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红现象在中国已成为一种独特景观。网红不仅见证了微观个体的命运变化,更是反映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一股重要力量。美妆网红,作为网红中与商业资本结合最紧密的一个分支,在引起美妆行业巨大变革的同时,更成为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现象。美妆市场的消费者多为女性,美妆网红通过不断加强对其女性受众消费倾向的引导,削弱了女性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同时加速了女性审美文化与商业和消费社会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愈加关注。作为身体改造术的健身运动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其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健身所承载的身体观虽然与审美价值、消费理念以及阶层品味有所关联,但其主体性常被过往的研究者所忽视。以梅洛-庞蒂的具身性研究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广州市青年健身群体的民族志研究表明,身体并不总是被权力与技术规训,它也是个体生命情感表达的空间和联系世界的意义纽带。  相似文献   

3.
打工文学发展到现在,在实现了作家代际更替的同时,正在实现消费转型,具体表现在创作主体和作品的意识形态规训、主题扩张和内容泛化,媒介的商业操作与网络化,以及读者的多层次化与非审美化。这种转型是打工文学的新变,也是打工文学分化过后的一次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逻辑看,消费文化与广告业之间存在着双向耦合关系,消费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广告业必然勃兴,反之亦然。两者形成双向耦合关系的原理在于:商业资本及传媒组织控制的媒介平台通过无处不在的广告,通过象征和幻象功能,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的神话产生欲望,有效地让人们成为消费者及将消费内嵌为生活方式;消费文化的商品拜物教及主流意识形态特征迎合了国家将消费作为经济压舱石的需求,扩大、加速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从而直接促进广告业的增长与发展。从技术-经济的范式演进看,消费文化经历着大众消费文化向数字消费文化的迁移,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大众传媒及广告发挥着形塑和推动消费文化的主要功效;数字化进程和平台经济主导着数字消费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数字消费文化牵引着广告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计算广告的“技术无意识”特性构成消费者的日常体验,算法消费文化成为当下及未来消费文化的主流和趋势。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展现一个国家建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维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总体上经历了由“纵向吸纳”到“弹性治理”、再到“横向协同”演变的逻辑主线,展现出权力与权利彼此互塑、互嵌、互动的良性博弈样态。从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创新的角度出发,这一历史逻辑嬗变的过程主要是由国家治理的历史方位、实践体系以及主体结构三个次级逻辑构成。在新时代,国家与社会关系仍需要在坚守国家逻辑的同时,与社会力量形成包容互动的良性关系,循序抵定持续成长与秩序稳定的“中国之治”,并通过“理念—结构—政策”配套组合集顶层设计、中观制度与微观政策的治理体系,持续释放治理合力。  相似文献   

6.
曾一果  王敏芝 《探索与争鸣》2024,(1):165-176+180
“情感结构”在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中兼具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其探讨当代文化与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一个时代特有的“情感结构”在文化实践诸多构成性要素的互动关系中生成,表征于丰富鲜活的个人经验和形态多样的文化文本之中。以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介引发文化和社会巨变,个体的感知经验被重构,社会的权力结构被重置,文化生产嵌入全新的技术逻辑,数字媒介时代特有的“情感结构”由此产生。人们通过数字媒介开展文化实践、体察个体情感和形成共同经验,因而,讨论数字时代“情感结构”的核心关切点是新媒介文化中的人,以及人在新文化技术环境中的实践方式、情感状况和共同经验。  相似文献   

