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参与农村社会福利供给,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吉林省白山市的BMZ公司为个案,对其参与当地DS村福利供给的案例进行全面剖析,研究发现,传统“单向参与”模式下企业参与农村福利供给面临着福利供求结构失衡、参与方式阙如与行为失范等一系列困境,这些问题掣肘企业参与社会福利的功能释放。究其根源,企业以“工具性”为核心的功能定位的福利供给,忽略农民农村的社会、文化需求和经济利益,使农村福利发展陷入了悖论。实践表明,以“公共性”为核心的“公共协商”模式在满足农民基本需求、防控农村社会风险和促进农民生计发展等方面效果显著,这为企业参与农村福利改善、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新时代“为什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多次作出重要论述,进一步提升了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明确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拓宽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产物,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结晶,同时也受其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习近平能够对共同富裕作出准确全面科学的论述在于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主要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七个方面。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具有显著的学理特征,主要体现为坚持政治性和经济性的有机统一、坚持总体性和具体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坚持长期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他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是精神共富视阈下,解决当下许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钝化”“乏力”问题的一项有力举措,也是企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本文以浙江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提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种新范式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是目前共同富裕研究的主流分析范式。理解共同富裕不能仅限于经济视角,更需要将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要素,以其独特的“民心政治学”为视角对共同富裕予以考察。本文立足“民心政治学”视角,遵照识民心、顺民心和聚民心的逻辑分析党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党通过抓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走群众路线来识别共同富裕乃民心所向;构建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制度作为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在分步走的基本战略安排下,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质量的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精神文化富裕等具体措施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凝聚民心。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其“民心政治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共轭互力”发展规律和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做出的历史抉择。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应遵循“劳动创造共同富裕、制度保障共同富裕、量力推进共同富裕、渐进实现共同富裕”原则,坚持“202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有力政府、有益市场、有爱社会、高效制度、智慧人民、科学理念等多维主体的作用效能,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奋力、人人富裕的多维共力共富共同体,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科学实现。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立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国情,对“什么是共同富裕、何时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在思想内涵、战略部署、原则遵循及实施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新思想、新论断,把共同富裕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聚焦新时代面临的重要理论议题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对新时代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及全球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姚璐 《求知》2023,(3):15-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促进中国经济迭代升级的关键密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创新、开放、绿色是为了持续“做大蛋糕”,协调和共享是为了“分好蛋糕”。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归宿,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内生性统一,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四川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摆脱贫困、促进共同富裕。1978~1992年,四川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努力解决温饱问题;1992~2002年,四川不断优化发展战略,推动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2~2012年,四川大力推动“三个转变”“四个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循序渐进梯次推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硬核支撑;坚持一盘棋思想,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根据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党中央在二十大报告中,将共同富裕纳入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中。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新时代具有更加丰富的具体内涵,是更加强调“全体人民”“全方位”“高质量“”共享性”的共同富裕。其内在逻辑体现为以人民的中心地位为价值遵循,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重要依托,以共同奋斗为实现路径。深刻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推动共同富裕,短板弱项在乡村,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在乡村。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有助于推进乡土文化活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有利于促进发展、促成共享,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邵阳市隆回县崇木凼村是虎形山花瑶同胞聚居区,也是花瑶民俗文化富集区。当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助推乡村经济富足、精神富有、生态富美、共建共富四维目标的实现,走出一条乡村文旅赋能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之路。崇木凼村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下需要聚焦“谁来带富”“如何致富”“共富共享”“如何促富”四个问题,可以通过培育新动力、丰富新业态、明确新使命、激活新动能等推进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理论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目前,共同富裕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与共同富裕相联系的个人收入悬殊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一、社会主义制度使共同富裕具备了从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可能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  相似文献   

12.
张宪昌 《理论视野》2023,(12):32-37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建立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之上,蕴含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意蕴,彰显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相统一的方法论特征。具体可以表征为“六个坚持”,即坚持问题导向,改革生产关系促进共同富裕;坚持目标导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人民至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两个大局谋划共同富裕;坚持重点突破,由点带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倡议助力人类共同富裕。科学认识这六个方面的方法论特征,对于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13.
郭道久  张郁 《政治学研究》2023,(1):51-60+157
收入分配是目前共同富裕研究的主流分析范式。理解共同富裕不能仅限于经济视角,更需要将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要素,以其独特的“民心政治学”为视角对共同富裕予以考察。本文立足“民心政治学”视角,遵照识民心、顺民心和聚民心的逻辑分析党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党通过抓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走群众路线来识别共同富裕乃民心所向;构建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制度作为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在分步走的基本战略安排下,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质量的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精神文化富裕等具体措施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凝聚民心。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其“民心政治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视域中,人的现实需要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立论基础与重要动力。因此,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察党中央关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是如何从应然层面契合了人的需要,坚定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信念;又要反思人的需要中实然存在的假与真的对抗、恶与善的抵牾、一与多的矛盾、劳与闲的角逐等具体冲突,研判其是如何影响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可围绕“正”需要、“富”需要、“能”需要、“乐”需要几个方面,寻求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推动人的现实需要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双向奔赴。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康社会的起点是实现了“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共同富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作为凝练中国式民主的新概念、新实践、新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助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人民立场,彰显其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内在优势推动“稳定富裕”“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共同富裕形态的稳定性、主体的全民性、内涵的全面性。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共同富裕是内在契合的。民主政治空间的广泛开拓与共同富裕稳定性的持续呈现、资源和机会的公平分配与共同富裕的全民性持续推动、民主权利的平衡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全面性持续提升,构成二者良性互动的应然状态。面向未来,应当从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的平等程度和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向各领域延伸等方面,进一步探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民主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共同缔造推动共同富裕”作为一种施政理念和政策行为,有助于丰富共同富裕的内涵,从微观层面寻找通向共同富裕的路径。共同缔造具有共同性、行动性、群众性和社区性等特征。它产生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活动中,但其理念与方法同样适用于微观层面的共同富裕。共同缔造包含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农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所以成为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因为二者在价值理念上统一于“人民性”,在理论基础上通约于“共享论”,在治理体系上耦合于“元治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共同富裕主要是通过社会阶梯效应、拉动增长效应、分配调节效应、全面发展效应来实现的。在未来,需要健全二者的有机衔接机制,通过调整空间布局、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更好发挥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9.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奋斗目标。以党的文献为中心,对“共同富裕”的用法进行文本考梳,可以探查“共同富裕”话语体系的递嬗脉络、逻辑结构和话语指向。从时间坐标轴来看,在党的文献中,“共同富裕”的最初使用是在1953年,主要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目标,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逐步扩展到了各个领域。从空间坐标轴来看,中共对“共同富裕”的使用,既有顶层设计层面的概念,又有关键领域和微观实践方面的概念。从指向上看,“共同富裕”在叙事意涵、叙事机理、叙事结构等方面特征鲜明。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第二,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是先富带后富。第三,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第四,设想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发展阶段的时候,我国要突出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目标抉择,还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问题。首先,社会主义要讲效率,也要讲公平。“解放生产力,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