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Z世代"指称的是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他们可能会对当今时代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与互联网相伴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Z世代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影响,与之前的人并不相同。人口年龄结构从原来的"金字塔"型转变为"摩天大楼"型以及"互联网媒介全息化"深刻地影响着"Z世代"的文化。中国"Z世代"青年呈现出与之前世代不同的特点与文化特色,同时也面临着与之前群体不同的社会压力。对于Z世代青年的成长,要做好关注与引导。  相似文献   

2.
数智化技术的发展摹写并重塑着Z世代的现实生活和社交话语。Z世代所处的社会结构与传统社会相续又相异,社会再生产单位、社会交往环境和社会生产系统的更新,以及他们与个体社交需求内核的互动,共同促成了“轻社交”模式的生成。一方面,“轻社交”以其快餐性、轻量性、隐私性、多元性、精准性的特点充分调配社会资源,通过信息等资源的普遍共享,满足了青年群体的情感和价值需求。另一方面,“轻社交”模式的殖民机制、流量机制和排外机制也暗含着生活世界萎缩、个体发展停滞、情感隔绝加深的多重危机。针对Z世代“轻社交”行为导致的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断裂,有必要构建安全和谐的交往环境,引导青年形成主客协调的价值共识,并且加强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形成规范交往、理性交往、主动交往的社交场域,弥合线上与线下交往之间的裂痕。  相似文献   

3.
严霞 《青年探索》2016,(6):5-13
近年,咖啡馆消费深受城市青年群体喜爱。为了从青年消费者的求新欲望、象征性符号消费、社会公共空间三个理论视角来探讨青年在咖啡馆中的消费行为和动机,特以贵阳市的青年在咖啡馆中的消费为个案进行相关研究。当咖啡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各个城市后,咖啡馆本身已经失去了满足消费者求新欲望的属性。同时,随着城市青年可支配收入增加、咖啡文化的普及,咖啡馆在消费水平和消费文化上所具有的区隔功能也有所减弱。研究发现,咖啡馆之所以受城市青年群体的喜爱,最根本的原因是咖啡馆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空间,满足了青年群体对新的社会公共空间的需求。咖啡馆内的空间氛围不同于生产空间和家庭空间,它没有生产空间的紧张感氛围,给人以类似家庭空间的舒适感,提供了一个家庭之外的社交空间。在家越来越私密化的情境下,咖啡馆满足了青年在家庭空间外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空间需求。对这种氛围空间的体验消费,构成当地青年消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青年消费观念从实用型向体验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日益“内卷化”的就业市场中,部分青年的择业行为表现出“向下兼容”的特点。通过对15名活跃于就业市场的不同类型青年进行深度访谈,按照就业目的和就业能力将青年群体的“向下兼容”择业行为划分为四大类型,即迂回求进型、价值追求型、精准匹配型、乐天知命型。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向下兼容”择业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剖析。“向下兼容”是青年面对“内卷化”就业市场的变通,政府、学校与社会要在拓展青年职业发展空间、培育积极向上择业观、推进就业信息精准供给、强化就业帮扶四个方面着力,以回应青年群体择业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5.
数字智能技术正在推动人们工作方式的变革,青年群体尤其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Z世代”正身处这场影响颇深的变革之中。随着新产业的兴起与新劳动的产生,青年群体在生产中获得了以创意设计自主性、规划安排自主性、技术运用自主性等为特征的工作自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深受优绩主义影响的“Z世代”青年文化、数字智能技术的广泛掌握与熟练运用、企业劳动管理模式的革新与迭代这三个因素成为青年群体获取工作自主性的重要条件与动力。然而,数字智能时代的工作自主性并不意味着管理的缺失,而意味着管理方式的转变。我们需要为青年劳动群体的自主性成长提供支持,警惕其陷入自主性异化的困境。可以从法律层面入手,本着推动劳动者成长目的来发展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从社会层面入手,着力消除各类显性和隐性的歧视;以及从企业组织层面入手,理顺组织内部的工作协调,减少权力霸凌,打造包容、善意的职场文化。总之,帮助与支持青年群体的自主成长不仅是青年自身的要求,更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为“Z世代”青年提供了新的认同建构路径,网络参与深刻影响着“Z世代”的社会化进程,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社会化模式下形成的婚育观念。通过“青年互联网生活调查”研究发现,网络参与对当代青年的婚育意愿呈现负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性别和网络圈层差异:互联网参与对女性婚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网络参与度高的群体表现出显著更低的生育意愿;身处不同网络圈层的青年,其婚育观念也具有异质性,追星圈青年的婚育意愿最低、网游圈次之,而短视频圈则相对较高。研究表明,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域的社会化路径,即线上社会化对“Z世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形塑存在深刻影响。这有助于理解婚育观念的代际差异,为把握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破解当下的婚育困境提供新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7.
Z世代因成长于经济富裕、科技发达、少子化的社会环境中,在消费市场中成为最大的消费主力军,并且在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上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亚文化特征。本文以当下最受Z世代群体欢迎的盲盒消费为切入点,分析Z世代在盲盒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表征及其形成机制。洞悉Z世代群体在社会结构变迁中与市场消费过程中的亚文化现象,能够从机理上把握Z世代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有助于我们从Z世代的生活境遇中把握他们的代际更替和自身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以世代理论为视角,探索青年群体在元宇宙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重大社会事件和社会情境的“元宇宙”,将人类世代区分为“前元宇宙世代”和“元宇宙世代”,并存在“世代转换”和“世代更替”的可能性。“元宇宙世代”的本质属性是“玩工社会”,“元宇宙世代”可以通过兴趣爱好寻找职业,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力,进行“边玩边工作”的社会活动。通过“元宇宙特区”建设推动元宇宙的落地,在“元宇宙特区”中,以青年群体为主体的“元宇宙世代”作为生力军应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人类在元宇宙的持续存在和发展。而作为人类生命存在的基础,生活和生计合二为一的“元产业”将是元宇宙和“元宇宙世代”的存续之道。  相似文献   

