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及矫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强  柳静 《理论月刊》2005,(1):118-120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社会能力、认知、情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及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良同伴关系会引起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本文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同伴关系的特点角度对不良同伴关系的形成,及其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以及矫治不良同伴关系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将社会技能训练、归因理论的应用和人际认知问题解决作为改善不良同伴关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校园欺凌(实施欺凌和遭受欺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校园欺凌经历有显著影响。权威型教养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实施欺凌及遭受欺凌的风险;专制型教养则会提升实施欺凌及遭受欺凌的风险;放任型教养仅会增加实施欺凌的风险。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权威型教养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和同伴交往间接作用于校园欺凌,具体而言,权威型教养对实施欺凌的影响通过社会情绪能力这一单独中介实现;其对遭受欺凌的影响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和同伴交往的共同中介作用得以实现。而这两个变量并不是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影响欺凌的中介机制。上述发现为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的干预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大量农村父母迁移至城市务工,由此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近年来,农村寄宿学校大量增加,这类寄宿学校中留守和非留守的农村青少年在学业表现上是否逐渐趋同?根据广东和湖南省农村寄宿学校1464名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农村寄宿学校中,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的学业表现影响机制同时存在相似性和异质性。对于所有寄宿学生,参与常规活动和道德信念这两种社会纽带和自我效能越强,学习成绩越好。在留守与非留守差异方面,非留守学生学业表现更佳,且更易受到师生关系的正面影响;对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更加依靠自我效能提高自身的学业表现;对于父母一方留乡陪伴的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反而显著降低他们的学业表现。研究表明,通过增强社会纽带(特别是参与常规活动和道德信念)和提高自我效能,农村寄宿学校可以促进所有农村学生的学业表现,而且有助于缓解留守青少年在家庭方面的劣势。  相似文献   

4.
赵霞 《中国青年研究》2022,(9):106-113+80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水平的“谷底”。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高中生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四低”趋势:情绪健康水平低、自我评价低、压力感低、人际支持低;高中女生比男生更焦虑、抑郁,自我评价更低,压力感更高,但人际支持也更高;生活习惯(睡眠、手机依赖)、压力和社会支持(父母支持、同伴支持和教师支持)是影响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做好压力管理、提升社会支持水平等方面着力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北京青少年学生基本生活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一项定量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青少年学生对家庭与父母的态度、对学习与成绩的看法、对朋友的理解、对生活的满意度及未来的期望等基本层面的生活观。家庭价值观念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观中依然具有核心的意义,学习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心,朋友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群体。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各种期望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青少年学生在生活观的这些层面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社会行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探讨家庭结构完整性与农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2013—2014学年以及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为基础,基于OL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与生活在结构缺失家庭中的农村青少年相比,结构完整家庭中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发生率显著较低;家庭结构通过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两条亲子关系路径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发展状况;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父母监督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信心等亲子互动显著正相关,而与家庭经济状况并无显著相关。这一结果揭示了亲子互动的重要意义,从微观的为人父母层面和宏观的公共政策层面都对预防和减少农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了解网络成瘾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为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提供参考。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四所学校的68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并选取部分网络成瘾学生进行访谈。结果显示:高中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4.7%;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行为;单亲家庭的高中生比非单亲家庭的高中生具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高网络成瘾倾向组与低网络成瘾倾向组存在显著差异;父母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母亲情感温暖可以作为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指标。因此,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刘柳 《青年论坛》2011,27(1):38-41
青少年价值观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新领域,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消除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加强青少年对价值观认知的深化以及价值行为的转化。通过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学校教师提升素质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与网络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开创情感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同伴关系、嫉妒与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量表、自我报告嫉妒量表对724名初中女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同伴关系、嫉妒、校园欺凌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显著正向预测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2)嫉妒在同伴关系与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证实同伴关系对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了嫉妒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身体形象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窥探其身体活动的重要视角。基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状况调查”数据,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探讨肥胖形象与大学生身体活动的关系及其性别异质性。研究发现:(1)主客观肥胖形象认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肥胖形象的认知更偏客观,女性则更偏主观。(2)客观肥胖形象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身体活动,但主观肥胖形象则无显著影响。(3)肥胖形象认知偏差是影响大学生身体活动的重要因素,认知越偏客观,其身体活动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且不存在性别异质性。因此,客观认知与评价身体形象,采用身体活动建构身体形象,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父母对青少年子女性教育知识和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和西安三个城市的841位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性知识水平和对性及对青少年性教育的态度。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具备一定的性生殖、艾滋病和性保健及性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对性持较为开放的观念;对在家庭和学校开展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持肯定态度。调查还发现,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性知识水平越高;父母性知识水平越高,对性及对青少年性教育的态度也越积极。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行为指导的重要基础 ,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的行为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形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 ,就无法取得学校教育的全面成功  相似文献   

