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陈一姗 《台声》2004,(11):60-60
问 宋文琪自己最骄傲的成 就是什么?“我建立了 一个品牌,”山东人的她毫不思索地说。 1985 年进入怡富,除了老外老板,她是编号一号的员工,一手打造怡富的品牌。在台湾金融集团逐渐成型的上世纪 90 年代,毫无本土奥援的怡富,靠着大量媒体曝光、谈理财知识,建立品牌知名度。怡富客户群超过 32 万,始终最大,比第二名多了近 10 万。靠着蚂蚁雄兵,即使股市低迷,怡富资金总能快速顺利募集,稳稳占住 5%以 上的市场。 的鸟都可能失误射到树上,如果更 怡富的台湾经验,让宋文琪在 …  相似文献   

2.
小张庄不再遥远——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寻根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宁军 《台声》2002,(6):32-33
当“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开启之时,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再一次越过海峡,回到江苏故土。她是在职教授,以往到大陆多半是利用寒暑假,而这次是请假来的。虽然只有10天时间,张晓风深感不虚此行。她不仅和其他台湾作家一起,面对面地与江苏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交流,参观游览了南京、无锡、苏州,而且还独自去了徐州,寻找“心向往之”的小张庄,那是她的祖辈居住过的地方。在江苏学者与台湾作家的座谈会上,张晓风侃侃而谈。她的发言动了真情:“江苏是我的祖籍,不过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比江苏更属于我的地方,有的,那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3.
来自台湾的“百灵”──女歌唱家简文秀许梦“我愿化作一只小鸟,展翅飞回家乡,无论多么遥远,无论多么艰难……”台湾抒情女高音歌唱家简文秀回来了,她动人的歌声象一只美丽的百灵,越过海峡飞到她心中的艺术圣殿──北京音乐厅。如潮的掌声响起时,简文秀激动地说:“...  相似文献   

4.
“垦丁热带植物园”是我的台湾之旅中最难忘的一个地方。这是台湾第一座热带园林,也是世界八大试验林场之一。“垦丁”一词始于清末。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台湾招扶局从广东省潮洲招募壮丁到横春半岛垦荒种植,为纪念这筚路蓝缕的开发者,“垦丁”因而得名。该园创建  相似文献   

5.
郭雪筠 《台声》2022,(17):56-58
<正>作为一个4岁开始就在北京长大的台湾人,方承暄听过台湾人认为她“不是台湾人”,也听过大陆人说“你是台湾的,不是大陆的”,她曾经陷入一个“到底我是哪里人”的迷茫时期。在高考作文时,方承暄曾这样写,“或许我对台湾不了解,但那里是我的家乡;或许北京不是我的家乡,但我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很熟悉。”这位台湾“80后”女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认识“两个家乡”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速读     
《人民公安》2009,(6):11-11
“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21日,朱思婧登上了台北101大楼。过完这天,她满20岁,而在台湾4个月的交换生生活也圆满地画上句号。“俯瞰暮色笼罩的台北,回想这4个月在台湾生活的点点滴漓,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述内心的感慨。越到时间的末尾。我越是进入一种失语的状态。”她说。  相似文献   

8.
叶芳 《台声》1998,(11)
自幼十分崇拜科学家的杨慧珠,在她大学毕业、留学归来,已身为博士、大学教授的今天,却一再不敢妄称自己为“科学家”O尽管她已在动力工程理论及科研领域里做出了许多为同行称道的业绩,但她仍坦诚地对记者说:“作科学家太辛苦了。”她自称只不过是教工程的老师,是只懂某一领域的“专”家,她不愿让她的朋友称呼她“杨教授”,“‘老师’就可以了”。她更希望大家直呼她的名字“杨慧珠”。虽然与杨教授接触较多,但我仍然感到,她有着太多不为一般人、包括她的朋友们所知道的东西,例如她的专业,她的研究所,她从台湾到美国的留学,她…  相似文献   

9.
许家齐  陈萍 《台声》2022,(21):76-79
<正>我来自台湾,是一名“80后”青年。25年前,父亲生意发展到上海,我因此来到上海读幼稚园,从那时起便爱上了大陆。12年前,参加高考时,我特意报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并顺利被录取。毕业后回到台湾读硕士,偶然机会认识了一个美丽的武汉女孩,初次见面便一见钟情。为了能和心爱的女孩经常见面,我在服兵役期间想方设法留在台北。后来她要回大陆发展,我又果断离开台湾的亲人,陪她一起回到大陆。经历了6年恋爱长跑,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我有47年之久未曾谋面过的胞妹,我很惦念她,她也很惦念着我。1982年,我们联系上了,她喜欢万分,如获天书。她知道了娘家还有父母兄弟存在,于是想回大陆探亲,也希望我们去看她。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1991年暑假前,我才获准前往台湾探亲。飞机从香港机场起飞,一个半小时到达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一下飞机,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亲情,它使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在与亲人的交谈中,我得知某些到台湾探亲的人趁机打工赚钱,勤奋点的人可以在两个月内捞回几万元人民币。外甥女婿曾私下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要不要去挣台币或美元,他说可以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1.
一字源流奠万华1988年10月,著名的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士首次到祖籍地福建寻根祭祖。当时的福建省省长王兆国会见了他。李远哲博士激动地说:“福建省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因为这是我的祖先生活了1000年的地方。”李远哲博士1936年生于台湾新竹县,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可利分校化学系教授。清康熙年间,他的祖先从福建南安渡海到台湾新竹县。李远哲博士说:“我小时候经常在清明节随父亲去扫墓,每次看见祖先的墓碑上写着“武荣”,就问父亲咱们祖先是从哪里来的,父亲只知道我们的祖先从泉州来,与‘武荣李氏’有…  相似文献   

