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检察机关办理司法救助案件,对于常见多发的案件类型,可以进行大数据建模,通过与相关单位协作配合,进行数据收集、数据碰撞和对比,全面筛查类案救助线索。在拓展刑事类救助案源的同时,可以依规开展民事类救助,有效解决救助案件线索渠道来源单一、救助工作开展不及时等问题。发现社会救助线索的,应当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开展多元化帮扶;发现法律监督线索的,应当同步依法履职;发现社会治理问题的,应当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完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智能化浪潮下,检察监督正发生着由案件监督向数据监督转变、事后监督向全程监督转变、人力监督向算法监督转变的内嵌式变革,其中也存在着诸多发展隐忧,具体表现为数据共享的实现困境、全程监督的潜在危机与算法运用的公正遮蔽。执法司法数据共享是检察监督智能化的前提,需要从数据共享规则设计、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数据共享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机制建构。检察监督智能化应采取以行政违法行为的智能化线索挖掘、立案侦查和刑罚执行的智能化审查、司法裁判的智能化类案监督为主要应用场景的“场景式监督”,并通过算法歧视的防范与修正、算法公开与解释、全过程的算法参与、算法责任追究等方式展开技术正当程序规制。  相似文献   

3.
司法救助作为国家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存在着因信息衔接不畅通、救助线索发现难、救助标准不统一、部门协同不及时等导致救助实效不到位等问题。检察机关应树立大数据思维,加强大数据运用,通过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区域困难群体信息数据池,依托司法救助服务乡村振兴实体化工作平台构建大数据模型。通过大数据赋能司法救助工作,检察机关能够快速锁定救助对象,精准测算救助金额,同步开展社会救助、分类帮扶,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对于因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造成人身伤害,且通过诉讼途径无法获得有效赔偿导致生活困难的被害人,检察机关应当能动开展司法救助工作,以数字赋能推动司法救助提质增效。要注重推进司法办案、社会救助等数据的归集共享、梳理应用,通过数字建模实现智能分析匹配,有效挖掘司法救助线索。既实时同步开展检察环节司法救助,又积极拓展审判执行环节的司法救助,同时加强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联动互动,并借助政法网格员队伍提升困难群众核查质效,有效构建多元联动的救助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时代,“数据”正在深刻改变着新时代的检察工作。本次发布的大数据赋能类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聚焦当前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因信息衔接不畅通、救助标准不统一、部门协同不及时导致救助实效不到位等问题,打破数据壁垒,积极探索构建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充分展现了大数据在推动新时代司法救助工作高质效发展、促进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控申部门要树立大数据思维,主动跟上、适应数字化时代大势,构建控申“数字检察”工作模式,推动控申检察业务与数字检察深度融合,以“数字革命”驱动新时代控申工作整体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能动履职。  相似文献   

6.
针对司法救助案件线索来源少、救助不及时问题,检察机关通过聚焦因案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建档立卡贫困户、退役军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涉法涉诉信访人等重点人群,建立国家司法救助线索大数据筛查智慧应用平台,通过数据比对碰撞,精准、高效筛查司法救助案件线索,变当事人申请为检察机关主动排查,跑出司法救助“加速度”,全力防范化解因案返贫、致贫风险,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检察力量。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转型、犯罪产业化趋势的背景和检察大数据战略变革要求下,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刑事监督立案也应强调大数据赋能线索发现。大数据技术与刑事监督立案能够耦合,且实践中已经出现数据挖掘、数据比对和犯罪画像等模型的典型运用和在民事、行政监督事项中发现监督立案线索的非典型运用两种类型。在智慧司法时代,监督立案是对公安机关侦查权的制约,移送犯罪线索是在分工负责基础上互相配合打击犯罪的需要,应按照“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标准对大数据赋能监督立案线索分别处理,坚持常态机制的基础作用、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支撑效能,促进个案办理到类案治理的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赵珏 《中国检察官》2022,(23):11-14
在当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的背景下,最高检大力推动实施“检察大数据战略”,推动构建内部检察大数据深度挖掘应用与外部执法司法大数据协同共享相结合的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格局。其中,构建执法司法大数据信息协同共享机制成为重要一环,意义重大。目前在推进过程中执法司法大数据协同、畅通运行机制、平台搭建、数据安全共享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厘清和探讨。深入推进执法司法大数据信息协同共享,要转变理念,树立“大数据思维”,以率先实现政法部门的核心数据系统整合为突破点,统筹推进,夯实制度、畅通运行机制、加强科技支撑,有序推进跨部门数据协作平台建设,实现法治数据安全、高效共享,进而深度运用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9.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法律监督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运用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可促使法律监督理念向协同监督转变,法律监督目标向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转变,法律监督方式向类案监督、能动履职转变。具体路径是,以大数据法律监督实现“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法律监督跨条线、跨部门融合,推进数据互联、实现对外协同。  相似文献   