13.
国家认同是一国公民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其中制度认同是国家认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疫情时期青少年对我国国家制度认同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文章对25省(自治区、直辖市)1234名青少年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时期青少年在理论角度、现实角度、国际比较和未来预期"四个方面"呈现出对我国国家制度的高度认同感;家庭教育、朋辈影响、学校教育、团学活动、社会民生、网络媒体和制度对比等"七大因素"显著增强了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认同感。但同时也发现,青少年国家制度认同中存在着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历史国情教育存在短板、中小学思政课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提出应从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加强网络思想引领、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加强历史国情教育、重视家庭教育等"六大路径"增强青少年国家制度认同。  相似文献   

14.
品行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一种精神障碍,表现出反复持续的违反社会规则或者做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越轨行为。品行障碍可以分成三种亚型且发展路径存在差异,一种始发于青少年期,表现为对规则和权威的对抗;另外两种始发于儿童期,其区别在于其中一种具有高水平冷漠无情特质,而另一种冷漠无情特质水平不突出,仅仅表现出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青少年期发生型表现的攻击和暴力行为较少,较少可能发展为成人期的反社会和犯罪行为。儿童期发生型表现出的问题更严重,其中高冷漠无情特质亚型的不良行为持续时间更长,后果更严重,且预后不良。高冷漠无情特质者在情绪情感方面存在缺陷,更容易受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且遗传的影响更大。在未来的矫治方面,应将品行障碍按照三种亚型进行分类矫治:青少年期发生型更多的归因于环境和父母教养,从家庭治疗着手可以较好地达到矫正效果;低冷漠无情特质发生型可从提高元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心智化水平等方式进行矫治;高冷漠无情特质发生型应该多考虑提升人际情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提高共情水平、多设置以奖励为驱动的干预项目。  相似文献   

15.
常态化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导致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从而使中国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核心家庭、单亲家庭、隔代直系家庭现象越来越普遍。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会对亲子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疏离或亲近的程度可能不一样。本研究借助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考察家庭结构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影响,从青少年与父母的亲近程度、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青少年与父母交往的频率三个维度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家庭结构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并作出解释。研究发现,目前,14岁左右的青少年家庭大多数亲子沟通较为缺乏,但亲子关系总体较为亲近,且“和妈妈的关系”明显好于“和爸爸的关系”。在经济条件好父母职业地位较高的家庭中,青少年和父母亲子关系疏离较轻,亲子关系较为亲近,呈现出良性发展的特点;亲子关系疏离现象比较频发在夫妻分居、夫妻冲突激化和单亲家庭中。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家庭结构会影响青少年与其父母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结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消减青少年与其父母的亲子关系疏离。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态度等而自发形成的彼此在心理上的相互关系。事实上,同伴关系在小学、幼儿期就已存在,但在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有了新的内容。进入初中以后,由于“自我意识”、“成人感”都有所增强,青少年更乐于和同龄人交往,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这个时期是一个人交友愿望最强、交友最多的时期。由于青少年更乐于和同龄人交往,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因此对他们来说,同龄伙伴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成人对他们的影响。一份问卷调查表明:当青少年受委屈时,有46%的学生习惯于闷在心里,38%的学生会告诉好朋友,而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实证分析了当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两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vs.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民工随迁子女vs.市民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基于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了父母参与和学校融入两个解释机制,并通过对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获得了以下研究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市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由低到高的梯次分布形态;(2)三种父母参与形式(行为、情感和认知)都可以有效解释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民工随迁子女之间的心理健康差距;(3)学校融入程度低则是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低于市民子女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父母监护与构建同校人际关系网络对于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不良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影响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的家庭模式有 :父母认知水平较低型、父母粗暴争吵型、感情失衡型、单亲家庭型、其他亲属代养型。这些家庭模式易形成溺爱、保护过度、要求过严、放任不管等教养方式 ,从而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要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 ,必须从“家庭”这一源头着手。家庭心理治疗是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时事报告》2010,(12):F0002-F0002
2009年初以来,江西省上饶市委宣传部在全市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恭心献给自然、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六心”主题教育活动,全市各学校根据本校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准确把握公众对疫情风险的认知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对于研判社会心态并进行合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2月6日至11日对全国1074名受访者的疫情风险认知和经济信心状况开展网上调查,研究发现:这期间公众对感染可能性和疫情严重性的评分已进入下降过程,而防控效能感在提升;公众知觉到的疫情严重性对短期经济信心有负面影响,但并未影响其长期经济信心,而疫情防控效能感对短期经济信心和长期经济信心均有促进作用;此外,疫情风险认知还受到疫情信息来源渠道、受访者学历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