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善治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我们要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都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基础,实现两者融合发展,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而运用社会主义制度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简言之就是依法治国。实现这个目标,既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也要通过推进...  相似文献   

6.
史可 《中国政协》2020,(1):34-3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鲜明回答了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  相似文献   

7.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相似文献   

8.
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有关“中国之治”的探讨业已成为学术热点。作为一种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中国之治”的本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与路径依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强制度现代化建设,核心是确立正确的制度现代化价值取向,树立和强化制度人民化、制度民主化、制度法治化、制度公正化、制度科学化、制度合理化、制度协同化、制度公开化、制度稳定化、制度可行化等十大理念。  相似文献   

9.
张健 《中国政协》2020,(1):30-3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以全会方式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四中全会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70多年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协制度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1.
乡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根本性途径,乡村振兴必须以组织振兴为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适应新形势,致力于基层党组织的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从改革初期的破旧立新,到党的十四大之后的制度构建,到新世纪之初的不断完善,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在40多年的历程中,基层党组织在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作风、纪律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前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不但"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富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强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既是对党的奋斗历程的历史叙述,又是逻辑叙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历史叙述,也是逻辑叙述,可以说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形象概括。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贯穿政治立党、思想建党、组织管党、作风兴党、纪律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全过程,党的制度建设成效卓著。其中,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制度建设的纲和魂;推进作风建设是制度建设的开篇之作和重要内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完善责任体系、强化党内监督是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纪律建设是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党的制度建设的生动实践形成了前瞻性和规划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配套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性和理论性等十个鲜明特点;彰显了"七个统一"的重要原则,即:坚持政治统领和人民中心相统一、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坚持明确责任和狠抓落实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和深化改革相统一、坚持日常监督和长期监督相统一、坚持党内监督和法律监督相统一、坚持惩治昏懒庸贪和鼓励担当作为相统一。这对新时代推进制度治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升党的治国理政效能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觉醒、崛起和腾飞的核心领导力量,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恩格斯《论权威》中包含的权威思想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认识权威,了解权威与服从、权威与自治关系的理论蓝本。当前,中国现代化转型所产生的多元价值的冲突、利益格局分化、党内腐败滋生等问题使政党权威产生了信任危机和认同危机。为消除权威危机的存在因素,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权威思想,重新审视权威何以重要,正确认识维护新时代党中央权威的核心要义,积极引入法治权威,实现政党与法治的良性互动,夯实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学理基础和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开放高水平推进,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突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主线,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加快。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新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要在价值取向、组织结构、职责体系、运行过程、技术支持、法治保障等层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16.
2020年是实现全面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执政党兑现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之年。脱贫攻坚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民生发展彰显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强劲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制度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支撑,需要构建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革与历史进步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核心密码。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精神品质,更是今后能否破解长期执政历史性难题的关键密钥。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忧民族危亡、忧人民解放、忧党的生存,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表现为忧患怎么为广大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怎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把长期执政作为一种战略,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牢牢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并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这是富于强烈政治制度色彩以及持续性极强的国家治理方式和举措,是党的政治领导与思想指导反映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中央政府宏观指导地方与地方党委政府了解把握全局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是引导社会与凝聚民心士气的有效方式和重...  相似文献   

19.
19 29年9月中共中央指示红四军挺进东江,在指导思想上是符合发展革命力量、创建和扩大红色区域要求的,是原则上的,不是具体的。红四军在挺进东江的具体过程中军事上失利,不能说是中共中央的指示不切合实际。虽然红四军挺进东江在军事上失利,但不能因此否定其作用。以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红四军挺进东江行动的作用表现在:推动了东江革命斗争的发展;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促进了东江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帮助壮大了东江红军;密切了东江苏区与闽西、赣南苏区的关系,为此后中央苏区的发展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使红四军对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有利于此后古田会议的召开。红四军挺进东江行动,是得大于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