10.
探析大数据技术在行政检察监督电子数据取证、法律适用等领域的应用路径,可以促进行政检察监督高效化、精细化、全覆盖。应运用大数据关联性分析、异常数据对比识别,积极发现行政监督线索,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多链条的行政检察监督可视化展示平台,助力行政检察监督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行政行为看得见”的实时监督模式转变、从个案办理式监督向类案治理式监督的转变,提升行政检察监督质效。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字经济时代和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既面临新挑战,也面临新机遇。大数据能为自侦案件线索发现提供新的思路,在刑事侦查和民事执行领域,可运用要素筛查、数据碰撞、关联分析、异常统计等监督模型发现违法下行、以罚代刑、制造假案、执行异常等问题,挖掘出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线索。不同的监督模型并非排斥对立,可以整合运用、灵活配置。但数据的获取和共享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应通过主动监督的实战成果赢得各方认同,在监督办案中逐步打破数据壁垒。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宪法》规定“一府两院”由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但是,《监督法》的出台,对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好人大司法监督工作?各地人大常委会应以《监督法》为依据,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人大司法监督工作新思路、新方式,把个案监督和信访工作转化为类案办理,把评议司法机关转变为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前置监督手段,提高监督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不仅是数字检察战略部署的核心内容,更是党中央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各地法律监督数字化智能化的实践探索,整体呈现重点多元、范式丰富、转变深刻等特征,但也暴露出技术、人员、数据、算法等方面存在短板,需进一步加以探索应对。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数字化的特点和优势第一,从案件监督向数据监督转变。传统法律监督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修订《人民检察院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细则》,这是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的具体举措。本次修订确立应救助尽救助原则;明确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是开展司法救助的专责部门,突出强调主动救助;更加注重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衔接,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源头预防和社会矛盾化解。检察机关应准确把握开展司法救助的性质、原则、职能分工、救助对象的范围等重点内容,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主动性,自觉能动服务大局,推动司法救助工作“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15.
张颖  马坦 《检察风云》2023,(8):26-27
<正>近年,杨浦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杨浦区院”)按照市院工作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活动,进一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优势,加大司法过程中对困难妇女的救助帮扶力度,更好维护妇女权益。沟通联系,主动发现线索截至2022年9月5日,杨浦区院受理审查司法救助案件30件,已经办结司法救助案件22件,发放救助金额25.3万余元,司法救助率达到5.7%。  相似文献   

16.
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是刑事诉讼中制约监督的重要内容,随着检察机关“捕诉一体”改革效能逐步释放,侦查监督力度在持续有效加强。但司法实践中,侦查监督被动性、选择性、滞后性、疲弱性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现有法律规定框架下,应进一步强化检察引导侦查对侦查活动的准司法控制效能,加快推进侦查监督“事务性”处置向“案件化”办理转变,强化调查核实权的运用及其与检察侦查权的衔接,推动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的实质化运行,借助大数据赋能“智慧侦监”,拓展线索来源,强化监督刚性,深化协作配合,提升监督质效,促进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一、民事案件执行监督线索来源与受理民事案件执行监督线索来源是检察机关做好民事执行监督工作的前提,优质的线索更是提高监督效率、效果的前提。在检察机关民事监督的司法实践中,通常各级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民事执行检察案件主要有以下来源:第一种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诉的;第二种其他单位和个人向人民检察院举报的;第三种上级人民检察院或本院检察长交办的;第四种人民检察院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全国各法院就如何加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为基层法院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院就如何加强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进行了认真地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监督结果与监督过程并重,检查监督与整改和奖惩相结合.及时纠错,重在提高”的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新机制。实现了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结果监督向过程监督、全方位监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张玲 《人民司法》2016,(4):102-106
《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首次提出推动司法救助制度立法,本文以此为契机,回顾我国司法救助制度从无到有的渐进式发展历程,检视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法规不统一、对象标准不明确、资金短缺、受助群体有限、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以该制度的保障功能和价值定位为立足点,从应然角度出发,分析司法救助制度的资金来源、救助范围、审批及发放、监督等实然化路径,从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提出立法建议,切实发挥司法救助制度应有的司法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从2005年开始,江苏省扬中市积极探索构建招投标领域的廉政监管体系。立足于“高位监督、全程监督、规范监督、严格监督”的这套体系,坚持以交易市场为平台,以廉政监管为主线的工作思路,通过廉政监管工作体制与运作机制的同步推进和深化,实现了招投标交易由分散、隐蔽、无序向集中、公开、规范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