7.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鲍德里亚早期学术理论建构中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其“死亡三部曲”的第一步.这部书的第一章“符号—物的社会功能”是承上启下之作,即上承《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相关概念和思想,下启的不仅包括这部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自身,还包括《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在“符号—物社会功能”中,他一方面通过揭示“物”在消费过程中蕴涵的双重逻辑——物物交换的实然逻辑及其中隐含的“一种象征性交换体系”的应然逻辑,试图超越“物”的实然逻辑——一种满足需求的功能——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他通过揭示物的炫耀性消费和仿象功能,试图超越物的生产之实然逻辑.在此基础上,他对物的形式符码及其社会实践的阐述,开启了他构建符号批判理论的“工程”.这样,他就“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进而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鲍德里亚没有从实体性的孤立个人主体出发,而是承袭了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触及欧洲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中鲜活发生着的大量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由此,鲍德里亚“符号—物社会功能”理论逻辑的深刻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人与人之间虚假的象征符码关联替代了物性功用存在之链,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则必然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审判”作为国家机器缺场下的网络互动行为,在法理、司法程序、舆论传播等研究方向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但该现象身后潜藏的社会性生产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究。符号暴力的“动力/工具机制”用来剖析“网络舆论审判”体现了很好的恰适性:一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在维序社会结构稳定、编织社会成员行动逻辑的同时,同样可能在网络议题中以符号暴力的形式,指导民众在自我规训下投入“网络舆论审判”的建构与再生产;另一方面,凭托于网络社会之扁平化、脱域性等空间特性,“网络舆论审判”可能在信息技术的符号化实践中流变为僭越法理、消解权威的失范行为展演。针对“网络舆论审判”于政治制度、空间秩序以及社会心态等领域所展现的风险特征,亟须将其纳入国家社会治理体系进行多维度的制度规范引导与文化矫正干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大虚拟趣缘社区快速成为女性青年交换行为的主要场域,在这些线上交换行为之中,悄然萌生了与费孝通指向的“去人情化”分殊的情感与理性的交融关系。这样的嵌合看似构成了消费领域的反资本逻辑,然而,情感与熟人因素的介入实则可能暗含了新的权力结构。本文以女性青年消费主导的时尚类虚拟趣缘社区为例,通过对20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与6个网络社群的网络民族志研究,深入探讨虚拟趣缘社区及其中交换行为的秩序。研究发现,在虚拟趣缘社区下形成了在信任、趣味、工具三重关系和情感、理性两重倾向下的不同交换逻辑,交换逻辑代替“买卖”成为群体分野的关键要素。群体分野造就了社群结构,情感作为结构权力的一部分不断隐藏和矮化工具理性,造成了社群关系的不平等与对成员合理利益诉求的侵蚀。  相似文献   

10.
乡村内生性是嵌入乡土中国的一种内在生活秩序与文化模式,维系着乡土社会的有序运行。通过田野调查与个案研究,探讨返乡青年短视频实践的逻辑机制及其对乡村内生性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底层叙事的论述策略、技术赋能的行动参与,以及社会关系的网络联结成为媒介实践的三重逻辑机制。在数字化时代,乡村内生性的建构也呈现出多种变化:主体展开对算法幽灵的抵抗,多元资源要素协同整合以及村民共同体意识被重构。这其中暗含着一种从“内生性”发展至“数字内生性”的动态过程。返乡青年并没有被商业资本与媒介逻辑裹挟异化,其主体的能动性会随着媒介实践不断被激发出来。数字内生性所具有的社会内聚功能,以多元合作为模式建构新型乡村信任关系,能有效促进乡村社会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王庆  夏凯 《学习与实践》2023,(9):115-125
近年来,网络空间“人设”泛滥现象日益突显。“人设”在社交媒体技术、平台资本和消费文化的叠加效应下,已全面渗透到人们的休闲娱乐、文化和日常生活世界,并显现出异化趋势——背离自然表演和真实自我的本义,成为奇幻的“人的景观”。同时,“人设崩塌”的戏剧性媒介展演也层出不穷,引发网络狂欢和社会情绪震荡。本研究从“多重自我”“虚幻自我”和“物化自我”的三个维度来阐释“人设”异化的新媒介表征,并将网络“人设”泛滥的“超级媒介奇观”作为一则“社会性寓言”予以文化的症候式解读,以揭示媒介化“人设”的泛滥对人的自我、社会文化交往和公共生活所造成的危害,由此提出对网络文化生态的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12.
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媒介本身正在成为一种仪式。通过符号权力的空间化过程,媒介制造了一系列的界线与结构,并使它们内化到人们的日常体验和实践中。这不仅强化了媒介作为"社会中心"的神话,同时也改写了当代人对于媒介、自我、群体与社会的认知与感受。  相似文献   

13.
黎元伟 《今日广西》2008,(17):68-69
“80后”是一群特殊的消费人群,在不断壮大的市场购买力中,随着。80后”的逐渐成长,他们开始加入消费大军,成为一股新兴的购买力量。尤其是“80后”前期与中期的消费群体,已经步入婚嫁年龄,他们的身影在如今的买房、装修大潮中纷纷显现。  相似文献   

