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一反传统认识论 ,实现了认识论的三大转向 :一是从高扬主体性到非“主体性” ,二是从重理性到重“非理性” ,三是从追求确定性到崇尚不确定性。对此应具体分析、辨证地对待。  相似文献   

2.
生态危机日益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主体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认识过程的曲线性和螺旋性、理性失范以及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的影响等等,是造成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而传统生产力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人类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目前,发展生态生产力与实现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已成为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共识,环境问题和生态治理任重而道远。在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的当下,人们开始不断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这些曾经被说成是与中国无关之舶来品的东西,如今已经渗透到了现实和文化生活的每个角落。如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视角理解审美现代性,不难发现,审美现代性在中国当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与西方历史上的际遇几乎如出一辙。事实上,当审美现代性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之前,随着改革开放而悄然形成的审美意识,已经转化成一种为现代性补弊纠偏的批判与救赎力量,并日渐成长为维系现代社会精神生态平衡的最重要的思想主潮之一。  相似文献   

4.
创造认识论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高峰期后,至今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人们更多地关注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和生存哲学等等。但这只说明哲学研究的重心已经转移,并不能说明认识论就没有多少新课题可研究了。相反,在新的历史时期,有许多新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可以说,哲学的一切问题都包含着认识论问题或者说哲学的一切问题都要以认识论问题为基础。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创新就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大课题,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身的发展要求,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信息认识论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信息科学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信息认识论。本文从信息认识论中认识的基础、本质等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这种新型认识论是如何丰富和发展经典认识论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刑事诉讼的认识论为例,论述了审判监督是认识的非至上性的客观要求,我们不仅不应弱化审判监督,而应加强审判监督.  相似文献   

7.
在人才测评的理论、方法论及具体方法的背后,隐含着现代心理学基本范式的取向。新时期人才测评的理论与实践所遭遇的深刻危机,与现代心理学的范式影响有着密切关系。现代心理学自诞生起就存在着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两大范式的张力,这一张力与后现代思潮相互激荡,汇集成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潮流。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对新时期人才测评启发甚多,它召唤人才测评基本理论、方法及实践的响应,昭示着新时期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8.
1905年失败起义时期,受马赫主义的传入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影响,以及波格丹诺夫修正主义的思想泛滥,列宁着重从哲学的认识论上总结俄国实际经验教训和物理学革命成就,深刻批判了马赫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论,从而使列宁的哲学理论活动从历史领域转向认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9.
目前通行的哲学认识论描述人的认识活动过程,是从对认识对象的现象到对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运动和发展路径,而蕴含在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科学理论研究活动中的科学认识活动过程,是从揭示认识对象或实在的本质和规律到描述认识对象的基本现象的认识运动和发展路径。爱因斯坦通过对日常思维本性的批判性考查,揭示了人们的日常思维与科学思维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从而完成了科学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对行政法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思想时行政法的价值体系造成破坏,主要表现在新公共管理与行政法存在着冲突,行政法出现了非法律化趋势,行政法的“分化”现象严重,这些都是造成了行政法体系的合法性危机,反思我国行政法学,需要对行政法功能与定位进行调整,充实行政法总论的内容,同时对行政法的基本理论研究也要转变,行政法有必要与行政学再度结合,更加重视行政实务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雷健坤 《理论前沿》2002,(20):20-21
魏晋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充分觉醒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学与传统人学相比,实现了三方面的转变,即:由“德行人”向“智慧人”的转变;由“名教中人”向“性情中人”的转变;由“道德圣人”向“逍遥圣人”的转变。这三方面的转变突出了人性中的才智、情感要素,强调了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因此,在整个中国人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基于西方启蒙运动理性膨胀对人的压制,引起人们对理性重新审视和批判.从马克思的商品社会至卡西尔的符号世界、德博尔境遇主义者的景观社会,再到后现代主义者鲍迪里亚的类象社会,人的生存状态也经过了一个"物化"、"平均化"、"符号化"的抽象过程.在后现代的"超真实"语境中,真实与幻象倒置,"影像"作为物化的最高形式,造成了人类现实感、历史感缺失下的平面化.  相似文献   

13.
消灭工农、城乡和脑体三大差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三大差别是旧式分工和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从根本上限制了社会成员平等自由发展和自由劳动的实现。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要消灭三大差别,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克服传统和习惯影响,进而真正实现自由人的劳动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统一,以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天义 《理论前沿》2003,(17):38-40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民增收、非农就业、合作经营、城乡统筹、开放管理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论述了这五个方面的历史性转变过程,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执政理念的三大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揭示了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三大突破:从以“阶级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确立了科学、民主、法制的执政理念;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实践论>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并且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工业化进入加速资本深化阶段后 ,农民转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三农”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 ,促进农业的内源性发展是当务之急。而要促进农业的内源性发展 ,则必须对农村土地制度 ,农村政治体制 ,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历程,经历了三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转变;二是从债权型的家庭承包经营到物权化的家庭承包经营的转变;三是土地经营从短期承包到长期使用的转变.这三个转变确立了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19.
20.
徐德明 《理论前沿》2008,(10):14-17
当前,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深化税费体制改革,通过公平分配来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2)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通过机会公平来促进社会成员公平占有社会资源;(3)深化国凉机关公务支出改革,通过权力公平来促进社会成员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