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科斯执政时期 ,由于天主教内部的变革以及菲律宾国内的特殊情况 ,菲律宾天主教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同马科斯政权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对抗的转变。菲律宾天主教会在推翻马科斯独裁统治的运动中发挥了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科斯政府时期,由于菲律宾基督教教会活跃的“入世”表现,加之马科斯政权实施军管法引起人权状况恶化,以及政府对基督教人员、财产等权益的侵犯,菲律宾政府与基督教组织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对抗的变化。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待菲律宾基督教组织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忽视到逐步重视,从观望到接触、援助、施加影响,而菲律宾基督教组织也希望借助美国政府向马科斯政府施压,推动结束军管并恢复正常的政治局面。美国政府力促菲律宾基督教组织恪守“政教分离”和“非暴力手段”的原则,关注并默许基督教组织与反对派势力合作,最终菲律宾在1986年通过“人民力量革命”实现了政权和平过渡。  相似文献   

3.
自1983年菲律宾的反对党领袖贝尼尼奥·阿基诺被害以后,菲律宾政局急剧动荡,它的政治前景一直为国际社会严重关注。美国由于对马科斯政权的长期支持以及对克拉克空军基地和苏比克海军基地的严重依赖,一直担心菲律宾会不会成为“另一个伊朗”。为了保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不受影响,里根政府对菲律宾的政策在策略上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4.
在菲律宾的政治生活中,军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80年代中期,军队中的反马科斯势力秘密组织了“军队改革运动”,并在1986年“二月革命”推翻马科斯政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阿基诺上台后,将菲律宾武装部队改名为“新菲律宾武装部队”,对马科斯的旧军事机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组,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暴露出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菲律宾南部就处于社会动荡之中,随着1972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宣布实行“军法管制”,南部的动荡终于演变成为一场穆斯林武装集团与政府军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在这场社会动荡和武装冲突中,菲律宾的穆斯林不仅组织起政治团体和武装部队,而且明确地提出了政治主张。穆斯林的武装斗争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  相似文献   

6.
一九五四年五月,三十五岁的菲律宾国会议员马科斯向比他小十三岁的伊梅尔达求婚:“和我结婚吧。如果你同意的话,我一定让你做总统夫人。”这位刚被选为菲律宾小姐的佳丽对求婚者做出了允诺。两个星期以后,他们就结婚了,这实在是闪电般的速度。但求婚者并不是空口许诺。十一年后,马科斯就任菲律宾第六任总统,伊梅尔达也  相似文献   

7.
“五·八”选举后菲律宾主要对外关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沈红芳菲律宾总统拉莫斯的乙抄民斗联盟党在1995年5月8日的参议院中期选举中获胜,对菲律宾主要对外关系产生较大影响。菲美关系结束了自马科斯中后期以来长达约20年的“离心”现象,步入迅速全面的修复时期...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二年九月,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在全国实行紧急状态时宣布了建立所谓“新社会”的方针。这一术语意味着一种旨在使社会加速资本主义化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 马科斯在向广大居民发出呼吁时,使用了获得独立的国家所盛行的满足“基本需求”的  相似文献   

9.
在战后日本的对外政策中,同菲律宾的关系占有重要的地位。菲律宾市场对日本垄断公司具有高度的吸引力、菲律宾地处重要的战略位置、两国统治集团的政治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趋于接近——这就是东京一向对菲律宾这个发展中国家予以重视的根由。 1983年5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到马尼拉作正式访问。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欢迎词中指出,菲日两国的关系是“维护亚洲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菲律宾面临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对战后时期日菲关系进行综合考察显得更为迫切。菲律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教育     
以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称号命名的菲律宾共和国,系由面积十一万五千七百零七平方哩、为数大约七千个岛屿所组成。一九七八年人口估计约为四千五百万人,在人类学上代表多样性的种族群体。菲律宾的天然资源富有潜力,但大部分尚未开发。目前,行政当局面对的一个关健性问题是国家教育条件的改进。一九七二年,菲律宾被置于戒严法之下,开始了马科斯总统所谓的“新社会”,试图改进包括教育在内的国家社会——经济地  相似文献   

11.
菲迪南德·马科斯是菲律宾独立以后的第六任总统。他在任20年有余,是菲律宾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统。他曾为菲律宾的经济振兴做出过贡献,也为菲律宾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一定地位,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但是,他又终于阻碍了菲律宾的政治经济发展,为自己塑造了  相似文献   

