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村寨是贵州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通过它表现出来的各种民族事象,都是村寨文化性格的展示。贵州民族村寨文化性格包括:人与自然的亲和、天人和一的时空意识;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文化传统;亲地倾向与木、石、竹的依恋情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执着与固守等。贵州民族村寨的研究需从基础做起,包括为专项研究课题立项,开展深入调研,绘制贵州民族村寨地理分布图与文化分布图,对其历史价值、文化属性、社会地位、世界意义等进行论证,就贵州民族村寨在当前的生存、保护、发展、利用等问题展开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村寨疾病治疗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少数民族村寨求医行为 目前少数民族村寨处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共存时期,人们所处的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存在着多种治病方式和求医行为,即自然医疗、拟人医疗和现代医疗体系共存于少数民族村寨.人们的求医行为具有多样性,自然医疗、拟人医疗和现代医疗三种医疗体系共存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之中,这一特点成为我们了解少数民族医疗文化的一条主线,这三种医疗体系的多元共存与互补的格局,从不同方面满足了人们治疗疾病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文化资本化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总体上看,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主要聚集于广大的村寨之中.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文化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资本,在这些文化资本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民族村寨的经济也开始逐步转型,并进而对民族村寨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牟军  徐超 《思想战线》2018,44(4):117
摘要:村规民约是乡村社会自发产生的公共性规则,但实践中,地方公权力机构主导推动民族村寨制定带有明显国家法特征的村规民约,体现了公权力加强对民族村寨的控制,以及民族传统法律文化某种程度的消退。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背景下,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内部存在着公权力与民族村寨、国家法与传统民族法律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协调上述关系及推动国家法在民族乡村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国家法与体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价值的村规民约之间的界限,尊重民族村寨固有社会规范体系及思想文化的自主性,改进国家法的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5.
民族村寨旅游合作社是近年来衍生的一种新型合作社,它不仅有独特的内涵,还有独特的法律属性。实践中,民族村寨旅游合作社的运行涉及的诸多法律问题,如民族村寨旅游合作社的治理结构、章程及法律属性、民族村寨旅游合作社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等。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下,民族村寨旅游合作社法律理论是建构合理的民族旅游合作社制度的前提条件,民族村寨旅游合作社的法律属性则是民族村寨旅游合作社的重要法律理论基础。从功能主义的视角看,民族村寨旅游合作社具有互助性经济组织,非营利性法人,人合法人等法律属性,并与民族村寨的法律属性密切相关。随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进一步升级,乡村旅游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针对民族村寨旅游合作社的法律属性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族村寨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条件,决定了除工业化发展道路之外,还需要有其他的发展方式来解决资金及技术都严重不足的经济发展问题.实践证明,培育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促进云南部分少数民族村寨完善发展要素和转变经济形态的一种新动力.乡村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力在乡村两级行政区域空间上的业态呈现,是乡村文化要素再生产与休闲消费需求互动交换的产业化,是乡村与城市社会交往行为的经济表达,是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及文化消费主义在经济场域中的际遇、交融与再现.  相似文献   

