于建党实践的“能动”反映,伟大建党精神也是主体建构的产物,它既来自新时代共产党人学习百年党史的历史觉悟,也源自对党的百年精神谱系源头的理论反思,更内蕴着中国共产党对“自我”的历史哲思。作为一种包含着辩证思维智慧的思想结晶,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内含着关于真理与价值、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生存与死亡、党性与人民性辩证关系的理解,对这些辩证智慧的理解可以启迪人们更好地在生活中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融入高校铸魂育人,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复旦大学近年来在伟大建党精神贯穿融入铸魂育人的整体实践,总结形成了“一线贯、全面穿、有机融、深度入”的具体做法和相关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与愚公移山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突出表现。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内涵丰富,以不忘初心、知难而进为信念根基,以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为内容指向,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实践遵循,其生成是双重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推动的价值生成,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中实现的文化认同;同时,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联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精神动力,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精神相融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文化支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贯通、为新阶段新征程新奋斗提供了方向指引,在三者统一中彰显出重大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早期的李大钊在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着重关注唯物史观。在国内与国际大背景下,李大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产生了“决定论”与“能动论”的矛盾。此矛盾究其根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知不清,李大钊在后期也纠正了这一认知,推进了唯物史观在革命中的传播与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典文本,剖析早期李大钊在“决定论”与“能动论”上的认知矛盾,及其之后在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基础上解决这种认知矛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东建  雷朋 《前线》2022,(1):19-2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高度,揭示了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历史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体现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价值旨归,彰显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实践逻辑。把握好《决议》的三个逻辑,助力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8.
黄峰  王书慧  姚桓 《前线》2022,(4):4-7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伟大征程中,当之无愧成为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的形成,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论断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依据,是理论、历史和现实多重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赵爽 《实事求是》2022,(3):31-39
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作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关键环节,呈现出深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阶级”的彰显贯通、“革命”与“建设”的此消彼长、“建设”与“改革”的继替重构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厘清概念范畴的话语赋义、协调时空格局的话语运行、凸显中国特色的话语传播透视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探求语境与内核的耦合协调、坚持承续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提升话语阐释的方法技巧凝构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实践逻辑。三重逻辑虽各有侧重,各显其质,但不可割裂而论,它们共同筑就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20.
“践行初心”“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关于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鲜明例证。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幸福观是对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不负人民”内涵的深化,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度。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筑牢共产党人的幸福观,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要体现在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用日用而不觉的核心价值理念凝聚磅礴力量和对人类命运真诚关切的天下情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