14.
裴新伟  朱光磊 《探索与争鸣》2022,(12):45-56+211+2
新世纪之交前,中国规模最大的阶层一直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包含农民工在内的工人群体,逐渐取代农业劳动者成为规模最大的阶层,实现了职业维度上的“换位”,并先后带动“农”和“工”在地域、户籍等广义上的位置交换。在此过程中,农民数量不断减少且其成员构成不断变化,工人在群体构成、劳动方式、行业分布和所有制分布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工阶层换位”整体上是一场具有进步性的社会现象,与缩小贫富差距、优化社会结构和推动政治发展等在趋势上是一致的。当下,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农民与技术工人的培育,坚持城乡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消融“二元社会”,推进农民与工人实现更加全面的阶层换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注意力的供需主体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新的显著特征。本研究从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热点话题入手,结合多轮次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研究探讨大学生注意力分布的样态和机制。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注意力在主观能动和媒介导向的双重互构下,呈现出“无意识”与“有选择”相互交织的现实样态。建议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注意力管理的自主自觉意识,积极关注回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偏好,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辨别能力和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6.
全燕 《学习与实践》2024,(2):123-131
虚拟现实与我们共在已多年,当其携数字基础设施的强大力量回归后,成为重新定义用户生活体验和所在空间视角的媒介形式,并引发了独特的美学体验。围绕这一美学体验的中心问题不是虚拟对象是否真实存在,而是虚拟现实媒介如何将我们日常的感官和知觉能力虚拟化,从而使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具有知觉主动性。虚拟现实媒介的美学逻辑表现在沉浸式美学体验和计算美学体验上。这些体验基于计算视觉文化的支持,强调物质世界可能总是悬浮在身体、技术和审美调解之间。主体似乎在审视着一个可以随意支配的世界,但忽略了他们自身也被算作其中的一部分。虚拟现实媒介并没有使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更多地是体现了海德格尔所描述的只剩下“技术关系”的境况。  相似文献   

17.
付茜茜 《理论月刊》2023,(5):105-115
智能技术在媒介文化生产领域的应用,不断重塑着媒介文化生产与传播形态,也给媒介消费文化带来新变,并体现着技术与文化之间的深刻关联。从文化理论、传播理论和技术哲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究智能媒介文化生产及其消费文化生成,可对智能媒介消费文化进行辩证省思。在技术的驱动下,智能媒介有着多元的文化生产潜能,智能媒介文化生产样态出现了多元与“伪自由”的悖论。基于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联,智能媒介语境下的消费文化创造着新的技术文化消费神话,能够实现高效的“符号互动”,并形成网络联动效应。然而,仍需警惕智能媒介文化生产及消费对人类心智与思维模式的负面影响,以及潜藏的工具理性与功利价值观对自由意志及反思能力的侵蚀等。总体而言,一方面应塑造整个社会对智能媒介文化生产与创造力的正面认知,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智能媒介文化消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理性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变革与精神消费升级催生了数字内容的生产,青年群体通过会员消费成为数字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通过对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剖析,可以发现,青年群体会员消费具有“唯快不破”的即时性获取、“体验至上”的情感性满足、“层级差异”的可见性供给等特征。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实践逻辑,在个体层面体现为时间控制和轻歇体验,在群体层面体现为圈层区隔与自我归属,在社会层面体现为动态诱导和非会员排斥,从而在会员消费过程中给青年群体带来情感满足、圈层归属以及碎片化消费、身份焦虑的双重影响。为了避免青年的盲目消费,也为了会员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建构会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青年自身、网络平台和国家治理三个层面共同完善会员消费市场,引导会员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邱晶 《前沿》2012,(23)
鲍德里亚着眼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日益凸显的大众高消费现象,指出当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已经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围绕“符号—物”展开的消费逻辑即是消费意识形态.本文以“功能性转化的物”为理论批判的逻辑起点,通过在解放的认识旨趣上揭示消费意识形态的多重外化模式,展现了消费逻辑的实践结构与运作原理,最终阐释消费意识形态控制的实质即符号意指逻辑下的等级区划.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分析对于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体被奴役的处境,从象征性消费的意识形态束缚中觉醒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社会中“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逐渐深入,作为国家基本政策之一的刑事政策,理应遵循“和谐”目标的要求进行相应地调整。“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存在着天然的契合,其逻辑内涵为:犯罪网结构应追求“严疏有致”,刑罚量设置力求“轻重适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