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志香 《人民论坛》2020,(14):118-119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狂欢性、交互性、圈层性等特征,其在青年主体意识构建过程中可能带来网络暴力、被动跟风、文化偏离等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发挥偶像和"饭圈"对青年的正面影响,引导青年增强辨别力,塑造积极正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刘胜枝 《人民论坛》2023,(21):66-69
青年饭圈文化中的情感是偶像产业和媒介技术以及饭圈组织合力下催生的新情感类型,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和工具属性。在偶像产业中,情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虚假情感和增值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真实情感的异化。饭圈场域内形成的这种新型情感也难免会作为一种惯习迁移到其他领域,形成饭圈思维和行为失范现象,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因此,粉丝情感需要一个规范化的治理过程,从而使其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3.
当前,依附于偶像文化发展起来的饭圈文化滋生出畸形样态,主要表现为偏执性的偶像崇拜、被扭曲的推广营销以及有组织的口水战争。究其原因,既与偶像明星的失声、把关人机制不健全有关,也与粉丝价值观的迷失有关。饭圈文化是粉丝参与互联网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引导饭圈文化归正,不仅需要偶像从正面疏导,政府、平台、社会当好"把关人";更需要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促进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饭圈"是近几年人们对粉丝群体组织化后的称呼,多次因群体性事件而成为社会文化热点。组织引导下的价值观错位是饭圈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背后的结构动因是在日本养成文化和韩国应援文化的影响下,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从崇拜的单向关系向养成的双向关系嬗变,深层原因是资本与平台的工业化逐利收割体系。"饭圈"群体的存在对当下互联网治理、文化治理乃至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饭圈"文化及其治理,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5.
"饭圈文化"的兴起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关于饭圈网络暴力相关的负面报道却使得"追星文化"和"饭圈文化"在外界眼中犹如洪水猛兽。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追星人数的日益增加,饭圈的网络暴力问题也在影响着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正视该问题,从根本上分析饭圈文化中形成网络暴力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网络暴力,维护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6.
“台湾主体意识”的概念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主体意识"是台湾的主流政治话语,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主体意识"的慨念内涵并不固定,不同的政治势力对这个慨念的理解也不相同.事实上,"台湾主体意识"的内涵嬗变既映射了岛内政局变化与台海局势的结构性调整,更是台湾岛内不同政治势力持续不断观念建构的结果.两岸和平发展态势的持续推展将会推动"台湾主体意识"基本内涵的消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7.
主体意识的有无、真伪、强弱,是探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最基本、最神圣的前提.分众化时代与大班制德育课堂的冲突暴露出被的命运,道与器的颠倒凸显了奴的状态,个与群的区分显现出族的特质,流行热词的事实证明有些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无的、伪的、弱的.自反思、自否定是主体意识培养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流量时代,快速扩展的粉丝成为互联网上极具特色的群体,粉丝组成的饭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饭圈内部生态多样,日渐制度化的粉丝组织划分出不同的功能.饭圈内部对不同属性的粉丝作出了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不同的规范对其进行数据监控.在反黑的过程中,粉丝通过重复打卡参与实现流量循环,并与平台、资本以及国家产生着复杂的互动.基于...  相似文献   

9.
当代青年政治主体意识的缺失与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祥 《青年探索》2005,27(5):24-27
正确的政治主体意识是政治文明建设的观念力量。政治主体意识中民主法治、政治参与、政治认同、政治责任等意识的缺失,制约着青年的政治成熟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完善和提高政治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培育和优化当代青年政治主体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公民能否进行有效的政治意识表达,特别是青年群体,能否通过良性、健康的途径进行政治意识表达,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关注.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对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社会环境、媒介、政治影响、表达行为、表达内容和不同青年群体的研究各有侧重,并且都关注到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受此影响变化显著.尽管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的研究产生了多方面的成果,但总体看来,理论仍滞后于实践,具有较高理论深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成果尚不多见,有待于学者的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1.
青年主题意识包含促进自我成长意识和促进社会发展意识两大维度,根据2014年广州青年发展状况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青年促进自我成长意识和促进社会发展意识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年的意识对参与志愿服务具有显著影响,青年促进自我成长意识越强,参与志愿服务可能性越高;青年促进社会发展意识越强,参与志愿服务可能性越高。因此,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要尊重青年志愿者的主体意识,从青年自身发展意识出发,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宇 《人民论坛》2020,(28):126-127
从帝吧出征到饭圈出征,青年网络迷群意志表达呈现出越来越高的组织性。其意志表达既有自我辩护、还原真相及群体身份认同等表征,也有爱国护国、政治参与等严肃主题。在组织层面,饭圈出征以广泛动员为基础,以组织关系构建为依托,以意见领袖为枢纽,展现出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然而,在多元化的网络语境下,应当警惕青年网络迷群对严肃议题的娱乐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胡岑岑 《中国青年研究》2020,(2):112-118,57
为偶像争取新浪明星超话头把交椅的坤伦粉丝大战引发了多方讨论,是否真的如很多人感慨的那样年代差异,追星有壁?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粉丝文化三个不同阶段粉丝组织的发展轨迹,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娱乐工业的发达以及造星方式的变革,我国粉丝组织的严密程度不断增强,但粉丝组织领导者的特征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尽管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及技术背景不同,不同阶段的粉丝文化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但这些差异并非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更没有孰优孰劣的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饭圈女孩"的行为分析,力图呈现网络时代青年人的组织和行为模式与传统机构的差异,强调新时代的社会治理需要充分考虑网络的时代性和青年的代际性,并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正向作用,重视青年一代的话语权及代际影响,充分发挥和引导社会自组织的力量,提倡重志愿轻捐赠的社会公益模式,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王志强 《前沿》2009,(11):16-19
现代化意识就是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需求的意识,它具有开放性、进取性、创新性。对于青年来说,反腐败既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又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反腐败斗争既需要法制建设,又需要思想文化建设。在长远意义上,铲除腐败现象赖以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说,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主体包括实质主体和实践主体两个层面,前者包括党和政府,后者包括单位党组织和宣传部门、教育机构、群团组织、大众传媒、青年社团和青年自组织.其中,实质主体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总体设计和控制,实践主体根据总体设计具体实施.对于实践主体,青年和党政领导对主体认知既有共性,又有相当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人本身的发展,在于历史主体的深层建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历史主体的深层建构提供了可能。应当从历史主体建构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目标,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对人这一历史主体的确证和重构,努力实现历史发展的真正目的和归旨。  相似文献   

18.
伏春兰 《桂海论丛》2001,17(1):94-96
期刊编辑主体意识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期刊编辑工作的本质反映。是编辑导引期刊面向社会的能动的、自主的精神体系。期刊编辑主体意识有着能动思维、创造独特、选择多元、倾向鲜明、兼收并蓄、遵循规范等特点 ,强化编辑主体意识必须处理好编辑主体性与理性原则、主体性与法的制约性、主体性与群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赵力 《理论月刊》2002,3(9):29-31
对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主体约束意识的觉醒,也标志着主体意识的成熟。人类社会在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当今最迫切的问题是纠正主体活动在无约束的情况下继续运行。强化主体约束意识,它是一个关系到整个当代文明乃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犯罪现场勘查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勘查的质量与效率除了与勘查主体使用的勘查设备是否先进、勘查方法是否科学等客观因素有关外,还与勘查主体是否具备良好的勘查意识紧密相关,因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为了顺利完成现场勘查任务,实现我国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刑事诉讼价值目标,在现场勘查时,勘查主体必须牢固树立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并案意识、效率意识和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