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确权赋能:激活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主体性问题贯穿乡村振兴始终,农民主体性是否得到激活事关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长久以来,农民主体性问题是政府的乡村振兴工作关注点,但是现实中,农民主体性经常陷入尴尬境地,这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原因。在理论上,农民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揭示不到位,没有明晰农民主体性的历史线索和内涵。在现实中,一方面,宪法确权缺失、制度机制界限不明晰、行政定位准确度不高,使农民主体性权利保障缺失;另一方面,农村老龄化配置、乡土文化变异、农民身份认同缺失使农民主体性的内在动能不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揭示主体性历史线索、找到症结、为农民主体性确权赋能,对于激活新时代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5年,康奈尔在性别研究领域提出了“多样性男性气概”及“支配性男性气概”的概念及框架,但却缺少对于“女性气质”相关概念的适应性研究;我们将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矩阵理论引入康奈尔的理论框架,从而在新的框架中,使“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不仅相互区别而且相互补充;而异性恋欲望则成为性别矩阵中联结“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  相似文献   

3.
土地经营权入股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抓手。然而,受农民自身、行政组织、投资者等因素的综合制约,当前土地经营权入股中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面临着困境。这一现实遭遇使土地经营权入股受到争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农民本身利益的损害。因此,有必要探析这一困境的本质及其原因,并对症下药地提出可能存在的解决路径,以期在土地经营权入股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优化土地流转模式,真正激发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内生性动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能。  相似文献   

4.
5.
6.
乡村振兴助推农村社区治理再上新台阶,决定着农村社区组织和社会秩序的变革,对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产生了直接影响。从农村社区组织化的维度分析农村社区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发现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之间的弱质性整合,以及农村社区组织功能弱化和主体缺位是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原因。为此,应以外部嵌入与组织协同为治理导向,对农村社区进行资源整合与组织功能再造。通过内外协同互助形成合力作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和谐有序的治理状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历史中的人性、性别与话语权力——"男性气质"神话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性气质”神话不单纯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压迫和后天的文化塑造,它有其生物学基础;它的维系也依赖于权力话语的运作和现实中超常规的实践操作。因此对于权力话语的反抗,追求性剐平等也必须通过话语祛魅的抵制性阅读和现实实践的批判性介入。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乡村振兴战略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挑战,青岛市围绕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这一主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包括优化组织结构体系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优化组织职责体系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优化组织保障体系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力等,构建起“镇(街)党委-社区党委-村(特色)党支部”的组织结构模式。这一改革不但极大地强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统领作用,而且通过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促进了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结果发现,农民生产能力培养、村集体产业梯度发展、技术平台搭建、惠农政策激励、组织引领与保障这五个核心范畴对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着显著影响,但其乡村产业振兴的方式和路径并不一致。本研究构建了上述五个核心范畴的乡村产业振兴作用机制模型,并阐释了模型中各因素内涵的相互关系,可以为政府在制定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时,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指导依据,也可以进一步丰富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是要消除乡村,而是要振兴乡村。乡村振兴既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又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扎实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要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关注、回应和解答新时代“三农”问题。农村关涉共同富裕的基本面,要努力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解决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供给等难题,优化农村创富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农业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柱,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发展难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是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群体,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解决运行管理、集体产权和发展动力等难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解决“三农”发展难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能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心在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我国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人才、信息以及技术等要素短缺;区域产业趋同;第三产业吸引力不强;乡村产业融合不足;产业化联合体机制不够成熟等。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念指导,并通过对三个具体案例和其他一些实例的研究,可以得到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一般规律性认识,并提出如下优化路径: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业态创新,避免产业趋同;大力引导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13.
14.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都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要目标。从逻辑关联上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前景目标,二者具有目标、使命与原则上的一致性;从实践上看,当前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还面临着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及保障整体偏低与农村发展不均衡等现实困境。为了摆脱上述困境,我国要积极完善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织牢农村社会保障安全网,同时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追求的是全面协调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要统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突破单向度的发展。目前,乡村依然面临着传统性和现代性、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乡村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张力。因此,乡村振兴要着眼于农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一方面要注重工具理性,夯实农民现代化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要回归价值理性,推动农民的全面发展,两者的统一要建立在基层党组织引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共同富裕视阈下乡村振兴法治建设,需以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耦合、传统价值的嬗变,以及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体主义方法论为理论基础,进行法理阐释。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层面仍面临许多窘境:乡村振兴法律制度滞后、法律对经济主体需求关注不足以及乡村振兴资金分配程序缺位等。因此,共同富裕视角下我国乡村振兴法治化路径的优化,一方面,要确保乡村立法的时代性、主体性和乡村振兴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合法性,使其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坚定的支撑力量;另一方面,要减少政府在乡村振兴调节中的比重,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发挥更积极的效能,从法律层面促进被帮扶主体经济能力的提升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效率的提高。同时,在战略推进过程中要以农民为依归,重点关注农民平等发展权利的落实,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7.
18.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银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既是发挥“余热”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银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有政策推动型、党建引领型、情感动员型和平台吸引型四种模式,通过对湘潭市H镇的调研分析,发现银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面临规章制度不完善、信息共享对接不畅通、社会支持乏力、服务保障能力滞后等问题,为此,应从制度完善、平台搭建、加大宣传与服务保障等方面完善银发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集聚机制,真正使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力量。  相似文献   

19.
李艺  李霖 《地方治理研究》2022,(3):54-65+80
乡村产业振兴有助于聚合农村产业发展要素,挖掘农村发展潜力。以元治理理论为指引,能够更好地剖析政府的作用机制,厘清产业发展中各种治理模式的功能定位与相互关系。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通过制定规范、夯实基础、构建平台、协调引导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实现科层、网络、市场等方面的协同做出了努力。但科层主体的过度干预和其他主体的参与不足造成了依附性合作、同质化发展的局面;政府职能的缺位与各产业主体的集体行动困境导致农户并未充分享受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乡村人力资源的匮乏和信息资源的碎片化阻碍了产业振兴的进程。未来政府应从重塑价值认同、规范合作秩序、统筹要素配置等方面着力,以高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当涂县在安徽省最早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具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本价值。乡村要全面振兴就必须要给自己准确画像定位,找准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模式。乡村振兴模式如何选择,应从乡村自身无可替代的生态环境优势、乡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乡村所处地特殊区位等关键资源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