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伴随数字化向各个产业的全面渗透,在智能制造、移动办公、餐饮配送、远程教育等生产生活领域一些新职业不断涌现。新职业中既有传统职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再创新,也有数字经济催生的全新职业,这为青年提供了更加自由和多元的职业选择。通过深入考察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演进的规律及其深层逻辑,可以为破解数字经济时代青年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青年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启示。  相似文献   

2.
付茜茜 《理论月刊》2023,(5):105-115
智能技术在媒介文化生产领域的应用,不断重塑着媒介文化生产与传播形态,也给媒介消费文化带来新变,并体现着技术与文化之间的深刻关联。从文化理论、传播理论和技术哲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究智能媒介文化生产及其消费文化生成,可对智能媒介消费文化进行辩证省思。在技术的驱动下,智能媒介有着多元的文化生产潜能,智能媒介文化生产样态出现了多元与“伪自由”的悖论。基于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联,智能媒介语境下的消费文化创造着新的技术文化消费神话,能够实现高效的“符号互动”,并形成网络联动效应。然而,仍需警惕智能媒介文化生产及消费对人类心智与思维模式的负面影响,以及潜藏的工具理性与功利价值观对自由意志及反思能力的侵蚀等。总体而言,一方面应塑造整个社会对智能媒介文化生产与创造力的正面认知,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智能媒介文化消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理性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舞台,也重构了青年审美的内在框架,在多元化展现当代青年审美意趣的同时,也影响着青年审美价值观念的走向。互联网世界的泥沙俱下与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令互联网美丑交织,也让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欠缺判断美丑的能力,甚至出现了以丑为美的现象。在移动互联网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介之后,青年审美趣味的更替和演化也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高度相关,会对青年的观念与行为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对此,须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对青年群体进行正向引导,积极培养和强化青年审美的主流价值观,塑造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以青年研究的理论为工具来分析人类社会从古代向信息时代的变迁,与此同时来追溯青年期的历史与发展。首先从青年期起点的研究出发,通过时钟作类比,分析了沙漏、模拟钟表和数字表三种计时系统演变所对应的青年进入成年的三种替代模式;再把目光放向未来,对21世纪初出现的青年模型提出了多重悖论,并将之命名为“@代”;最后作为追溯的结语,回顾了包括泰山、彼得番和银翼杀手在内的这些经历了漫长精神探索过程的银幕形象,对青年人的时间构建做出了诠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沿海城市职业青年休闲认知的理想状态与他们现实休闲活动状况的差距,阐述了休闲作为一种美好的精神追求和人类的本真存在方式受到了来自城市现代性下的社会性别、婚姻状况、收入和工作压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曾一果  王敏芝 《探索与争鸣》2024,(1):165-176+180
“情感结构”在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中兼具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其探讨当代文化与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一个时代特有的“情感结构”在文化实践诸多构成性要素的互动关系中生成,表征于丰富鲜活的个人经验和形态多样的文化文本之中。以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介引发文化和社会巨变,个体的感知经验被重构,社会的权力结构被重置,文化生产嵌入全新的技术逻辑,数字媒介时代特有的“情感结构”由此产生。人们通过数字媒介开展文化实践、体察个体情感和形成共同经验,因而,讨论数字时代“情感结构”的核心关切点是新媒介文化中的人,以及人在新文化技术环境中的实践方式、情感状况和共同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媒介渲染和符号传播的双重作用下,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社恐”成为青年文化的时代语义。它指向了青年交往的生动展演,蕴含丰富而复杂的研究旨趣。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阐释“社恐”如何作为青年交往方式的研究议题,以不同视角呈现“社恐”青年的生存面向、交往文化及其时代出路。当前,“社恐”青年的社会交往建立在数字媒介和现实世界的日常观照之上,杂糅了恐惧、焦虑、向往等多重心理状态与情感诉求。“社恐”不仅指涉了当代青年对社会交往的个体理解,也表征了他们在时代转型中的生存境遇。因此,交往意愿和生存方式的动态转变促使青年一代开始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他们需要在自我接纳的过程中建构个体认同,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主动拓展社交路径,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兼顾自洽与自信的交往能力与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讨论了青年农民工在县域城市的文化融入问题。在文化认同上,他们既不认同家乡的文化,同时也不认同务工城市的本地文化,呈现出一种双向疏离的文化认同谱系。并且,在这种双向疏离的文化认同之上,他们在面对与务工城市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时,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一条文化互嵌的路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自主性,他们有时会学习本地文化,也有可能在某些情境中强调对家乡文化的呈现,甚至还有基于两地的文化创新以及对第三方更具现代性文化的借用等,最终呈现出来的主要形态是两种文化互相嵌入而非同化或并存的状态。这一路径不同于以往研究中的同化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路径,对于深刻认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美女崇拜的社会大潮下,当今城市社会形成了一种以城市职业青年女性为主体,以形塑女性美、展示女性美为主题的“美女时尚”潮流.美女时尚让城市职业青年女性活得精彩与自信的同时,也带给她们审美压力、消费压力、风险压力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引导城市职业青年女性清醒地认识并理性地追求美女时尚潮流,同时强化美女时尚所涉及的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是避免和缓解城市职业青年女性美女时尚压力的基本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青年“微博文化”现象的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往及信息传递等相关理论,结合青年心理发展特征对当前青年群体中的微博文化盛行的原因以及微博文化对青年个性心理的发展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年微博文化健康发展的心理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涂敏霞 《青年探索》2005,(4):50-51,27
