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缺少科学的理解,一方面以为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建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可以全部自然地得到发挥,把社会主义理想化,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绝对化;另一方面,当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出现困难和挫折时,又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认识上的巨大反差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思绪,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与信念。因此,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便成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就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优越性试作一些理论上的分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它又越来越多地被谈及。当今世界背景中出现的资本主义改良景象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呈现出多个层面。反社会主义的人厌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信仰社会主义的人在宣扬其优越性时理不直、气不壮。前一种情形不是题中之义,后一种情形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与其它制度的比较中一些人只注意直观的简单并列比较,而优越性作为一种比较范畴,它既存在于直观的横向比较中,也存在于以时间序列为线索的纵向比较中。其中两种制度进行比较的背后历史因素又是不能回避的,列宁早在七十年前就已注意到这一点。二是在当今两种最  相似文献   

3.
通过新旧中国对比,通过同发展中国家甚至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比,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是,有的人尤其是一些青年人仍然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优越性抱着半信半疑态度,说什么“信无从信,辩无从辩”,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教”。诚然,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恶意中伤的人在我国毕竟是少数,就绝大多数人来说,对社会主义优越性存有某些看法,仅是一个认识问题。但  相似文献   

4.
企业破产法问题,从理论界的争论一直发展到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破产法草案时的热烈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我国,过去人们认为社会主义企业没有破产问题,并把这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直到八十年代初,有的经济学论著还说,社会主义竞争“是一种有淘汰而没有破产的竞  相似文献   

5.
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比较,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只有用科学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对待这个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一,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横向比较时,不能离开纵向的历史比较,否则就要犯简单类比的错误。比如,现在人们很容易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新社会制度比它所代替的旧制度具有优越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比旧制度更能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制度对于封建主义制度是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资本主义,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如此。但是,由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生产力有了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爆发的,而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中发生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创造比发达资本主义相同或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从而充分显示它的优越性。但从总体上讲,从发展趋势上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当然也包括优越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并从13个方面系统概括了其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有利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  相似文献   

9.
李莹 《理论导报》2020,(5):46-47,50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进行制度宣传教育,讲故事是个好办法。把中国制度故事讲得更加精彩,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深刻认识坚  相似文献   

10.
铁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在当前形势下,重新梳理和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问题,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也是当前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搞好这一课题的研究,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破除教条主义的影响,从本质上、规律上、动态上把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样,需要不断探索,深化认识。我们过去所强调的优越性有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赋予其新的内容。但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派生物,其本身具有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以不断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建设和发展新型…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19,(24)
正12月1日出版的2019年第23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文章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演进轨迹、显著优势,就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辟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突出强调要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历史和实践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少数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不顾事实,肆意攻击和丑化社会主义制度。方励之说什么:“我们这三十年做的事情,总的说来是不成功的”。王若望说:“不要羞羞答答硬劲强调社会主义优越性”。其实,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已不是新问题,几年前有人就提了出来。少数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乘机在这个问题上作文章,把这个问题搞得更加混沌,致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动摇。为此,更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就在于它能容许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7,(1):34-35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什么到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回答这个问题,既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又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所谓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说,我们确实承认在当今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优势,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处于相对劣势。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说在进行两种社会制度的比较时,既要看现在,还要看历史;既要看局部,还要看全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一种固定的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物价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稳定不变,或者逐步降低,否则就体现不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错在把稳定物价等同于冻结物价。建国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实行稳定物价、稳中有降的方针。解放初期,为了安定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商品供不应求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规律,有的同志甚至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优越性,是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现在有的同志认为,市场商品长期供不应求,不是社会主义的必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梦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中国梦的实现是需要青少年付出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的。因此,我们必须培育青少年的追梦精神,没有坚强的追梦精神,再好的梦想也只是梦中花、镜中月。培育青少年追梦精神必须强化观念如何强化青少年的国家民族观念呢?当前主要应做好三点:一是要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使然、国情使然,建国66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中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来论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第一部分概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历程。第二部分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政策,即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民族联邦主义、以英国为代表的地方自治制度和以西班牙为代表的议会君主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比较。第三部分详细指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少数民族权益、促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分析"四个自信"的历史逻辑,理论自信是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下,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理论基础,是共产主义的科学依据;道路自信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下,面对产业资本的全球化,殖民国家的剥削与侵略,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独立自主和工业化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自信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下,面对发达国家的垄断,在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周期定律下,社会主义制度显现出优越性;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离开文化自信就不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