7.
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罗永常 《思想战线》2006,32(4):96-101
作为一类特殊社区,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肩负着脱贫致富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顺应“文化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在确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基本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从立法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参与、财政刺激、教育培训、监控评价等方面,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合理开发,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具有独特的文化、美学、经济和社会价值。自2013年国家民委公布了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以后,2017年又评选出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空间分析法对两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省际、区际及族际的定量与定性考察,认为当前特色民族村寨主要集中在西南、华中、华南三大区域,基本呈西南多、东北少的不均衡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民族村寨既是贵州的基本社区 ,又是民族的基本空间载体 ,一直列为我们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各民族的脱贫致富 ,每个村寨的面貌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西部大开发中 ,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 ,提高对民族村寨的认识与保护发展 ,日益凸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0.
旅游开发给民族村寨注入崭新生命力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压力。如何实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从解析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涵出发,基于民族村寨社会居民的感知和诉求,探讨了民族村寨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问题。对于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突破性意义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和芭莎苗寨等村寨为例,研究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同质化竞争现象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旅游者普遍能接受自然风光和人文事象等要素的同质化,但对因相互模仿而导致的民俗体验活动和商业服务等同质化接受度偏低,导致同质化竞争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层次偏低、后发景区模仿跟风以及政府应对迟缓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村寨有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大多具有娱乐性、参与性、趣味性、健身性、竞技性等特点,是开展文化体验旅游的重要资源和载体。文章分析了黔东南民族村寨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及其开发意义,并就如何开发民族旅游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以促进文化体验旅游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加强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突出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选择体验项目,实施一村一品开发策略,精心设计体验项目和产品,形成主客互动参与的激励机制,加快传统体育旅游商品的开发,是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多样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民族旅游的开发是近年来旅游学术界和实践中争论较多的问题,主要围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而展开。村寨旅游是民族旅游开发中一种主要的形式,本文在比较几种民族村寨开发模式的基础上,以“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的成功开发实践为案例分析,提出一种以保护开发为前提、公司起主导作用、有鲜明特色主题、村民普遍受益的多赢发展模式,即CCTV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复活在现实之中的那种美轮美奂的感觉,只有在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内容的前提下,置身于几近原生态的保护中,才会奇妙地感觉到。笔者到边疆挂职,有幸到很多民族村寨调研,得以了解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现状。和我梦想中的村寨不同,很多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民居荡然无存,让我十分失望。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其生存特点、文化不无关系。文化代表与之相应的语言、文字、居所、服饰和交往伦理。在  相似文献   

15.
肖青 《思想战线》2006,32(6):89-94
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是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受到现代化冲击最为迅猛的时期,民族村寨文化在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复兴与重构。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是族群内部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文化复兴,90年代至今仍在继续的则是“他者”介入后自上而下的引导性文化建构。从本质上看,这两次村寨文化复兴都是民族文化持有者对现代性语境下的族群身份、文化归属、自我认同等所进行的努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村落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文化产业是少数民族村落社区新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但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值得反思的问题,从民族社会学的视角可以概括为:社区文化产业主体利益分配失衡引发社区社会冲突;产业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规律失调,消解社区的深层文化结构;产业开发影响到社区内外民族关系的和谐,存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风险;产业开发造成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及乡村社区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7.
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青 《思想战线》2008,34(3):6-10
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村寨文化变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发展态势,但这种变迁绝不仅仅是民族传统文化事象的变异或流失,它还包括了传统的"地方性知识"的复兴、重组和再建构.现代性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颠覆乡土传统的生存空间,民族村寨文化也不会自动终止或彻底放弃自身固有的文化调适与更新机制,一味被动地接受现代化力量的消解和改造.地方性知识与现代性诉求之间始终存在着强大的张力,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将引导其"小传统"逐步走向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因地制宜地重构或完善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开发机制是解决民族村寨扶贫开发中所存在问题的重要方法,而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开发的财产制度瓶颈是制约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开发机制重构或完善的重要因素,所以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开发的财产制度瓶颈之破解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涵养文化是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功能再认知,即少数民族村寨承载地域文化多样性,是传统物质文化的传承载体,是传统精神文化的涵养家园,是传统制度文化的源头活水;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发展面临逐渐被边缘化、趋同化、整体消失等十分突出的问题;要深化少数民族村寨涵养文化的价值认同,提升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发展能力,需要采取探索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发展新路、打造特色少数民族村寨保护模式、发挥少数民族保护主体作用和保障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发展权益等标本协治之举。  相似文献   

20.
功能论者认为教育传承对于民族村寨文化传承具有社会高度的整合与稳定作用,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持、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及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在维持社会结构稳定与族裔文化续存中的关联性。法人类学对民族村寨文化教育传承的解释包含了民族村寨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系统分析,这种集情境逻辑、解释和说明为一体的研究体系对情境化下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