六、青年人对现职工作的责任感尽管有部分青年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感到不满意,但是,当企业有问题时,他们会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调查表明,对于“企业有问题是企业的事,雇员没有必要去理会”这个说法,82.8%的青年表示“不同意”,6.4%的青年则表示“同意”,另有10.7%的人表示“不知道/难说”。可见,大多数青年对企业还是具有一种责任意识,因此,当问到“企业给你升职加薪,你要负更多责任,你愿意吗?”时,88.5%的青年表示“愿意”,表示“不愿意”的仅有5.3%,表示“不知道/难说”的占6.2%。可见,足够的薪金回报能焕发一个人对责任的承担。七、价值取向对…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青年教育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使命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 ,致使青年在文化选择上走向误区。引导青年正确把握文化选择的向度 ,努力加强文化引导的力度 ,切实加大文化管理的强度 ,为青年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双元制”是德国对青年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上海青年职业见习制度是在学习、借鉴“双元制”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职业培训制度,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少差异。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分析各自的内涵、特征,我们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德国“双元制”这一成熟高效的青年职业培训体制,同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充实与完善上海青年职业见习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循米歇尔·福柯有关“自我技术”的阐释,以青年女性的健身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修炼”的实践过程,并对她们身体审美的转向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在对“身体美”的认识上,积极突破传统思维中对女性形象的固化认知,接受更为广义、多元的女性美;在对“身体美”的获取方式上,选择通过严格训练、量化饮食、身体恢复等途径科学合理改善体形、提升身体素质。青年女性“身体美”的审美转向体现出女性身体观念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则主要源于国家制度层面推动、健康意识觉醒、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以及自我意识成长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立足青年文化视角,对近年来兴起的“精致露营”现象背后的现实图景、社会成因以及文化功能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青年“精致露营”现象呈现出大众化、品质化、精细化的现实图景。“精致露营”的社会成因主要包括后疫情时代促使青年回归身体在场的具身体验、社交媒体倦怠唤醒青年真实社交需求、精致化符号消费助推青年建构象征价值等三方面。青年“精致露营”意义的文化功能体现在空间场景重塑实现青年休闲解压、互动仪式构成赋能青年情感能量、自我策展搭建助力青年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王蓉 《传承》2012,(17):71-71
乡土青年留恋农村但不愿当"规规矩矩"的农民",兼业农"和"专业户"成为他们热爱的发展形式。务工青年虽然进入城市但并未真正融入城市,而呈现出文化上的"半城市化"和"边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刘琦 《湖湘论坛》2023,(1):118-128
互联网“内卷”文化的传播经历兴起、流行、演变、泛化几个阶段,并在其泛化过程中对青年奋斗观造成困扰。具体表现为:对资本逻辑的追逐影响青年确立长远奋斗目标;对量化表征的片面追求影响青年寻找可持续的奋斗方法;对恶性竞争规则的服从使青年难以在奋斗中获得价值感;对长期收益和集体收益的忽视使青年难以认识奋斗的客观规律。为摆脱“内卷”文化的困扰,提振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需从现实条件、理念指引、实践落实与保障三重维度共同发力。首先,要破除造成恶性竞争和滋养“内卷”文化生成的现实条件;其次,要灵活运用新发展理念引导青年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奋斗观;最后,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单元共同参与,帮助青年提振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8.
郝文斌  张鹏飞 《中国青年研究》2020,(10):106-111+118
近年来"丧文化"由最初引起青年大学生内心共鸣和自嘲开脱的一种网络亚文化形态,发展到网络媒体的刻意迎合和积极营销,商家的肆意炒作形成以大学生为客户中心的完整产业链,致使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一些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选择受到重要影响。关注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特征,深入分析"丧文化"流行的深层动因,妥善应对"丧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用网络主流文化话语方式的适时转换,引导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定位人生发展目标,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大众传媒推行的中产文化对中国青年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对中产阶层的形象呈现成为青年群体对这一新兴阶层认知的重要来源;大众传媒推行的中产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青年群体对未来的设计--向"中产"/"白领"靠拢.  相似文献   

20.
对中间阶层的探讨一直以来是相对于上层和下层进行比较而研究的,而对中间阶层内部混杂成分和多重认同的探讨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职业类型角度探讨青年中间阶层的社会想象与认同发现,他们总体上对社会的认知是较为一致的,都较为认可当前的中国社会类型为金字塔型,希望将来的社会是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社会;他们的高消费现象并不显著,青年教师和青年公务员都有较少的休闲心态和较高的焦虑心态;青年教师更能看到社会冲突。总体而言,不同职业类型的青年对于社会认同、阶层认同、社会公平、冲突等看法大体是一致的,但仍存在一定差异:青年教师在各方面无疑都是更具批判性的,而青年公务员则相较为认可社会的公平和合理程度,青年白领则处于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