12.
台湾有一种地方戏曲,叫歌仔戏。我们的主人公孙翠凤就是台湾歌仔戏界叫得很响的“明华园”当家小生。她因演歌仔戏而荣获过台湾岛内“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和“亚洲最杰出艺人奖”以及“亚洲终生艺人奖”。大陆的观众也该对她不陌生,她曾与张铁林、陈道明两位明星主演过古装电视剧《女巡按》……  相似文献   

13.
万小溪 《两岸关系》2009,(11):59-59
台湾男人爱包二奶,这似乎是个撕不下来的标签,有钱人暂且撇一边不提,我有个牌友,她老公驻扎内地几年,薪水一直波澜不惊勉强糊个全家温饱,可三年下来,包养过的“二奶”竟然一只手数不够,最后导致家庭经济破产,婚姻也破产。后来,在我老公即将成为台干一族时,有次与楼下旅行社老板娘闲聊到这个问题,对方用近乎发誓的口吻说“百分之—百二十,无一例外。”然后举证历历,一桩桩有名有姓可圈可点,末了还用那种“祝你好运”的口气说:建议你要么跟去,要么装糊涂。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驻点采访的1个 月里,工作之余最多 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了。刚到台北,一位相熟的台湾朋友领我出去逛,因为了解我喜欢看书,便自作主张地把我带到了位于敦化路的诚品书店总店。 “诚品”,台湾最出名的连锁书店,24小时营业,是  相似文献   

15.
<正>小时候,我与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常常会拿出一个用塑料袋包着的书信和照片,拿出照片告诉我,哪一位是她的父亲,哪一位是她的母亲,哪一位是她的姐姐和妹妹,教我该如何称呼他们。稍微认字,外婆会从那一包塑料袋里拿出书信让我念给她听,我想,这也许是20几年后我到了台湾对繁体字没有障碍的基础吧。我常常在想,时空与缘分的奇妙之处,小时候外婆常常跟我提起的故乡竟是我如今生活的地方。1988年10月,外婆托人辗转从香港带了一封家书到了金门,联络到她的胞妹——七妹,并在1988年12  相似文献   

16.
王晓波 《台声》2003,(2):19-21
心情郁卒不愿与人来往我知道“萧道应”的名字,当是1980年在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的期间,我第一次有机会到美国,尽量搜集台湾戒严时期在岛内禁绝的台胞抗日史、光复前后和“2·28”事件白色恐怖的资料。在哈佛期间认识了波士顿学院的潘毓刚教授,他和丘念台之间有亲戚的关系,他告诉我回台湾后,可以去找在调查局当法医的萧道应。他只告诉我,萧道应以前是政治犯,现在不太愿意与人接触,找他也要小心引起特务的注意,别的,毓刚兄就没多说。当时研究“2·28”和白色恐怖还是禁忌,我自己又是禁忌中人,总不能到调查局去找萧道…  相似文献   

17.
刘建国 《台声》2002,(4):22-23
“周荃泡咖啡,两岸论是非”这句诙谐幽默的话是台湾真相电视台主打栏目《周荃泡咖啡》的开场白,周荃既是董事长,又兼这个栏目的主持人。1月下旬,周荃女士率领该台8名采编人员来青岛采访,短短的3天时间,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快人快语评时政刚一接触周荃女士,她就非常坦率地谈起自己的经历,她说她经历了三个9年,第一个9年当电视记者、主播、制作人,第二个9年当“立法委员”,第三个9年自己搞媒体。她有些自豪地说,在当记者期间,她敢言、直言,挺身为公理正义据理力争;在当“立法委员”期间,她突破当局的封锁,开放台湾的…  相似文献   

18.
难忘那一份乡情。为了追寻过去美好的回忆,多少年来,每当我从海外回到祖国大陆时,都想要探望台湾乡亲。后来才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北京“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那是台胞在大陆的大家庭,从那里可以见到或联系到许多乡亲。究竟哪一年与全国台联会接触,以后又有过多少次来往,我现在也记不清了。但是,有件事我深深记得,那就是出席参加1985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大陆与台湾学术研讨会”。记得当年任全国台联会长的是林丽韫女士,她邀请我们参加研讨会。还记得那次与会的人数比较多,讨论相当热烈。会议结束时,邓小平和邓颖超等…  相似文献   

19.
年到75岁,1999年春能率大陆作家代表团到台湾去作文化交流,这曾使我有一种似在梦中的感觉。到台湾后,50年前去台湾的一些熟识的前辈、同学、亲戚,大多数已不在人世,有幸见到的也已白发苍苍,自然免不了有一些感慨。老同学宗之珍女士,是已故的北大名教授宗白华先生的妹妹,赠我一件“礼物”,是1948年3月间我写的刊登在台湾《新生报》上的《访问胡适博士》一文。这篇旧作我早已轶失,看了自然又引起了我那段珍贵的记忆。胡适博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客观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学者不会不研究他的。我觉得哪怕文中只写了他的…  相似文献   

20.
郭炤烈 《台声》2001,(12):20-21
居住在上海的台湾同胞,都经常亲切地把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称为“台胞之家”。今年9月,这个“台胞之家”迎接了她的成立20周年,而不久之后,比这个规模更大的“台胞之家”———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也将迎接她的成立20周年了。“台胞之家”,对长年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台湾的我来说,是多么可亲的称呼啊。今秋,正是我离开故乡整整55个年头了,占了我人生一大部分的半个世纪早已过去了。我是我国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作为台湾的第一届公费生,到北京大学念书的。那一年,北京大学刚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复员”回来,我是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