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上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以及党和国家的舆论引导力带来严峻考验。加强网络监管,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先进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空间的舆论导向力,营造和谐网络文化环境,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新发展阶段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驾护航.由于互联网"最大变量"的深刻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一个重点.近年来,统战工作愈发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但是在"谁来传播""传播什么""怎么传播"等层面存在着实践困境.这需要统战工作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通过打造覆盖广泛、多元、多层的传播队伍,推进内容的宣传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统一,构建勾连圈层的统战传播网等方式加以应对,为维护新发展阶段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与美西方反华势力、达赖集团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特殊战场”,党和国家对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命题。涉藏网络舆情治理既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又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息息相关。通过对涉藏网络舆情在新时代呈现出的“三个突破”新特征及其影响的分析,从转变治理理念、健全治理机制和提高宣传引导水平三方面提出新时代涉藏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碎片化场景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新渠道,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都呈现出新特征.传播主体分散在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专业学者和业余人士同时在场.传播内容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只言片语,碎片信息和闲言碎语相互交织.传播受众活跃在现实社会的不同领域,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遥相呼应.传播媒介弥漫于网络空间的多元场景,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密切协同.传播效果呈现为取悦受众的娱乐心态,文艺作品和娱乐活动纷呈上演.借助碎片化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干扰了社会思潮治理、影响了价值观的树立、歪曲了党和国家历史.对此,要以清朗网络空间增强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力,以网络叙事风格增添党和国家历史感染力,以网络新兴媒体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权,与错误思想做坚决的斗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信息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新闻、观点、言论和信息的制造者和发送者,原有的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变化的要求,需要进行创新。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要采取堵疏结合的意识形态管理思路,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保证官方和主流媒体信息披露的准确高效,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明确各主体权责,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6.
网络空间已成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显著标志;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核心价值取向。国家政治安全视角下,我国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消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防御力、网络虚假信息传播侵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公信力、多元价值观并存淡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等挑战。要着眼于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争夺的紧迫感,从内核引领、技术致胜、制度保障等方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核心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智能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技术,既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信息生产主体的多元进化性,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信息内容分发的倾向偏颇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信息情境沉浸的过度不良化,降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凝聚力;媒体传播格局的相对失衡化,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导力。在智能传播时代,可通过调控算法推荐技术、加强平台监管治理、全面培育主体素养、推动主流媒体发展等路径,助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既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随着移动终端在农村的普及,农村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呈现传播普及化、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内容日常化等新特征。同时,农村也面临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乏力、封建迷信伺机渗透、西方意识形态隐蔽侵入等方面的挑战。要应对这些新挑战,需要从构建农村网络意识形态之基、主动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等多维度发力,形成新媒体时代农村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的重要技术平台和工具。网络虚拟社会发展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挑战:网络空间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阵地;网络渗透是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模式;网络谣言是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隐患;网络问政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新领域。网络虚拟社会发展对维护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提出了新课题,加大了意识形态的引导难度。要从理论保障、政治保障、社会保障、文化保障、法律保障和技术保障方面,构筑网络虚拟社会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境遇,也给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行动逻辑。借助大数据、智媒载体、算法算力等技术手段,历史虚无主义在出场方式、影响受众、手段策略等方面呈现出更加软性和潜隐化的特征。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更为强烈,“社会危害性”更加凸显,其隐蔽式歪曲着历史认知,扰乱网络生态秩序;沉浸式消解着国家认同,撕裂价值共识;颠覆式弱化着政治信仰,制造“西化”陷阱。为此,通过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匡正大众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信、健全法规制度约束监管机制、抵御智能算法漏洞、完善智能治理等实践举措,以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侵扰。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风险本质上是价值观风险,意识形态安全本质上是价值观安全,因为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随着人类步入“比特之境”,“数字化生存”成为人类的普遍性存在样态,价值观安全的发生场域由现实空间伸展至网络空间。以“互联网自由”为由进行“普世价值”传播是美国开展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国价值观面临的主要风险。因此,用中国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是保证中国价值观安全的必然选择。具体要求主要有:敢于“亮剑”,敢于比较,在比较中弘扬中国价值观;在理论上讲清中国价值观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以及未来走向,讲清楚中国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其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国家梦、民族梦同个人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网络空间多种思潮和"主义"相互激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这要求我们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在网络空间的拓展研究,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意识形态话语权一般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效果等四要素构成。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执政的权威性、理论的真理性、价值取向的人本性、表达形式的有效性、多元思潮的借鉴性,等等。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从推进主体维度看,党要牢牢掌握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从夯实基础维度看,要夯实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基,确保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性与科学性;从方法与策略维度看,要创新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方式与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带来了非常显著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造成了严重威胁,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元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成了严峻挑战,网络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传播理念与形式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更好的传播手段,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丰富与创新,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各种先进和有益的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当前,应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和专家队伍建设,并加强对一些新闻网站和评论性网站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4.
新疆网络安全领域意识形态建设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得到飞速发展和普及,它在开启人类社会新时代、新空间的同时,也开启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空间。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使得互联网成为西方反华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和攻击的重要工具,对新疆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为确保新疆网络安全领域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力度,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加大主流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的建设,构建舆论主体力量;建立有效的网络监控平台,确保新疆文化安全;加强网络立法,使网络的监管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代,推进和建设网络强国必须重视和运用科学方法,才能保障网络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在新时代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要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遵循对立统一规律、立足科学实践、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才能实现网络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网络自由与秩序相统一、网络开放与自主相统一、网络管理与服务相统一,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水平,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确保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增量”。  相似文献   

16.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场域,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性决定其在消解传统特权时生产了网络空间正义,同时又在超越权利边界时生产了网络空间的非正义。网络空间非正义呈现出的网络群体极化、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以及向非理性行为转化等诸多政治现象。这给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探求网络空间非正义生产的物质利益和意识形态根源及主体性异化问题,逐渐消除网络空间非正义行为的存量;另一方面需要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等维度推动网络空间现代化治理,引导网络空间的正义行为,不断凝聚网络空间正义力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正>2023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当今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引领推动着一场以网络时空结构嬗变为表征的技术革命和空间转换,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变量和时空场域,人类社会正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面对日趋复杂多变、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高度重视来自“网上”“网下”的种种影响因素的制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理念主动探索增强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引领力行之有效的路径,从而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8.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是内在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基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要求,结合互联网的鲜明特性与运作趋向,分别形成制度供给机制、议题引导机制、技术革新机制、协同联动机制以及现实关照机制,进一步建构起多维治理机制来系统运作,不失为提升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效能的一种实践路径。实现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有助于推动营造安全有序、向上向善、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更能够在其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重新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开辟了一条以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内容、以改革开放为战略依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建设新路径;同时也探索了新时期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具体建设:应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抽象的政治性争论,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两大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高度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出:从内在意蕴来看,“四个共同”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四个与共”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大统战工作格局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局性意义。为应对来自经济、网络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艰巨挑战,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夯实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重视网络新媒体传播作用;筑起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攻击的“铜墙铁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