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这些思想本质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高度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科学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颠倒性和虚假性,揭示了其与德国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本质联系。以此为逻辑前提,立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对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问题包括:意识形态的根源、本质及其生产机制,以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问题一一给予了历史唯物主义解答,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原理基础。不仅如此,浸透其中的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而言,仍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研习唯物史观的重要文本,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在文本中,马克思廓清了历史的现实根基,即现实的人在客观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感性存在,剖析了历史的存在状态,即以联系、发展、矛盾的形式呈现,论证了历史的理想模态,即无产阶级引领的,消灭了分工和阶级,生产力高度发达、交往普遍化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庞辉霞 《传承》2008,(4):28-29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确立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并对此前提和出发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构造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确立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并对此前提和出发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构造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来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发展是一个个体和群体的双向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人和人的各种意识、人的异化角度来看,都是必然的;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实践活动、精神活动和人的本质的实现来看,都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历史存在的前提是人的生命存在,然而,离开实践活动来理解人以及人的历史,我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历史,实践是历史的根基。实践是人的活动,离开历史来谈实践,实践就是空洞、抽象的。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看到马克思对历史的认识植根于实践,同时也指明了实践的历史本性。  相似文献   

7.
王炳权 《党建研究》2011,(10):60-60
1845年9月至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一起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他们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深刻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相似文献   

8.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分析把握马恩关于需要范畴的多重意蕴,是正确理解人的需要和建立完善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基础工作.从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从唯物史观角度系统阐述人的需要问题的文献出发,探索马恩需要范畴的多重意蕴,即生存需要是一切人类历史的基本条件,发展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持续展现,最高需要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对深入精准地理解马恩需要范畴的丰富内容和建立完善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清楚呈现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批判、建构、超越三重逻辑。《圣布鲁诺》章、《圣麦克斯》章接续《神圣家族》,完成了对狭义理解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费尔巴哈》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础上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立场,实现了对一般意识形态理解与批判的存在论革命。唯物史观确立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功能作了建构逻辑上的全新理解,呈现出意识形态阐释视角从哲学存在论向政治社会学、从发生学向功能学的转换。马克思指明了超越意识形态的理论道路和经验道路。  相似文献   

10.
韩媛 《理论月刊》2004,(7):26-27
本文通过读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着眼于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说明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并对此前提和出发点进行分析,从而说明“现实的个人”被确立为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胡元志  陈双凤 《传承》2008,(10):40-41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其中通过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了分工的有关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的消失等。本文通过这些思想的解读,进一步加深对分工的理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其中通过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论述了分工的有关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的消失等.本文通过这些思想的解读,进一步加深对分工的理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奠基之作。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立了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唯心史观决裂,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的创立开辟了道路。科学揭示了法的本原、本质、产生与发展规律,深入阐述了法与自由的关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是马克思对作为资本生产过程的资产阶级组织方式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的一次最为系统、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分析,并由此进一步深化了先前业已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这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分析法,它既是对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即经济意识形态问题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资本论>写作之前的其他一些经济学手稿和笔记中相关思想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从拜物教形成的视角,通过对社会关系、劳动、商品、价值、货币、资本等范畴的理论抽象,对资本主义经济意识形态及其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表现所作出的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人的天性,但现实中却由于受到自然等种种条件的限制,人的自由与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对于人类如何实现对自然的自由支配,许多思想家都没能给出答案,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唯物史观实现了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他不仅把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而且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从而为今天制定发展生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使自由支配自然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重要的主题,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一个从"异化"、"自由"、"本身"到"发展"、"关系"、"解放"等哲学范畴演变的过程,这个演变的过程也是唯物史观形成的过程。通过对各种所涉关系的辩证考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全面透视和科学阐释。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意识形态开始成为真正的哲学命题和科学的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这些思想理论具有不为岁月所湮灭的真理光芒和时代价值。在当今时代,意识形态不但没有终结反而更加活跃和复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新的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深入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把握精神,探寻规律,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由是马克思毕生追问的理想和目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的自由置于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之上,论证了人的自由实现的现实基础;人的自由实现的根本途径;人的自由实现的根本标志等重要思想,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为人的自由的实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性著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概括,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重要发现,谁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阐述,崇高社会理想的坚定信仰等方面。这些重要思想,对我们在全党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克服和化解当前面临的四大危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关注的主题。在他看来,生活首先是一个立体的呈现,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根基,直接呈现为生产活动,整体呈现为社会关系的全貌,精神呈现则表现为意识。现实的人作为生活的主角,在社会关系搭建的这个大舞台上,以感性活动演绎着丰富的剧情,从而揭示着生活的真谛——实现人的解放。对生活的阐释实现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彻底变革:回归人本,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主客体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的统一;反观现实,确立了生产实践的中心地位,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生活状态;展望未来,昭示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可能性,构建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