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吏李恂     
李恂(生卒年不详),字叔英,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他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廉吏.李恂少年时研习《韩诗》,后教授生徒,门徒从学者常达数百人.郡太守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李鸿敬慕他的才华,请其署理功曹,未及上任,又被任命为凉州从事.其时恰逢李鸿逝世,他遂不应州命,放弃从事之职,而给李鸿送葬至颍川故里.李鸿葬后,又为其守丧3年...  相似文献   

2.
再说廉吏     
中国历史上不乏贪官,贪污之剧之烈如和坤的家产可以供给全国经费20年,只要半数就能够付清庚子赔款了!贪污是怎样个情形?姑妄以元朝末年为例说之。当时上下交征,向人讨钱,各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0,(11):79-79
钱多坏德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主张诛不避贵,赏不拾遗,重视生产,反对厚赋重刑。其个人生活简朴,认为钱多会败坏自己的道德。 一次,齐景公派使者访他。晏婴将家中仅有的饭食与使者分吃,两人都没有吃饱。使者回去禀报景公,景公立即派人送来大笔金钱。  相似文献   

4.
廉吏诗拾趣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是以“廉明公正”著称的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入京诗》。他赴京就任监察御史时就抱定这样的主张:生活用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归劳动人民享用,当官的如若贪污受贿,那么就会使劳动人民遭受祸害;当官一定要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不纳寸礼。他说到做到,死后家无余资。杭州西湖岳庙里就有他的铸像,一直为后人所敬仰,他把清白留在了人间。“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分明伤清白。”这是唐代白居易的“检讨”诗。白居易曾在杭…  相似文献   

5.
金垚 《先锋队》2014,(10):12-16
9月16日,刚刚担任山西省委书记的王儒林将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吕梁。吕梁是"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故乡。他说,吕梁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是重德重廉,历史上出了那么多清官廉吏,而且出了"天下廉吏第一",现在为什么却出了这么多贪官污吏,成了全国发生腐败问题最出名的地方呢?大家要反思,这是个重大问题。忽视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一种痛苦的教训。王儒林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吕梁各级领导同志,一定要坚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弘扬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的重要指示。要高度重视,深入挖掘,大力弘扬于成龙廉政文化,以古代廉吏于成龙为鉴,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1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新华  相似文献   

7.
杨士奇,明代湖南湘阴人。早年孤,家境十分贫寒。幼年读书发奋,学成后授徒自给。明建文年间中进士,入翰林,官至左春坊大学士。永乐初成祖继位,授官殿中御史。后来历经五朝,担任内阁要职,位高权重。然而他是明代有名的廉吏,亲民爱民,一生清贫。永乐初年浙西发大洪水,杨士奇奉命巡  相似文献   

8.
廉吏觅踪     
廉吏觅踪文/梁生奇士”“奇节”——杨爵时代廉吏杨爵,少时家贫,念不起书。但他勤奋好学,白天躬耕陇上,手不释卷,“辄挟册以诵”,夜里读书,买不起灯油,砍柴“燃薪代烛”。他凭着这种毅力,寒窗苦读,乡试中了举人。赴京应试时,旅居客舍中,偶拾得商贾一钱袋,这...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1,(7):80-80
王翱是明朝成祖至景帝连续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场几十年,位高权重,却能始终保持公正、廉洁。  相似文献   

10.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想总理文/安宝珍老一辈啊新一代,谁不怀念周恩来?过桥想起周总理,泪花花滴在延河里。摆好桌桌端起碗,山珍海味也难咽。多少回登上宝塔山,向着北京把总理看。想您想您实想您,三天没吃一颗米。背上红枣上北京,新华门前把您等。等亲人啊盼亲人,泪珠...  相似文献   

11.
清顺治定鼎北京伊始,首重吏治,从严整治明末以来的吏治腐败,摄政王多尔衮有一句名言:“贪官必诛,何必论赃多少!”康熙朝大治天下,也把吏治摆在了首位,宣布:“惟以察吏安民为要务。”这样的为政特点与时代政治,造就了绝非偶然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相似文献   

