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烁 《法学论坛》2023,(4):84-93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高发态势,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虽然连续数年的犯罪治理有一定成效,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强隐蔽化、高组织化的特点愈发凸显,实践中也存在着包括指定管辖适用失衡、证据适用不当、涉案财物处置无序等在内的程序性困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适时出台回应了实践需求,立法重心从打击惩治犯罪转向同预防犯罪并重,为解决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程序性困境提供了原则性规定。本文重点研讨限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指定管辖并建立检察机关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该类型案件的证据规则,以及构建具备诉讼形态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胡洪捃 《法人》2023,(12):65-67
<正>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较为严峻,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全国各地公安机关认真按照部、省、市、县工作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指示精神。本文以四川省夹江县公安局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经验为例,深入分析县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前端防范”的特点以及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鑫 《法制与社会》2013,(32):67-68
涉众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难点体现在抓捕难、取证难、追赃难、协作难、处理难。对策包括建立专职侦查队伍,开展专项斗争;创新侦查机制,实行落地侦查;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司法协作,打击跨境、跨国电信诈骗犯罪,抓捕境外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4.
为回应打击中国-东盟跨境电信诈骗犯罪对理论研究的新要求,本文梳理了中国-东盟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研究文献,回顾了中国-东盟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演变,认为电信犯罪组织结构网络化、跨地区化与犯罪行为专业化、高技术化、欺骗性与"非接触性"是这类犯罪突出特点.打击中国-东盟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困难在于:司法体制障碍,法律适用问题,证据构建难度大,电信、银行部门缺乏同司法机关的深度配合.近期此类犯罪还将蔓延,受害者向内地省份延伸,单案案值不断扩大,涉及国家还会增加.对中国-东盟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措施是建立立体联动的犯罪预防体系,相关各方应加强跨地区警务合作共同打击,加强对银行、电信部门的监管,加强社会公众的防范宣传.  相似文献   

5.
翁音韵  刘洋 《人民检察》2023,(22):25-28
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且呈现犯罪组织集群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过程隐秘化等特点。与此同时,跨境取证难、追赃挽损阻力大及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组织核心人员查处难、非数额构罪要素适用等问题亟须解决。对此,应着力强化跨境联动,畅通境外取证渠道,提升追赃挽损能力,并在准确理解和适用非数额构罪要素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6.
罗瑞欣 《人民司法》2022,(7):98-101+106
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愈发深入,特别是数字金融的兴起,滋生出伪造电子凭证、电信诈骗等新型的违法犯罪问题。近年来由我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地区传入内地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这不仅使执法机关及监管部门在履行职能时无法可依,同时也使得违法成本与非法收益之间出现倒挂,令更多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笔者对跨境电信诈骗的作用机理、组织架构、实施特点等进行深入地思考探究,针对跨境电信诈骗难以有效打击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通过对近年来较为典型的跨境电信诈骗案例的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出跨境电信诈骗的特点以及其对社会构成的危害,提升社会对此类犯罪的认知程度,从而对电信诈骗进行有效的抑制。  相似文献   

7.
《现代世界警察》2022,(10):16-17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快速蔓延泛滥,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已成为主要犯罪、世界公害。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世界各地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积累了成功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打击和治理并重,建立了一整套多部门参与的高效工作体系,并专门制定颁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公安机关针对此类犯罪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监管漏洞,借用“征信修复”等名义实施诈骗活动,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由于反诈立法体系庞杂,市场主体责任不清,政府部门监管手段单一以及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虚假征信类诈骗犯罪案件数量不断攀升,增加了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难度。对此,应加大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力度,建立健全反诈立法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压实主体职责,加强政府监管,健全协同治理机制,以破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世界警察》2023,(10):24-25
<正>9月11日下午,随着三架中国民航包机降落在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和重庆江北国际机场,164名从事虚假投资理财类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被河北、河南、重庆公安机关从老挝押解回国,加上前期由安徽公安机关押解回国的15名犯罪嫌疑人,此次中老警方开展警务执法合作抓获的179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全部被押解回国,涉及全国13个省(市)的270余起重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成功告破。今年以来,针对虚假投资理财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多、损失大等情况,公安部高度重视,组织河北、安徽、河南、重庆等地公安机关全面开展案件侦办工作。  相似文献   