12.
法国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是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全球移民流动大潮与反移民因素之间的巨大矛盾背景下的产物。右翼民粹主义以反移民为基础动因和核心诉求。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化的加速、移民流动现象大为增加,使得右翼民粹主义的反移民主张备受欢迎。法国的主流民意认为移民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且大多数支持限制移民。法国的移民政治议题仍然在继续发酵,马克龙政府也在进行新的移民法案改革,试图掌握移民议题的主动权。包括法国在内的欧美右翼民粹主义不会轻易消退,甚至在某些条件下还可能不断产生冲击。同时,欧美始终存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强大声音和力量,其与右翼民粹主义也将产生持久的碰撞,深刻影响着右翼民粹主义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民粹主义及其泛化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19世纪俄国的民粹主义,在现今的话语出现了两重涵义:一种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中的民粹主义,是19世纪俄国社会产生的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另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民粹主义,无论在内涵还是表现形式上与前者都有很大区别。更多地表现为接近人民的平民主义、草根主义。两种语境下的“民粹主义”不仅内涵不同,而且在分析同一历史人物时,也有很大差异。出现了民粹主义与平民主义、人民主义相混淆的现象,从而致使民粹主义在不同程度的泛化,应该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4.
李济时  杨怀晨 《欧洲研究》2022,(5):83-107+7
2022年的法国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表明,民粹主义政治势力已经对传统政治格局构成全面挑战,同时出现了左右翼民粹主义之争、民粹主义内部的极端派与温和派之争。传统的左右翼意识形态都无法有效应对当代的问题,技术官僚主义作为一种替代品主导着法国的政治舞台,但它不仅没有成为对抗民粹主义的利器,反而成为民粹主义进一步发酵的诱因。法国政治格局已经从左右之争演变为民粹主义和技术官僚主义之争,其中既有全球化冲击、新的社会经济格局冲击和特殊事件的影响,又有本国政治传统和政治体制的原因,与法国右翼民粹主义的主流化也密切相关。法国主流政治的未来不能寄托于不再牢固的“共和阵线”,必须凝聚新的共识才能改变社会撕裂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马科斯统治下的电信业看菲律宾与美国的依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科斯统治时期 ,菲律宾依靠世界银行的资助大力发展电信业。但是发展后的电信业只是加强了菲律宾跨国传播的能力 ,而并没有解决人们对电信业的基本需要。同时 ,世界银行的贷款导致菲律宾在政治和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本文试图从依附理论的角度探讨这种依附关系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于马科斯政权来说,国外借款起着一种稳定国内政局的润滑剂作用。如果外资一旦停止输入,马科斯政权便将面临严重的困难,它就得加强军事管制,并对政治界、宗教界、劳工界的反对派势力施行更严厉的镇压。”——引自《一九八三年以前的菲律宾》——  相似文献   

17.
玄理 《德国研究》2023,(5):25-44+152-153
在新冠疫情危机和气候危机背景下,通过建构科学框架叙事“去合法化”主流科学真相已成为当前右翼民粹主义政治传播和动员策略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架构视角从诊断型架构、处方型架构和动机型架构三个方面对右翼民粹主义的科学叙事进行分析。在诊断型架构方面,民粹主义者对精英进行道德审判,从目的可疑性和行为伪善性两个层面揭露精英的“道德低劣性”。在处方型架构方面,民粹主义者借助于呼吁常识、科学化包装和建构阴谋论等手段建构新的科学“反知识”框架,向人民展示民粹主义版本的另类事实对于主流科学知识的可替代性。在动机型架构方面,民粹主义者通过煽动对精英和主流科学的恐惧和愤怒情绪,使民众更有动机根据自身身份认同和情感直觉对科学信息进行解读和传播。最后,本文以德国选择党的气候科学架构作为案例,探析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如何利用气候科学框架挑战主流气候科学和政治精英,以实现自身政治诉求。对右翼民粹主义科学架构的研究,有助于为研判当前西方政治极化的发展新趋势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我没想到它是那样的庞大……我从未料到你们在那里有这样一摊子东西。我认为马科斯先生说得对,它对我们比对菲律宾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就任已十三年,实施军事戒严令也进入第七年。在这期间,总统一家及其亲信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益的集中是惊人的。总统为了达到消灭长达四百年之久的殖民地时代残余的目标而进行的宏伟事业,即“新  相似文献   

20.
菲律宾军事管制令看来决定要继续下去。费迪南·马科斯总统在他六十二岁寿辰前夕说,虽然他曾计划今年解除军事管制,但“若干事态发展”妨碍了他实行这个计划。这项声明并不令人惊讶。许多人都感到,马科斯不打算在今年或在任何其它年份结束独裁统治。他说,经济危机在未来的十八个月内将会达到顶峰,而应付这个“新的危险”,需要军事管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