12.
清圣祖康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君主。在他的统治时期,“天下粗安,四海承平”,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为清王朝的强盛奠定了牢固基础。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廉吏,他们中有:被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不畏权势、爱恤军民的两江总督傅拉塔,刚正不阿、心底无私的治河专家靳辅,荣膺“豆腐汤”美号的汤斌。  相似文献   

13.
于成龙,字北溟,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45岁的读书人于成龙奉命到广西罗城县(今广西仫佬族自治县)去任县令。当时社会上流传广西蛮烟瘴雨,北方人到那里不服水土,去者十有八九难以生返,于是许多亲友邻居都劝他别去。可于成龙却不这么想,他变卖部分家产,凑足路费就启程了。途中,他遇到了年  相似文献   

14.
清道光二十一年,通渭县鸡川乡牛家坡人牛树梅考取进士,先后任四川雅安、隆昌、彰明知县,茂州知州,宁远知府,四川按察使等职。由于他为官清明,巴蜀百姓称其为“牛青天”。心忧百姓,廉政为民。道光二十七年八月,四川宁远发生大地震,全城毁灭。知府牛树梅的小儿子被压死在父亲的破旧官邸中。牛树梅以民众疾苦为重,化悲痛为力量,全力组织灾民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当地百姓深受感动,称颂“先生来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他体察民情,生活俭约,轻车简从,反对迎来送往。同治元年,赴任四川按察使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廉吏如云,留下的自律诗也颇多。所谓自律诗,其实就是诗化的座右铭。对于书者、吟者而言,或摆放案头,或书于墙壁、床帐,自勉、自责、自诫、自儆,有常鸣警钟之效;对于观者、听者来说,也有振聋发聩之功。一、防微杜渐宋代乡贡杜浚之为了防贪保廉,以《书警》一诗自警、自励。诗中说:“静看如山祸,差之一念间。”“百年修不足,一朝容易残。”有“小朱子”(指朱熹)之称的清代进士王懋懋,官至上书房行走,在《书座右二章》中写道:“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生平操持力,不敌一念非。”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穴溃一堤、一念毁一生的哲理。清代另有一名叫朱经的,书有《责己》一诗,其中有“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二句,指出了既成黑难复白的道理。二、自省自责  相似文献   

16.
甘肃秦安县人杨于果,因其廉洁爱民,人称“杨佛”。杨于果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考取进士,进入吏部待选。乾隆五十年(1785年),杨于果被任命为湖北长阳县知县,任内节俭自励,寓精察于浑厚,不以衙门作风欺压百姓,很受群众欢迎。任枝江知县时,明察秋毫,排除阻力,以事实定案,释放因“教匪”案而被诬告受陷害入狱百姓300多人。任南漳、枣阳知县时,恰逢湖北总督吴熊光、大学士松筠先后在南漳驻兵,杨于果向吴熊光阐述自己治兵方略和养民、富民之道,吴熊光听后高兴地赞叹道:“吾抚豫时,早知此间有君,保尚郁郁耶!”…  相似文献   

17.
刘永宏 《先锋队》2012,(33):50-52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绵延至今两千余载,仕宦如林,名人辈出,将相文武,各领风骚,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裴氏文化人才奇观。裴氏一门在正史立传者有600余人,名垂后世者千余人,先后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14个中书侍郎,55个尚书和211个刺史,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俗有一斗芝麻官之称,可谓灿若群星。众多的裴氏名人彪炳史册,辉映华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0,(9):80-80
令教:三国时的曹操十分重才,对儿子要求也很严,还特地颁布了一个《诸儿令》,其大意为:儿子们在年幼的时候,我虽都喜爱,但长大了能成材的,才一定用他。我这不是说大话,我不但对臣属没有偏心,就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想有任何偏袒。  相似文献   

19.
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任罗成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生活。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望他,他只有一只咸鸭,于是就割了一半给儿子,作为儿子归路上的菜,因而百姓敬称他为“半鸭知县”。后来他任两江总督,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公馆,在总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时人又誉之为“于青菜”。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后人有诗赞道  相似文献   

20.
康熙朝大治天下.把吏治摆在了首位.宣布“唯以察吏安民为要务”。只有明了康熙朝为政的特点.以及政治环境.才会明白著名清官于成龙的出现实非偶然,亦知当时之清官并非于成龙一人,而是形成了一个群体。故其吏风清明.政通人和,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