9.
新消费文化是我国迈向高品质生活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包含了参与性的符号、感性化的价值、兴趣市场的共识。现阶段,新消费文化通过平台机制、关键意见消费者、圈层化聚集,促使Z世代形成玩家型消费态度、游戏化消费认知、激进式消费行为。由此,新消费文化也滋生出一系列新风险,具体表现为新体验诱发内心剧耗竭、新赛道催生创业高内卷、新领域带来监管新盲区。这亟待相关部门以“立规矩”“树信念”“建联结”等方式予以应对,优化新征程背景下具有战略意义的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研究首先以“全面、系统、科学地描述”为目标,并以此作为科学解释的基础,唯有如此才能作到科学的评价青年的价值观念的演变,并正确地预测其来来趋势。我们力图通过对安徽省马鞍山马钢总公司和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青年及其青年于部群体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演变的研究,向社会提供一代青年人的全新形象。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青年作为一个相当大的社会群体,无论是从人口统计学还是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他们的价值观嬗变都是令人关注的。青年的价值取向,青年的意识,常常代表着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作为青年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表性群体——青年干部,被称作“跨世纪的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可以说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他们的价值观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吴宗友  丁京 《中国青年研究》2024,(3):95-103+111
当前全国多地正在兴起“引才大战”,相较于大城市人才集聚带来的内卷化,许多青年博士开始选择下沉中小城市“反向择业”。通过对W市“紫云英”引才活动的深入考察,基于“空间图景-空间行动-生活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由于中小城市区位条件改善与就业环境的营造、青年博士对职业发展与自身能力的权衡、将社会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对未来的确定性预期等因素,共同构成其反向择业的空间动力机制。综合来看,青年博士反向择业并非受“躺平”心态的消极影响,而是一种“在下沉中突围”的理性选择,能够促进区域间高学历人才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优化博士生培养与教育路径的空间分流、凸显青年博士探寻自主成长空间的先锋姿态。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群体在社会心态层面呈现出一系列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悖论,其背后是青年世代思想观念的三重面向,即以个人自由为前提的共同体认同、以个人生活机遇为落脚点的共同体发展伦理、以个人价值实现为标准的共同体分配正义。上述思想观念根植于青年世代“以己观世”的认知结构,即以自我为起点的平等主义原则。青年群体总是从个人的预期、价值、经验、感知(“己”)出发,观照那些先验的、外在的、强制的权力结构和社会规范(“世”),对于“己”与“世”平等与否的经验和感知决定了差异化的社会心态呈现。当青年世代体验到“己”与“世”平等时,以自我为起点的观念、逻辑和话语可能创造出一种自发的、原生的、共享的情感认同,补充和丰富主流观念、逻辑和话语的叙事并强化其合法性;反之,主流观念、逻辑和话语被视作一种异己的结构性权力,两种思想资源之间的潜在张力具象化为对占据社会结构(例如权力、财富、知识)优势位置群体的负面评价,甚至是对整体性的社会事实与运行规则的消极取向。因此在“以己观世”的认知结构下,青年社会心态可能呈现的演进趋势及治理挑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印尼棉兰“Z世代”华裔在成长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汉语与中华文化环境。他们对美德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了解程度较高,对建筑文化、中医文化、工艺文化较不了解。其了解中华文化的主要渠道有家人、朋友、老师、影视广播,但他们还期望通过新媒体、网络搜索获取信息。他们中喜欢中华文化的比例尚有提升空间。棉兰华文学校、棉兰华人社团、棉兰华人家庭、棉兰“乙世代”华裔可以形成联动,相互协作,在多种因素的助力下共同推动棉兰当地中华文化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14.
苗国 《中国青年研究》2023,(3):30-39+47
初职、初婚和初育作为生命周期三个最重要关键节点,是青年独立和自觉意识的启蒙窗口,不工作、不结婚、不育儿多由显性或隐性啃老作为支撑。啃老引发代际互惠失衡,正在腐蚀家庭认同基础、异化婚育文化,助长“间隔年”逆社会时钟思潮。隐性啃老能够部分缓解夹心世代的中年危机,但同时又构成“代际福利陷阱”。为避免“长寿时代”社会养老负担过重对生育资源的挤占,中年危机应对需从青年阶段未雨绸缪,一方面利用宝贵的代际恩流时间窗口,积极成家立业抵御风险;另一方面,面对生命周期或将出现的中年危机自觉控制消费欲望,注重财富积累及个人和家庭成员健康管理,避免“老后破产”。公共政策既要考虑政策之间的激励相容,又要对意料之外的负外部性保持警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能仅关注涉老、涉幼福利补贴,“一老一小”支持体系建设应从代际平衡视角向中青年世代延伸,如生育友好、家庭-工作平衡、健康中国等,以此重塑代际责任伦理和社会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化步伐的加快,网上青年自组织发展呈现蓬勃之势。从当前来看,网上青年自组织作为青年网络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对社会和青年发展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网络舆论动员方式、网上青年自组织成员优化组合方式以及网上网下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乡社会的快速变迁,农二代进入县城成为重要的生活主体,并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转型,通过聚焦县域农二代的生活实践可以透视中国社会转型的微观脉络。调查发现,县域农二代落脚县城后在生活方式上出现了“中产化”的转型,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品质升级、独生子代的优质教养以及个人与家庭的双重休闲。而这种跨阶层生活方式的转型,是农二代立足县城这一阶层化的表达空间,在阶层身份建构和阶层流动的强动力下,通过三代家庭的代际整合所实现的结果。然而,从客观结果来看,县域农二代的“中产化”生活缺乏职业阶层晋升和稳定可观的收入水平作为支撑,超前地、盲目地进行“中产化”的生活方式转型,导致农民家庭可能陷入过度透支的风险和家庭稳定的危机中。  相似文献   

