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11部分以专章形式对国家安全作出阐述,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彰显出深刻的战略逻辑、制度逻辑、善治逻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谋划国家安全,贯穿统筹发展和安全治国理政重大原则,强调对安全风险的防范化解,体现了战略逻辑;强调重点领域和重大事项的制度化,推进国家安全法治、战略、政策等方面的体系化,注重国家安全政策制度落地实施的机制化,体现了制度逻辑;在明确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的基础上,融入善治精神目标,体现了善治逻辑。三重逻辑对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善治理论与实践是从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通过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以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我国的社会治安治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追求一种社会治安的善治.因此,应从善治理论出发,以善治理论的基本要素为立足点,探讨社会治安治理的法治化治理、参与性治理和有效性治理,深入分析善治理论下进行社会治安治理的困境,为社会治安治理提供一种新的建设路径,使其最终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与模式,善治可以分为法治型善治与效能型善治两种类型。效能型善治所针对的治理之困正是法律的局限性在治理领域的表现,效能型善治与回应型法具有内在契合性。中国的善治既要实现法治,又要防治过度法治、硬性法治,需以纠纷及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为动力、为保障。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从治理—善治理论内涵、基本特征、具体功能出发,提出我国政治发展中借鉴治理—善治理论的现实必要性及其运用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理论,对推进生态政治治理具有积极作用。协商民主有利于培育生态政治治理主体,为生态政治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实现生态政治善治。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现协商民主与生态政治治理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治理理论中的“善治”理论为各国提供了管理上的创新模型和分析框架。善治是实现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合作治理理念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善治的基本特征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提供了所应坚持的原则。善治也是改善学生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治理即善治的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运用善治基本要素对出现在温岭的民主恳谈这种治理型模式加以剖析,提出政府需“投资”社会资本,要提高社会信任度、增强互惠规范、扩大参与网络以完善民主恳谈,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通过对治理、善治理论与社区警务网格化的分析,得出两者有相近的价值取向,同时社区警务网格化是善治和治理理论框架下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其次,发现社区警务网格化在当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网格基础薄弱、主体参与性较差、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等问题。最后,根据治理和善治理论的要求,提出创新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模式、优化治理手段、推行社会化运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路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和机制,但总体上呈现出原子化、碎片化特征,不利于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逻辑。为此,本研究基于嵌入性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等,结合中国社会转型实际情况,尝试构建嵌入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以此观照当前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并期望为今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提供有效整合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国内关于治理与善治理论的研究中,来自政党政治视界的关注相对较少,这其中固然有对于西方理论植入的谨慎态度,也不乏对于这一政治发展范式的片面解读。事实上,作为对现实公共政治生活危机的直接回应,治理与善治理论促使了政治学知识的主题由统治转向合作,这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安排也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将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纳入治理视域,一方面有助于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展现"价值",本文结合"中国治理评估框架"和"中国善治指数评价框架",着重就"价值"即中国政党制度对于中国善治构成要素的积极培育,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和发展党的纯洁性、全面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它以实现党自身的良好治理为价值取向。善治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理论,其构成要素中的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廉洁、公正等若干理念元素与全面从严治党有着较好的价值契合性。借鉴和吸收善治理论的这些理念元素,对于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效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已经成为实现我国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但信息化与现代化之间并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那么,信息技术应用是否能够驱动我国治理现代化?如果可能,信息技术如何驱动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其运行逻辑、融合过程和发展框架是怎样的?为回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以信息化进入国家治理场域为背景,以"信息化—治理"间的逻辑关系为主线,通过比较追求精准化的计算逻辑与追求稳定和发展的管理逻辑之间的共鸣与矛盾,进一步探讨计算逻辑与管理逻辑的融合模式,进而分析走向善治的可能性和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管理"为目标的治理现代化实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启动了政府改革运动。对改革运动产生深远影响的政府改革理论主要包括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善治理论,这些理论创新为我国目前的社会治理建设中治理思维、治理方式、治理机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现代民主治理模式,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体现:从治理理念上来看,它是理性化治理;从参与主体上来说,它是多元化治理;从治理机制上来看,它是法治化治理。沿着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中国应该转变国家治理理念,寻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善治之策。  相似文献   

15.
公民理性与政府善治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逐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既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百年治理经验,也需要总结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在此基础上以公民理性与政府善治作为基础支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是实现治理和善治的基础,治理作为一种社会的管理模式,又将进一步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与成熟。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已具备了实行治理的基础,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和谐不完善之处。治理与善治理论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适宜的理论基础。用治理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在管理与监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和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实现社会管理的多元参与;实现科学有序的社会流动,建构更有弹性的社会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17.
治理和善治理念应用于城市管理,成为构建城市治理模式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城市治理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城市公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过程和机制。告别传统的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城市治理,最终实现城市善治,必须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改善政府管理,同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的作用.构建政府——非政府组织——市民三者信任、协商、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拓展为基于国有企业属性的“属性责任”分析框架,以国网浙江电力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考察国有企业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实践面向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呈现出系统内防控、自愿性公益、执行式参与、主体性治理四类行为,体现了市场属性驱动其履行市场责任的市场逻辑、社会属性驱动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逻辑、政治属性驱动其履行政治责任的政治逻辑、公共属性驱动其履行公共责任的公共逻辑。文章创新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分析框架,回应了否定国有企业需要履行多重责任的理论质疑,阐明了国有企业需要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履行多重责任的内在逻辑,提出了优化国有企业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制度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村治理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村逐步形成了人民公社的治理模式,但是人民公社的治理模式并不能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要,所以人民公社的治理模式被村民自治所取代,对农村的管理方式也由国家对农村的全面的控制逐步转移到政府和村民合作治理,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大进步。而治理只是体现了一个过程,善治才是治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所以,善治无疑应该成为我国农村治理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政治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众多的重大问题,对这些问题研究的理论深度将影响到未来政治的发展。当今政治学理论研究领域最值得探讨的三个重大前沿问题是公民社会、全球治理和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