10.
王爱立 《人民检察》2022,(19):18-22
<正>2022年9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共7章50条,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是以“小切口”立法形式,对特定领域犯罪进行深入治理的专门性、综合性法律,是一部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强预防性法律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制度上预防、遏制、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这一新型犯罪的重要法律,是数字安全领域立法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1.
"断卡"行动全面激活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罪名的适用,有效遏制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关联犯罪,呈现出此类犯罪分工精细化、形式隐蔽化、手段多元化、人员低龄化等特点,同时暴露出案件管辖、罪名认定等困扰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问题,也给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应通过完善立法、加强案例指导工作、健全风险防控机制、落实行业监管职责、健全部门联动、加强法治宣传引导等方式,形成全方位网络安全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2.
张提 《人民检察》2023,(19):26-28
<正>近年来,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呈多发高发态势,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被害人而言,最关注的是被骗资金的追回。本文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逃匿人员追赃挽损问题展开讨论。一、对逃匿人员追赃挽损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案双查力度需进一步加大长期以来受“重刑事追诉、轻财产处置”司法观念影响,实体程序设计和司法实务都将打击违法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定罪量刑作为重心,轻视财产处置。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世界警察》2023,(11):13-14
针对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峻形势,云南公安机关不断强化与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的边境警务合作,持续开展多轮打击行动。近日,在前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上,打击行动再添重大战果,497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分两批移交临沧公安机关,209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移交普洱公安机关,其中网上在逃人员26名,有力打击了境外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今年9月以来,云南西双版纳、普洱等地公安机关通过与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开展边境警务执法合作,一大批境外诈骗窝点被成功铲除,一大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被移交我方。为持续掀起打击声势,  相似文献   

14.
黄莎 《方圆》2022,(1):38-39
2021年我有个明显的感觉,看到的关于诈骗案的报道实在是太多了,套路繁杂让人防不胜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 在此背景下,2021年10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进行专门立法,标志着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正式进入国...  相似文献   

15.
数字     
98.4%2020年,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达98.4%。2020年1至11月,全国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下降9.3%,一、二审裁判生效后息诉服判率达97.9%.1200亿元2020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持续深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5.6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3万名,拦截诈骗电话1.4亿个、诈骗短信8.7亿条,为群众直接避免经济损失1200亿元。  相似文献   

16.
犯罪类型本质分析是犯罪治理必要前提,在电信网络犯罪新形势下,加强电信网络犯罪类型结构及其对策研究极具现实意义.伪基站犯罪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电信网络犯罪,与传统电话诈骗相比,伪基站犯罪具有更多自身"比较优势".同时,电信网络犯罪的主要危害类型不是一种线性发展演变结果.从长远来看,目前电信网络犯罪治理,当务之急是战略问题而不是战术问题.因此,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差异化打击和持久战,对遏制当前持续高位攀升电信网络犯罪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7.
电信诈骗的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信诈骗由于其诈骗手段多样化、作案手段隐蔽化、作案技术科技化使得其并未能得到有效抑制,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如何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已成为政法机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课题。本文对电信诈骗的特点、防范与打击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钟达鑫 《法制与社会》2014,(6):115+130-115,130
当前电信诈骗犯罪日益猖獗,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须严加整治。电信诈骗犯罪案件中,电子证据在案件的认定和处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电子证据保全问题,对预防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晶  陈锦 《海峡法学》2015,(1):18-24
近年来,两岸警方在《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的框架下,开展了多领域的打击犯罪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与此同时,跨境电信诈骗犯罪集团也呈现出内部成员不断增多,分工日趋细化的趋势,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并且犯罪集团有从台湾向第三国转移等新动向。目前,由于两岸司法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差异,两岸司法互助机制仍然存在许多执法困境。为共同打击犯罪犯罪,两岸需要搁置政治争议,加强沟通交流,强化对电信、网络、金融的监管,联合更多的国家共同加入到打击跨境犯罪之中。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时有发生,随着犯罪智能化、集团化、跨域化的发展,电信诈骗案件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稳定和公众财产权益。如何防范好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针对电信诈骗的特点,分析了电信诈骗发生的原因,并从立法防控、监督防控、人性防控等三方面出发,对电信诈骗的防控体系进行探讨,以其从根源上杜绝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