17.
在老龄化趋势与家庭结构核心化的社会背景下,“老年照顾”必须实行多元化发展模式。传统的养老福利事业已经面临资源不足的缺陷,社会资本的介入就成为必然趋势。在老年照顾的众多需求中,居住与照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从目前来看,中国老年照顾的模式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因此,从政策与实践上鼓励多元化的养老事业的发展,是应对老龄社会的一个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下较为热门的网络词汇,“内卷”意指外部条件约束下的内部精细化、过密化发展及其内部懈怠与消耗,“躺平”意指以“低欲望”和“低姿态”的顺从消解社会现实困境和获取内心世界的平和。在由科技高效驱动的现代社会,社会劳动也逐渐呈现出“内卷化”竞争的特征。“现代性”不仅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也是现代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伴随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现代性焦虑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症候和符号化表意实践,从“内卷”到“躺平”体现着从概念到流行话语的青年亚文化建构与流变过程,并通过社交媒体的多向传播和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的多元解读引发大众的共鸣。改善社会心理产生的现实社会环境,是优化社会心理结构和规避病态文化心理的有效途径,应合理区分社会消费中的物质主义与正当物质消费的区别,应警惕“内卷”和“躺平”文化对青年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等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尤其需要将“内卷”和“躺平”文化的抗争性转变为青年对于社会责任的创造性承担。  相似文献   

19.
张翼 《青年探索》2022,(5):5-16
通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对照分析,讨论了中国青年人口的新特征。第一,在总人口中,青年人口占比不断降低,显示出人口金字塔的持续萎缩态势。城市少儿及青年人口占比均高于镇和农村,预示着未来少儿和青年人口的城镇化率将继续增加。第二,青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加速提升,出生同期群年龄越小,其受教育程度就越高。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为青年一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受教育机会,但教育扩招与青年人口占比下降的矛盾,会日趋加重竞争不力学校的“招生不足”压力。家庭子女数的减少提升了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支持能力,尤其对女孩教育投资的可能性增大。第三,青年人口的家庭户居住模式,正在从“三人户”向“二人户”和“一人户”转型,青年人口的初婚年龄越来越迟,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呈现出初婚年龄越大,非婚生活人口占比越大的社会个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探究“内卷化”背景下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成因与应对策略,对于引导青年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卷化”背景下,青年社会获得感的缺失是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内因,主要体现为“习得性无助”降低青年的自信感、“主动污名化”宣示青年的抗议,以及阶层焦虑导致青年斗志消沉。而亚文化中部分消极文化的流行与扩散是外因,主要体现为“丧文化”下青年情绪消解方式的扭曲、消费文化下青年认同危机的加剧、网络文化下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引导作用的削弱。为了应对青年“躺平”思潮的不良影响,亟待加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青年社会经济保障体系,甄别研究青年合理社会利益诉求,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